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唯意志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9月27日 (日) 14:37 由 安然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唯意志論
知名作品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唯意志論是主張世界的本質是"意志"的哲學思想。它認為萬物存在和運動的根源是求生的意志,這種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礎,人的每一器官甚至是細胞都是意志的產物,"身體的全部存在,以及它的各種機能的總和,只不過是意志的客觀化"。

創始人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哲學家,通常被視為悲觀主義者。他以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聞名。叔本華明確地闡述了一種雙面理論來理解我們的現實世界。它指出,世界由意志與表象組成,它們同時存在又相互區別。叔本華贊成悲觀的哲學主義,把生命視為不幸的,無意義的,充滿痛苦的。但是,通過更進一步審視,他的哲學和東方的思想相呼應,特別是印度教的和佛教。他將對人生痛苦的拯救寄託於對美的沉思,對人的同情,對欲望的控制。他的思想廣泛地影響了哲學、心理學、音樂和文學等領域。[1]

核心思想

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創始人。他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面尋求新的出路。他從康德的理論出發,認定康德的「物自體」就是意志,整個世界現象的存在和運動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這是人的生命的基礎,「這個身體的不過是意志的表象。在他看來,萬物全部存在,以及它的各種機能的總和,只不過是意志的客觀化」;意志也是動、植物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意志還是整個世界的內在本性,它以自然力的形式表露於外。叔本華認為康德把現象和物自體分裂開來是錯誤的,主張現象和物自體的關係,就是表象同意志的關係,意志之所以表現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具體現象,是由於各類事物的意志強弱程度不同和表現途徑不同。他利用柏拉圖的理念說明個別事物的形成同意志的關係:首先是存在各種意志和欲望,如吃、住、用、求偶等,然後產生各種想法、計劃、觀念、方法,最後按照這些表象製造出具體東西。

叔本華自己曾受到了柏拉圖伊曼紐爾·康德思想的影響,以及東方哲學的影響。他的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完成,1819年出版),在這本書中,叔本華主張唯一的實在就是生存意志,即盲無目的的努力生存。按照叔本華的觀點,生命是意志的通達。由於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永不滿足的,所以生命中充滿的是痛苦。快樂只是痛苦的短暫消失。對於叔本華來說,逃脫痛苦的唯一方式是否定所有的欲望,達到一種對生命完全漠然的狀態,這種狀態類似於佛教涅磐。痛苦的短暫消失可以通過對他人的同情和對藝術作品的沉思來獲得。[2]

叔本華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僕和工具。人一生下先有意志後有理性,意志的衝動是理性所無法阻止的。他斷言依靠理性或邏輯思維不能認識世界的本質(即意志),只有直覺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途徑。叔本華從其「求生意志」的哲學前提出發,認為人的本質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衝動和欲求;人的一切行為都是這種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但是人的欲海難填,欲望不能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即使欲望滿足了,空虛和隨之而來的欲求,仍然是痛苦。

「不幸」是一個普遍的法則,人生只是一場夢。人類要擺脫痛苦和不幸,就必須在自身中抑制情慾,把現世的享樂視為虛幻,遏止自私的慾念,憐憫他人的痛苦。他反對一切理想觀念和普遍義務,強調同情心是道德行為的最堅強和最可靠的保證。叔本華認為哲學和藝術的精神解脫還只是暫時的、消極的,而最根本的積極的解脫則是否定個體意志,棄世絕欲,達到佛教涅槃境界,使沒有價值的個體復歸於宇宙的絕對意志,實現道德的最高理想。[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