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昌黎地秧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7:39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的傳統舞蹈,是一種體現農民生活情趣、舞蹈風格鮮明獨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農業社會、農村生活的部分特徵和農民樂觀詼諧的精神風貌。

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018年11月,入選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項目傳承人為常建明侯海波楊常青

基本內容

中文名:昌黎地秧歌

地 區:河北

申報地區:河北省昌黎縣

遺產類型:傳統音樂

傳承人:常建明、侯海波、楊常青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編號:05—0043、05—0044、05—004/5

批准時間:2018年11月

非遺級別:省級

戲劇特性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等地。它最早產生於元代,一直流傳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輕快自如、自由靈活地扭動,做出比較細膩、風趣的戲劇性表演見長。

秧歌溯源

昌黎地秧歌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昌黎先民,為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藉助無拘無束的手舞足蹈,來抒發情感,磨鍊性格,寄託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雛型。她歷經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斷地繼承和發展,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一地攤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藝術種類。多少年來,凡遇年節或喜慶日子,地秧歌隊伍遍及昌黎城鄉,群眾自我娛樂,自我演出,自我表現已成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傳統習俗。

昌黎地秧歌產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於蒙古族女性較為開放,出現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又由於秧歌可即興參演,所以又出現了戴"纓子帽"的丑角,這一蒙古族的服飾,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藝術中一直保留至今。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單純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結合。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轉向了"蓮花落"、"二人轉"、"評劇"等舞台藝術,"舞"的部分,逐步演變為現存的純舞形式。

由於昌黎在地理上的位置及戰爭、移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昌黎地秧歌在發展中融進了其它民族和地區的民間藝術。如在秧歌開始和演出行進中,耍"少林棍"打場開道,所唱的《秧歌調》中揉有《鳳陽歌》的韻律,即與山東、河南而來的大量移民有直接關係。再如;"丑"角的晃肩動作,即帶有明顯的蒙古舞蹈特點。地秧歌中出現過"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滿族服飾影響的產物。

昌黎秧歌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場子秧歌和排街秧歌兩種形式,場子秧歌即固定於某一場所進行演出,排街秧歌則人數較多,沿街串巷,行進演出,樂隊由打擊樂和嗩吶組成,人數雖少,但聲音洪亮,行進方便。

藝術特點

昌黎地秧歌以行當表演為主。主要分妞(類似戲劇中的旦角),丑(類似戲劇中的丑角), (類似戲劇中的彩旦和滑稽老旦)。在表演形式上分排銜秧歌和場子秧歌,可即興表演,又可表現某一故事情節的小出子。妞、丑角的道具以扇子為主,角的道具以棒捶或團扇為主。各行當的表演各具特色,但總的要求是都要具有體輕、氣提、腿沉、腰柔、肩活、腕靈、眼有神等藝術特點。

伴奏為大喇叭加鼓、杈等打擊樂。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內容,除平秧歌無固定情節外,大多數"出子"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風貌和戲曲、電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廣泛,敘事性較強。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為勞動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煙袋、扇子、手帕等,這充分體現了昌黎地秧歌來自於平民百姓;是群眾自娛性較強的一種舞蹈藝術。

昌黎地秧歌產生之初,各行當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結構、服飾上受蒙古族文化影響,現在地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纓子帽"就是從蒙古族服飾發展而來的。昌黎地秧歌與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有密切聯繫,表現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呈現出角色化、行當化的藝術特徵,能深刻地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豐富細膩地表達動作意圖,這在民間舞蹈中顯得十分突出。

表演形式

大多是前邊有兩個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魯智深),手舞花棒,開路打場,後跟提花籃、佛塵的童子及田公、漁婦、樵夫、書生等角色。在行當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婦)、丑(詼諧、幽默的滑稽角色)、擓(kuai)(中年或老年婦女)、公子(文質彬彬的書生)。表演上的共同特點是腳下步伐上下顛顫,結合肩部與腰部扭動和雙手搖擺為主,就好象鳳擺楊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據人物性格,分別手持彩扇、花絹、團扇、撥郎鼓、棒槌、煙袋等,手部的基本動作以八字翻花為主,上下左右,前後抖動扇花,變化萬干,如雙雙對對的彩蝶在花叢中飛舞,既抒情、優美、典雅,又火爆、潑辣、熱情、歡快,富有詼諧、幽默、質樸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揚的大嗩吶為主,配以中、小釵作打擊樂。大多習慣於吹奏《滿堂紅》、《句句雙》、《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於表現樂觀、歡快、喜悅的節日氣氛。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種人物的舞姿動作非常細膩,富於表現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場子」、「小出於」中,塑造各種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善於表現有故事情節的雙人舞、三人舞和小舞劇。

歌曲歌詞

你現在好嗎 今天快樂嗎

我從遠方送你的花你收到了嗎

分手以後的雨季 斷斷續續下不停

沒有你的日子真的不容易

躲不開回憶 最難忘記你

再說什麼也無法壓抑洶湧的情緒

我已學會珍惜 再給我一次勇氣

好像告訴你我的愛一直留在你那裡

365支燭光亮在我心上

每一天一隻燭光照的我的心慌

我只向擁有凡人的欲望亮在我心上

唯有你是我的陽光

唯有你能讓我的天空晴朗

365支燭光亮在我心上

每一天一隻燭光都是相同的願望

你的愛是我期待的天堂

祝你天天年年快樂

也祝福我們地久天長

你現在好嗎 今天快樂嗎

我從遠方送你的花你收到了嗎

分手以後的雨季斷斷續續下不停

沒有你的日子真的不容易

躲不開回憶 最難忘記你

再說什麼也無法壓抑洶湧的情緒

我已學會珍惜 再給我一次勇氣

好像告訴你 我的愛一直留在你那裡

365支燭光亮在我心上

每一天一隻燭光照的我的心慌

我只向擁有凡人的欲望

唯有你是我的陽光

唯有你能讓我的天空晴朗

365支燭光亮在我心上

每一天一隻燭光都是相同的願望

你的愛是我期待的天堂

祝你天天年年快樂

也祝福我們地久天長

也祝福我們地久天長

創新發展

昌黎地秧歌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主要是注重揉進了戲劇性,由傳統的歌、舞結合變成了舞、戲結合,突出了秧歌的戲劇表演特點。這樣,昌黎地秧歌的角色,最注重的是刻畫人物的戲劇形象,而不是單純地紅火、招人。同時,昌黎地秧歌藝人集思廣益,把不少戲劇片段移植到秧歌表演中,並把生活中有戲劇性的小故事編排成秧歌「出子」,使地秧歌的表演幾乎"戲"連"戲",成為啞劇味道極足的秧歌戲的大薈萃。昌黎地秧歌中的成名之作:跑驢,就是根據傳統地秧歌《傻柱子接媳婦》推陳出新,改編而成的。這個節目把北方人鍾愛的小毛驢引入秧歌表演,顯得異常新穎、活潑。

相關資料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北方諸民族盛行的娛樂舞蹈形式。它原為模仿稻作勞動的一種原始舞蹈,後來成為農閒或年節時間的化妝表演。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係。 中國秧歌按地區分位六大類:河北昌黎地秧歌、山東鼓子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山東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和撫順地秧歌,還有許多小地方秧歌,福客網將逐一進行介紹,本期我們介紹聞名中外的昌黎地秧歌。

傳承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著名的昌黎地秧歌藝人周國寶、周國珍和張謙等人,將內容換成表現一個翻身農民送媳婦回娘家的故事,表演格調也煥然一新,充分體現了地秧歌表演特有的風趣,幽默、滑稽的舞蹈動作,紅火、熱烈的表演場面,鮮明、亮麗的人物形象,產生了不同凡響的喜劇效果。1953年,這個節目在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大會一舉奪魁,被評為優秀節目,並拍成電影,推向全國。1956年,中央歌舞團帶着周國寶等人傳授的跑驢節目,參加了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民主青年聯歡節,榮獲銀質獎章。

昌黎地秧歌中著名的秧歌小戲有《撲蝴蝶》、《鋸缸》、《王二小趕腳》、《傻柱子接媳婦》、《跑驢》等。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強調身體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動靈活,表現詼諧有趣。以著名民間藝人周國寶為代表的周派、張謙為代表的張派、盧鳳春為代表的盧派等幾種地秧歌的風格流派各具魅力,家喻戶曉。

昌黎地秧歌的動作,簡單易學,扭起來紅火奔放,歡樂開心。村村戶戶有不少秧歌世家,他們年年活動,代代相傳,全家人一塊兒扭秧歌,既是藝術享受,又是天倫之樂。較有影響的名秧歌藝人有周國寶、張謙、秦煥、魯鳳春等人。他們曾被全國部分藝術院校、文藝團體聘請任教傳藝。

昌黎地秧歌藝術於解放後發展到鼎盛時期,通過專業群藝工作者與民間藝人相結合,對昌黎地秧歌藝術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創新,使得昌黎地秧歌節目屢次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並多次獲獎。

近幾年,昌黎地秧歌經過進一步革新,越扭越火,接連在亞運會帆板賽區開幕式、瀋陽國際秧歌節、全國廣場舞比賽等重大活動和賽事中獲得殊榮。1996年,昌黎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傳說遺產

昌黎地秧歌是一種體現農民生活情趣、舞蹈風格鮮明獨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農業社會、農村生活的部分特徵和農民樂觀詼諧的精神風貌。但由於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藝人高齡化等原因,昌黎地秧歌的傳承面臨着嚴峻形勢,亟待搶救和保護。

榮譽記錄

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11月,《昌黎地秧歌》入選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項目傳承人為常建明、侯海波、楊常青。[1]

參考文獻

  1. 昌黎地秧歌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