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蒙古托克托工業園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7:07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內蒙古托克托工業園區(學習會議)原圖鏈接來自 托克托縣人民政府 的圖片

內蒙古托克托工業園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是依託大唐托克托大型火力發電廠,於2003年開工建設的新型工業園區。園區屬自治區級開發區,全區20個重點工業園區之一,是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示範區和自治區勞動關係和諧工業園區,全區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火炬計劃呼和浩特生物發酵特色產業基地」。

工業園是最早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產業園區類型[1],稱謂各異,例如美國的工業園和英國的企業區(enterprise zone)。建設這類實體的目的在於吸引新工業的投資,緩解工業對中心城市的壓力和對環境的污染。

較早的工業園曾定義為:在興建工廠之前,由一個獨立組織的規劃提供一組適用的工業建築(用地),輔之以基礎設施和綠色空間,如公共道路、植物園、娛樂場所、停車場等,且包括各類設施之間的地帶。

基礎設施

內蒙古托克托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25億元,投入環保資金累計30多億元。

供電:已建成2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正在開工建設500千伏變電站,同步規劃建設2座220千伏變電站和2座110千伏變電站,有效保障入園企業用電需求。

路網:「八橫十縱」園區路網,園區內通車道路44公里。

綠化:公共綠化面積150萬平方米。

管網:建成排雨、排污管網80公里;鋪設通訊網絡管道13公里;鋪設天然氣輸送管網19.4公里;鋪設熱力管網32.4公里。

優勢資源

1. 豐富的電力資源和完備的供電設施

托縣電力、熱力資源豐富,大唐托電總裝機容量672萬千瓦,占北京用電總量的四分之一,占津京唐電網總量的十分之一,是世界最大的集中連片火力發電基地。多家光伏發電企業全部併網發電,總裝機容量達22.5萬千瓦。

2. 質優價廉的煤炭資源

園區附近200km範圍之內年產千萬噸以上煤礦5家,特別是距國家大型能源基地一準格爾煤田只有50公里,大大節省了運費,降低了生產在同類產品市場競爭中具有明顯優勢。目前主要使用准格爾煤,該礦已探明儲量544億噸。

3. 豐沛的水資源

黃河流經我縣境內37.5公里,水資源充足。「引黃入呼」工程國家黃委會已批准日取水量40萬噸。12萬噸/日的取水指標供托克托工業園區使用。

4. 土地平坦肥沃

地處黃土高原中部,總面積1416.8平方公里。地形基本以黃河、大黑河、沙河等河流沖積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人口分布

全村共12個居民組,682戶,共2016人,其中勞動力人數為986人,65歲以上老年人187人,黨員65名。

這幾年,我村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籌集資金,新建文化大院,購買了健身器材,並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辦起了農家書屋,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並進一步提高了廣大村民的集體素質。

下坪村雖然位居山區,但風光優美,景色宜人,地下資源非常豐富,並有着濃厚的風土人情。山里人的忠厚、善良在這裡表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屹立在靳家底居民組的「拾金不昧碑」,記載着本組以為家境十分貧寒的本組居民,無意在路邊拾到幾百兩銀子後,千方百計尋找失主,最後,將銀子返還給失主的動人故事。這充分體現了山區人民的良好品德,為我村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工業園區規劃

工業園區是劃定一定範圍的土地,並先行予以規劃,以專供工業設施設置、使用的地區。作為工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工業園區在降低基礎設施成本,刺激地區經濟發展,向社區提供各種效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工業園區的規劃[2]與建設必須改變過去單一的經濟目標,創造一種新的科學的生態理念,將生產與環保、生態與消費有機結合起來。

視頻

內蒙古托克托工業園區 相關視頻

托克托工業園區退伍老兵應急分隊
托克托工業園區 文藝會演

生平

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年5月1 日—1999年12月12日)是美國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也是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人物。其先後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說,戲劇及長篇小說,其中以《第二十二條軍規》和《出事了》最為有名。

約瑟夫·海勒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科尼島一個貧窮的俄羅斯猶太移民家庭,他是父親第二次婚姻所生,家中還有同父異母的長兄李(Lee)和姐姐西爾維亞(Sylvia)。5歲時他的父親去世,家境更加困難,靠母親為客人提供膳食度日。海勒從小就頗具語言天賦,善於尖刻地諷刺和開玩笑。10歲時,一位堂姐使他讀到兒童版的伊利亞特,從此立下成為作家的決心。讀中學時,他就當過電報遞送員。1941年他從林肯高中畢業,加入美國陸軍航空兵團(後改為美國陸軍航空軍)。二戰期間,他作為B-25轟炸機的投彈手在北非和意大利戰場參加了六十次飛行。1945年復員,並結婚。

1948年他進入南加州大學學習,然後轉入紐約大學,獲得藝術學士學位,期間開始短篇小說創作。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並得到富布賴特獎學金赴牛津大學深造一年。此後,海勒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寫作課程兩年。1952年他回到紐約,曾擔任《時代》等雜誌廣告撰稿人和《McCall's》雜誌的推廣經理。1953年他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第十八條軍規》。1961年小說以《第二十二條軍規》之名出版,取材于海勒自己在二戰中的經歷。此書起初並未引起太多注意,反響平平,但從此海勒成為了職業作家。隨着美國國內反越戰浪潮的興起,《第二十二條軍規》在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中得到了強烈共鳴,並迅速成為暢銷書,在美國銷售就超過了1000萬冊。1970年拍攝為電影。

海勒於1963年獲得美國文學藝術院獎學金,1977年被選為該院院士。1982年他得了麻痹症,然後又飽受吉蘭─巴雷氏症候群的折磨。恢復健康後,海勒與結婚35年的妻子離婚,而同病中照顧自己的護士結合。1999年他因心臟病發作在紐約東漢普頓的家中逝世,享年76歲。《第二十二條軍規》以荒誕的形式,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示了生活。除小說外,他還創作過一些舞台劇、電影劇本、短篇小說和評論。

霍華德大學畢業。20世紀60年代末登上文壇,其作品情感熾熱,簡短而富有詩意,並以對美國黑人生活的敏銳觀察聞名。主要作品有《最藍的眼睛》(1970)、《蘇拉》(1974)、《所羅門之歌》(1977)和《黑嬰》(1981)等。她所主編的《黑人之書》(The Black Book),記敘了美國黑人300年歷史,被稱為"美國黑人史的百科全書"。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講授文學創作。主要成就在於長篇小說方面。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