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內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2月17日 (五) 11:28 由 白秀峰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https://www.sohu.com/a/488720874_121123711 来自搜狐] '''河内国'''(かわちのくに)(kawachinokuni),日本古代…”)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河內國(かわちのくに)(kawachinokuni),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畿內區域,為五畿之一,又稱河州。河內國的領域大約相當於現在大阪府的東部。農業和商業都較發達。

簡介

最初設置河內國之時還包括了現今大阪府的西南部(和泉國)。河內國的別稱是河州。陸路上是攝津,山城和大和國的交通要地,在海路同時也是內陸延伸到大坂灣及瀨戶內海的重要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較為發達的地區。到了中世中後期,大冢寺、富田林等寺內町發展起來,更加帶動了本地經濟發展。戰略上可以利用山地與河川的天然地形,以防備來自於陸路的各方向的進攻。但海上卻沒有相對強有力的防禦屏障。因此需要構築攝津、和泉一直延伸到紀伊的海上防衛線。 自南北朝以來,河內守護田山家就處於分裂與合併的不穩定狀態,權力慢慢衰退。隨着四國三好家的勢力不斷擴大,給田山氏帶來極大壓力。同時一向宗也不斷發展實力,形成了相對獨立的體制。由于田山氏內部的鬥爭,守護代游佐氏的勢力逐漸擴大,而三好家也趁機對河內加以干涉。

概述

石高:24.2萬石(慶長時期) 分郡:茨田郡;交野郡(飛鳥時代後期由茨田郡割置);贊良郡;河內郡;高安郡;大縣郡;若江郡;涉川郡;志紀郡;安宿部郡(又稱安宿郡);古市郡;石川郡;錦部郡;丹比郡(平安時代後期分割為丹南郡和丹北郡);丹南郡(飛鳥時代後期由丹比郡割置);丹北郡(飛鳥時代後期由丹比郡割置);八上郡(平安時代後期由丹北郡割置) 主要特產名物:蓮根、金剛砂、團扇、蘿蔔、酒 代表風土:淀川、男山、正成首冢、建水分神社金剛山誹詣、葛城山 主要勢力:田山氏,游佐氏

位於淀川以南的畿內之國,淀川以北是攝津國,東南是山城國,南方和泉山脈的那邊是紀伊國,西南與和泉國接壤,東邊是生駒山和金剛山,山東是大和國。因北有淀川,因此這裡被稱為川以內的地方,故名為河內國。東及南分別被金剛山和和泉山脈包圍,由南向東是淀川和大和川沖積出的平原地帶。除了兩條河時而泛濫外,也帶來了肥沃的土壤,適合農耕。

沿革

河內國設立於7世紀。靈龜2年(716年)4月16日,割大鳥郡和泉郡、日根郡分立和泉監。養老4年(720年)11月,堅下郡、堅上郡合併為大縣郡。天平12年(740年)8月20日,河內國與和泉監合併。天平寶字元年(757年)5月8日,和泉國再度分立出去。道鏡執政時期,在河內建造了由義宮,被稱為西京。與此同時,神護景雲3年(769年),廢河內國,設置特別行政區劃—河內職。道鏡失勢後的第二年,恢復河內國。[1]

歷史

河內在古代是物部氏的勢力範圍,東大阪市衣摺是古代大豪族物部氏的本據地之一。 羽曳野市壺井是武家之棟樑河內源氏(清和源氏的一支)的本據地。據說以東國武士為家臣的源義家(即八幡太郎,鎌倉幕府始祖源賴朝、室町幕府始祖足利尊氏都是源義家的子孫,江戶幕府始祖德川家康也認為自己是源義家的子孫)及其父源賴義、祖父源賴信三代之墓就在河內源氏的家寺通法寺的附近。 鎌倉時代末期,南河內的豪族楠木正成(楠木正成是與上杉謙信並稱的忠、勇兼備的日本兩大軍神之一,近代的明治天皇追贈其為正一位,尊稱為大楠公)及其楠木一族,為了打倒幕府而起義,固守下赤坂城、上赤坂城及千早城,將鎌倉幕府軍玩弄於股掌之上。 後醍醐天皇建武親政後,任命楠木正成為河內國司兼河內守護。 足利尊氏與後醍醐天皇對立,南北朝時代到來後,河內經常成為主戰場。楠木正成的長子楠木正行(也是南北朝時期的名將,近代的明治天皇尊稱為小楠公)和高師直一起在四條畷之戰中戰死。 進入室町時代後,河內守護一職由三管領之一的田山氏世襲。河內在田山滿家、田山持國父子時,是安定的治世。但圍繞着田山持國繼承人,養子田山政長(田山持國的弟弟田山持富之子)和兒子田山義就之間發生內戰,河內就是戰場,受到很大破壞。田山政長在正覺寺(大阪市平野區加美正覺寺)被細川政元田山義豐(田山義就次子)等人擊敗。但田山政長之子田山尚順卻從紀伊捲土重來,終於以河內、紀伊的守護身份反攻河內成功。田山尚順之子田山稙長之時最終將田山義就系的田山義英(田山義豐嫡子)討滅,完成田山家的統一。但是河內被這場戰爭嚴重摧殘,化成了焦土。 儘管河內被田山稙長所統一,但田山家的實權卻落到了守護代游佐長教之手,河內守護田山氏成了傀儡。三管領的另一家細川家的內戰也在持續,細川高國(細川政春之子、細川政元養子)、細川澄元(細川義春之子、細川政元養子)、細川澄之(關白九條政基的少子、細川政元養子)等人爭奪細川家家督之位,勝利者是細川澄元之子細川晴元。但是在細川氏內戰之中活躍的細川氏守護代三好元長掌握了細川家的實權,細川晴元又在堺將三好元長攻滅。之後細川晴元開始支配幕政,三好元長之子三好長慶(三好長慶繼任三好氏家督後,與細川晴元和解)從阿波國上洛(當時日本人稱去京都為上洛,此洛緣於中國的洛陽,代指首都)。三好長慶迎娶了掌握河內實權的河內守護代游佐長教之女為妻,開始積蓄勢力。雖然此時三好長慶是細川晴元的家臣,但是違背細川晴元的意願,在高井田(大阪府柏原市高井田)討滅木澤長政。之後細川晴元與三好長慶對立,細川晴元派的三好長慶的叔父三好政長與三好長慶在河內十七個所的榎並城等地激戰。三好長慶擊敗了掌握幕政的細川晴元,把幕府將軍視為傀儡,掌握了幕府實權。 1560年,三好長慶攻落了飯盛山城(今大阪府四條畷市)和高屋城,流放了守護田山高政,並將本據城由攝津芥川城遷移至飯盛山城作為支配畿內的據點。同年,還處於三好家勢力下的松永久秀將大和納入了掌握,三好家成為了擁有九國的龐大勢力。而期待奪回守護權力的田山高政,聯合近江的六角義賢,在山城和和泉挑起戰火,並在1562年和泉久米田之戰中擊殺了三好長慶之弟三好義賢。在六角家掌握京都政權後,戰場逐漸向河內擴大。但在河內教興寺和葉引野之戰中,因為松永久秀的奮戰,田山軍再次被趕出河內。1564年三好長慶死後,三好三人眾與松永久秀對立,繼承三好家督的三好義繼在三好三人眾的扶植下將本城遷往了高屋城。而不甘寂寞的義繼暗中與松永聯繫,跑到了松永處,使松永與三好三人眾的矛盾更加激化。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將三好三人眾趕回阿波,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投降。信長給予義繼若江城,獲得了河內北半國的安堵。次年三好三人眾反攻,攻擊足利義昭,三好義繼與織田軍一起擊敗了三好三人眾。之後義繼娶了義昭之妹,作為織田軍團的一分子。隨着義昭與信長的對立,最終於1573年被信長流放,義昭先是到了妹夫的若江城。後若江城被信長攻擊,三好義繼自殺。之後河內便處於信長的直接支配之下。[2]

織田信長上洛後,河內由北河內的三好義繼和南河內的田山昭高(織田信長女婿)所統治。但是,三好義繼、田山昭高不久也在元龜兵亂前後沒落,河內由織田信長的重臣佐久間信盛支配。佐久間信盛又在不久後被織田信長疏遠而追放。 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去世。在山崎之戰討滅了明智光秀的羽柴秀吉根據清洲會議的結果,將河內納為領國。 羽柴秀吉成為天下人,修築了大坂城後,河內的重要據點若江城成為廢城。 豐臣秀吉死後,經過關原之戰,德川家康成為天下人、征夷大將軍、開立幕府,河內作為秀吉之子豐臣秀賴的領國被納入幕藩體制。德川家康與豐臣秀賴對決的大坂之戰爆發之際,河內也成為戰場。大坂之戰分為冬之戰、夏之戰。冬之陣是在大坂城周邊作戰,河內不是主戰場;夏之陣為之一變,填埋護城河的大坂城成為裸城,豐臣方判斷籠城戰對己方極為不利,出城迎擊從京都出發以大坂為目標的德川方,進行野戰。因此,京都與大坂之間的河內的各個地區都發生了戰鬥。主要有道明寺之戰(後藤基次vs伊達政宗、真田信繁、北川宣勝、薄田兼相vs伊達政宗、松平忠輝、水野勝成)、八尾・若江之戰(木村重成vs井伊直孝,長宗我部盛親vs藤堂高虎)等戰役。 進入江戶時代後,河內成為天領(江戶幕府的直屬領地),並散布着旗本領。河內國的大名有狹山藩的北條家、丹南藩的高木家。另外,山城國淀藩的稻葉家也在河內有一些領地。 德川幕府初期在此設置了代官。後被劃給了丹南、狹山等藩及部門寺院領地,共同進行支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