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貴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2月2日 (六) 16:40 由 Hxg12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鄭貴妃
嬪妃淑嬪皇貴妃
國家 明朝
姓名 鄭氏
出生 1565年
大興
逝世 1630年
諡號 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
墳墓 銀泉山
親屬
父親 鄭承憲
明神宗
福王朱常洵
朱常治沅懷王
雲和公主朱軒姝
壽寧公主朱軒媁

皇貴妃鄭氏(1565~1630),明神宗朱翊鈞之皇貴妃。大興(今北京大興)人。明萬曆初入宮,是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後,進封皇貴妃。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冊立。萬曆四十一年,奸人孔學為陷害太子,牽連鄭貴妃,梃擊案又有鄭貴妃之太監參予其事。明神宗崩,遺命封鄭貴妃為皇后,以大臣反對乃止。

崇禎三年七月,鄭貴妃薨,諡曰恭恪惠榮靖皇貴妃,葬銀泉山。崇禎十七年秋七月戊子,明安宗追尊皇祖妣貴妃鄭氏曰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后。

人物生平

鄭皇貴妃(1565~1630),大興(今北京大興)人,父鄭承憲,生於嘉靖四十四年(公曆1565年) 。

  • 萬曆九年(1581年)八月,朝廷下詔選美備嬪妃。
  • 萬曆十年二月,冊鄭氏為淑嬪。
  • 萬曆十一年八月,晉德妃,十一月乙巳日 (1584),鄭德妃生皇次女(雲和公主朱軒姝)。
  • 萬曆十四年(1586年)正月五日,貴妃鄭氏生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追尊恭宗)。三月,進封皇貴妃。
  • 萬曆十五年 (1587年)九月乙未日午時,鄭皇貴妃生皇四子(沅懷王朱常治)。
  • 萬曆二十年 (1592年)三月庚辰日,鄭皇貴妃生皇七女(壽寧公主朱軒媁)。
  •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崩,遺命封鄭皇貴妃為皇后,以大臣反對乃止。
  • 崇禎三年七月,鄭貴妃薨,諡曰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葬銀泉山。

人物事件

1578年,禮部奉慈聖皇太后旨意,選得錦衣衛指揮使王偉的長女王氏為萬曆皇后,並擇得黃道吉日,由張居正等人主持,於二月十九日完成了皇帝的大婚典禮。

對於16歲的萬曆皇帝來說,這次大婚並不是一件撼動人心的大事。他和這位13歲少女結婚,完全是依從母后慈聖的願望。太后年高,望孫心切,在她心中對孫子的企盼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按照祖制,皇后一經冊立,皇帝再冊立其他妃嬪即為合理合法,她們都可以為皇帝生兒育女。

萬曆皇帝不只是對這位王皇后沒有興趣,對其他的妃嬪也同樣毫無興趣可言。那個在他生活占有重要地位的女人,還要在幾年之後才會出現,這時的他感到的依然是空虛和煩悶。朱紅色的宮廷固然壯麗輝煌,但是欠缺大自然的靈光風采,因而顯得平淡無奇。即使雕樑畫棟之上刻滿了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也因缺少鮮活的血液而顯得乾枯單調。按照節令,宦官宮女們把身上的皮裘換成綢緞,再換成輕紗,直至打掃落葉,疏通御溝……這一切越來越顯得重複無聊,在遵循固定節奏流逝的時光中,既缺乏動人心魄的事件,也沒有令人羨慕的奇遇。這種冷酷的氣氛籠罩一切,即使貴為天子,也只好無可奈何地仰天長嘆。

明代的宮女大都來自北京和周圍省份的平民家庭,像選后妃一樣,容貌的美麗與否並不是唯一標準。凡年在十三四歲或者再小一點的女子都可列在被選範圍之內,但是他們的父母必須是素有家教、善良有德的人。應選后妃的條件包括:相貌端正,眉目清秀,耳鼻周正,牙齒整齊,鬢髮明潤,身無疤痕,性資純美,言行有禮。宮女的標準有別於后妃,各方面標準比后妃略低。她們在經過多次的挑選後,入選者便被女轎夫抬進宮中,從此再難跨出皇宮一步。這些可憐的宮女,只有在騷人墨客筆下,她們的容貌、生活才顯得美麗而極富浪漫色彩。實際上,皇宮裡的幾千名宮女都歸皇帝私有,她們中的絕大多數只能在奴婢生活中度過一生,個別幸運者也只在無限期待中消磨時光。

按規矩,萬曆在私幸之後就該賜一物件給王氏,作為臨幸的憑證,何況這一舉動已被文書房的內宦記入《內起居注》。因為子孫是不許有贗品的。但由於王氏是母親宮中的宮女,雖然沒有人會因為這件事去指責他的不軌,但年輕皇帝卻感到此事不大光彩。他不顧王氏那哀怨的眼神,穿衣束帶後徑自走出慈寧宮。萬曆覺得一切會隨着那片刻歡樂的過去而永遠消失,不料春風一度,王氏卻暗結珠胎了。

王氏身懷有孕,幾個月後就因體型的變化被慈聖太后識破並盤問出來。這位老太后面對此情此景,想起自己作為宮女時的苦難與辛酸,對王氏的景況深表理解,同時也為自己有了抱孫子的機會而大為高興。一日,萬曆陪慈聖皇太后酒宴。席間,太后向萬曆問及此事,他卻矢口否認。對萬曆一向管束嚴厲的慈聖太后,立即命左右太監取來《內起居注》,叫萬曆自己看。事實面前,萬曆窘迫無計,只得如實承認。慈聖太后望着兒子失魂落魄的樣子,好言相勸:"吾老矣,猶未有孫。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為貴,寧分差等耶!?"

在慈聖太后力主之下,王氏被冊封為恭妃。王恭妃果然不負眾望生下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一生遭萬曆冷遇和歧視的短命皇帝--光宗朱常洛。

皇帝首次得子,在這個傳統文化極為濃厚的國度里,自然是一件喜事。由此,皇帝下詔全國減稅免刑,派使節通知和本朝關係友好的域外邦國……表面上看這是一場喜劇,而實際上卻是一場悲劇,這場婚姻以喜劇開始卻以悲劇結束的根源,是萬曆遇到的另一個女人,即在1582年三月剛被冊封為淑嬪的鄭氏。這位長得乖巧玲瓏的小家碧玉,儘管14歲進宮,兩年之後才受到皇帝的殊寵,但她一經介入萬曆的生活,就使這位青年皇帝把恭妃王氏置於腦後。更不尋常的是,他和這名女子的熱戀竟終生不渝,而且還由此埋下了本朝一個極為慘重的政治危機,最終導致大明帝國身受重創而最終沉淪。

鄭貴妃之所以能贏得萬曆的歡心,並不只是因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於她的聰明機警、通曉詩文等他人少有的才華。如果專恃色相,則寵愛絕不可能如此歷久不衰。鄭妃透徹地看清了作為一個異性伴侶所能起到的作用,應該怎樣以自己的青春熱情去填補皇帝精神上的寂寞。別的妃嬪對皇帝百依百順,心靈深處卻保持着距離和警惕,唯獨鄭妃是那樣天真爛漫、無所顧忌。她敢於挑逗和諷刺皇帝,同時又能聆聽皇帝的傾訴,替他排憂解愁。在名分上,她屬於姬妾,但在精神上,她已經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萬曆也真正感到了這種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別的妃嬪一樣跟皇帝說話時低首彎腰,一副奴才相,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腦袋……這種"大不敬"的"野蠻"行為,除她之外,是無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現的不同,萬曆才把她引為知己而更加寵愛,[1]

1586年,鄭貴妃生下兒子朱常洵。由於萬曆對王恭妃和鄭貴妃的待遇不同,長達幾十年的"國本之爭"由此揭開了帷幕。

還在常洵出生以前,首輔申時行就曾建議萬曆早立太子。但萬曆皇帝不願把自己不喜歡的女人生的兒子立為帝位的合法繼承人,便以皇長子年齡尚小為藉口推託過去。常洛5歲時,王恭妃還未受封,而常洵剛剛出生,鄭貴妃即被封為皇貴妃,這不能不令那些早就疑心重重的大臣們懷疑萬曆要廢長立幼。他們不願因對此事讓步而被記入史冊,讓後世覺得朝中無忠君愛國之人。

就在冊封鄭貴妃的當天,戶科給事姜應麟即上疏,給正熱血沸騰的萬曆心中潑了一瓢冷水。姜應麟在疏中用的言辭極為尖銳沉重,他無非是希望萬曆能收回成命,名義上說先封王恭妃,而實際則是要萬曆封皇長子為太子。結果使得姜應麟及後來為姜說情的吏部員外郎沈、刑部主事孫如法一併獲罪。接着又有南北兩京數十人上疏申救,萬曆對此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但心中卻極其惱火。近400年後,明史研究學者黃仁宇先生在論述萬曆這一時期的生活和政見時,曾有過獨特的見地:萬曆皇帝對於自己的"私生活"被人干預感到難以忍受,他覺得這如同把金銀首飾、玉器古玩賞賜給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別人無權干涉。而此時的臣僚對萬曆皇帝越來越"出格"的作為同樣感到困惑:貴為天子,怎好如常人那樣感情用事、為所欲為呢?像歷朝大臣一樣,他們總是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好皇帝身上,而最要緊的就是那個"好皇帝"是他們輔佐之人。這樣,他們獲得賞賜時,不管是官階或者財物,都會隨着皇帝的聲望而提高欣賞之物的價值。張居正改革社會的試驗和培養皇帝的努力,雖然以身敗名裂而告終,但大臣中仍不乏繼續奮鬥者,他們尤其不願看到萬曆被一個女人"勾引"而誤國誤民。

自從冊封鄭貴妃為皇貴妃引起群臣幾乎一致的反對以來,萬曆對臨朝聽政十分厭惡。這時候,慈聖太后已經在慈寧宮中安度晚年,五更時分不再到萬曆住所呼喊"帝起"並攜之登輦上朝了,張居正已死,馮保被貶,那位被稱為"和事佬"的當權者首輔申時行,抱着萬曆有朝一日自會覺悟的幻想,對皇帝一再遷就。這樣,萬曆皇帝在那些國色天香、銷魂盪魄的六宮佳麗與板着面孔吹毛求疵的大臣之間,選擇了前者。只有置身其中,他才能感到片刻寧靜與歡樂。尤其是在那位體態嬌柔、情投意合的鄭貴妃面前,他才感到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存在。

既然大臣敢放膽抨擊萬曆隱私,那麼皇帝身邊的宦官也就不再為向外廷傳遞一些秘聞而感到忐忑不安。萬曆皇帝日常生活放縱的消息不斷傳出,加上皇帝不時以"頭眩"為由不舉行早朝,那些虎視眈眈糾偏的大臣又發起新的一輪"攻擊"。萬曆被激怒了,上疏干涉皇帝"私生活"的禮部尚書洪乃春被拖到午門外廷杖60,然後削職為民,以致最後憤郁而死。這以後廷杖幾乎成了萬曆對付那些對他和鄭貴妃之間的關係敢於置喙的大臣們最主要的手段了。

就像黃仁宇先生指出的那樣,大臣們被杖之後,立即以敢於廷爭面折而聲名天下,並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懼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幾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為此而冒險的也就大有人在。萬曆皇帝在這些前仆後繼的勸諫者面前,到底還是筋疲力盡了,他頭腦中自當皇帝始就存在着的那點兒幻想也隨之破滅。母親和張居正賦予了他滿腹經綸、道德倫理、為君準則、三綱五常……似乎一切都已具備,但就是沒有賦予他堅強的意志和自信,而這一點恰是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精神財富。正因為如此,他才失去了祖宗們那樣的真正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表面看來,他是因為鄭妃而萬念俱灰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不歸路,而實際上他的灰心是因為他無力駕馭這個龐大的帝國機器造成的。貪財好色並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來世,只是他消極對抗的手段,既然這個帝國機器造就了這樣一個皇帝,那麼,歷史也只能讓他沿着這個軌道走下去了。

在慈聖皇太后的干預下,萬曆無可奈何地立朱常洛為"皇太子"

鄭貴妃聽到萬曆要立常洛為太子的消息,雖然感到大勢已去,但她還是要作最後一搏。早在幾年前,萬曆皇帝為討鄭貴妃的歡心,曾許願將來封朱常洵為太子。鄭貴妃施展聰明,讓皇帝寫下手諭,珍重地裝在錦匣里,放在自己宮中的樑上,作為日後憑據。可是,當鄭貴妃滿懷希望地打開錦匣時,不禁大吃一驚:一紙手諭讓衣魚(蠹蟲)咬得殘破不堪,"常洵"兩字也進了衣魚腹中!迷信的皇帝長嘆一聲:"此乃天意也。"終於不顧鄭貴妃的淚眼,而把朱常洛封為"太子",常洵封為"福王",封地洛陽。

至此,前後爭吵達15年,使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萬曆皇帝身心交瘁、鄭貴妃悒鬱不樂、整個帝國不得安寧的"國本之爭",才算告一段落。但事情遠沒有結束。

慈聖皇太后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告別她為之費盡心血但仍牽腸掛肚的朱家江山和不爭氣的兒子,溘然長逝。就在臨死之前,她又辦了一件足以令群臣熱血沸騰、讓萬曆十分尷尬、讓鄭貴妃恨之入骨的大事。

按照明朝祖制,所封藩王必須住在自己的封國里,非奉旨不得入京。但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卻恃父母之寵,竟在皇宮中十多年不赴封國洛陽。正當皇帝和群臣為常洵就藩一事爭得難解難分之際,行將就木的"幽靈"出現了,她先是召問鄭貴妃:"福王何未赴封國?"

極端聰明伶俐的鄭貴妃不像上次萬曆皇帝在母親跟前那樣慌亂和愚笨,她沉着地回答:"太后明年七十壽誕,福王留下為您祝壽。"

慈聖太后畢竟深懷城府,她冷冷地反問:"我二兒子潞王就藩衛輝,試問他可以回來祝壽否?"鄭貴妃無言以對,只得答應督促福王速去封國就藩。

萬曆皇帝敵不住太后和大臣們的輪番攻擊,在慈聖太后去世一個月後,終於讓福王赴洛陽就藩去了。臨行那天早晨,天空陰沉,時有零星雪粒落下,北國的冷風從塞外吹來,使人瑟瑟發抖。宮門前,鄭貴妃和兒子面面相對,淚如泉湧。福王進轎啟程的剎那間,已是兩鬢斑白、長須飄胸的萬曆皇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抬起龍袖,想遮掩自己發燙的眼睛,但渾濁的淚水還是嘩嘩地流了下來。

回到宮中,萬曆皇帝即臥龍榻,悲痛欲絕。他感到深深的內疚,因為自己到底還是辜負了鄭貴妃的一片痴情,沒能把常洵立為太子。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制,讓愛子離京而去。一切都在失去,權威、父子深情、榮耀……備受創傷的心中只剩一個鄭貴妃了。

正是出於這種心理,萬曆才在生命最後一刻,遺命封鄭氏為皇后,死後葬於定陵玄宮。可300餘年後,定陵玄宮洞開,人們發現所有的棺床上都沒有鄭貴妃的影子。後殿並列的三口朱紅色棺槨,中間是萬曆皇帝,左邊是孝端皇后王氏,右邊是孝靖皇后王氏,也就是太子朱常洛的母親。這一悲劇性的安排,確乎在他的意料之外。但是,既然生前就已對臣僚失去威力,那麼在他死後,這種威力就更不存在。他的遺詔沒能實現,因為大臣們認為大行皇帝(對剛死去皇帝的稱呼)的遺詔"有悖典禮"。皇帝將死,再來冊立皇后,誰來主持這個結婚儀式?

不過,這齣悲劇不是太子朱常洛所為,因為他只當了29天皇帝便命赴黃泉,朱常洛的兒子、16歲的朱由校在當上皇帝後,將他的祖母王貴妃追尊為孝靖太后,並從東井把棺槨遷來,和萬曆皇帝、孝端太后一起葬於定陵玄宮成就了這段"好事"。

萬曆皇帝寵愛的鄭貴妃比他多活了10年,她被認定是禍國殃民的妖孽,得不到朝中群臣的同情。這10年,她住在紫禁城一座寂寞的宮殿裡,和她的愛子福王天各一方,飽嘗母子分離之苦和世態炎涼。1630年,鄭貴妃死去,帶着無比的絕望與怨恨走進了銀泉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墳墓。

走進陰冷的地下玄宮,面對三口朱漆脫落的巨大棺槨,留給人們的印象仍是命運的殘酷。假如中間棺槨內的萬曆皇帝還有知覺,大概是不會瞑目的。因為他心愛的女人,這唯一一個把他當成"人"的女人,並沒有長眠在他身邊。他們的恩愛生前未得到認可,死後同樣無法如願,這不能不算作萬曆皇帝的一出淒婉的愛情悲劇。同時,面對棺槨,也不能不為帝國欷嘆息。傳統觀念不可逾越,一個年輕聰穎的皇帝在政治生涯中無法充分利用自己的創造力,個性也無從發揮,反而被無形的鎖鏈牽引進陰森可怖的洞穴。一位富有詩意的哲學家說:"生命不過是一種想象,這種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間的任何阻隔。"在這地宮深處,潮濕霉爛的棺木和膠結污腐的油泥給人的感覺,卻是無法衝破的凝固和窒息。更為可悲和令人遺憾的是,那個曾經為萬曆皇帝付出過青春和愛情的鄭貴妃,一直為後人所唾罵。即使史學家也未必給予這個悲劇性女人公正的評價。"女人乃亡國之禍水",同樣是對鄭貴妃的結論。在"國本之爭"這個主題上,尚有為數眾多的歷史研究者,其觀點依然站在四百年前萬曆一朝的臣僚一邊。似乎鄭貴妃天生就該安分守己地做任人宰割的妃嬪,而不應有做皇后的非分之想;萬曆皇帝天生就該和王恭妃恩恩愛愛,不應有真正的愛情……這些有悖常情的論斷大多出於一種僵化、保守、人云亦云的思想驅使,無疑有失公允,弄得是非漸已分明的歷史,再度蒙上了一層難以辨認的銹跡。

這是鄭貴妃的悲哀,也是後來者的不幸。[2]

影視形象

年份 劇名 扮演者 角色
2005年 《明宮夕照》 蕭薔 鄭貴妃
《錦衣衛》 馬伊琍 鄭貴妃
2007 《皇上二大爺》 陳好 鄭貴妃
2010 《神醫大道公》 孟霞 鄭貴妃
《大明嬪妃》 王藝曈 鄭貴妃

影視作品

《明宮夕照》

EmbedVideo received the bad id "XMzU5NTE0NDQwNA%3D%3D" for the service "youku".

[3]

《錦衣衛》

<ref>[

《皇上二大爺》

<ref>[

《神醫大道公》

<ref>[

《大明嬪妃》

<ref>[

文獻參考

  1. 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嬪升為德妃再升為貴妃。
  2. 鄭貴妃360搜索
  3. 明宮夕照-鄭貴妃菱花鏡優酷網201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