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本草经集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Sdrgtzp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23日 (五) 17:12的版本 (新建条目)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本草经集注(医药图书)

《本草经集注》,古代药学著作。共七卷。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于(约公元480-498年前)。陶氏认为《本经》自“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热交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等问题,于是给予整理、作注。又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与《本经》合编,用红、黑二色分别写《本经》与《别录》的内容,名之为《本草经集注》。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见到。

基本信息

书名: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类别:医学著作

页数:共7卷

出版时间:公元480-498年前

书本内容

本书共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三品。又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已、秦艽、芎劳等,治黄疽通用药有茵陈、柜子、紫草等。这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助益。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用量、服法、药品真伪等与疗效的关系,均有所论述。本书问世后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

评论

南朝博物学家陶弘景把千仞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搜集起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另一次总结,整理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共得药物七百三十种,书中,他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的新方法。首先把七百多种药分为草、木、米食、虫兽、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七类,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被沿用,并加以发展。陶弘景还首创治疗性能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例如,祛风的药物有防风、秦艽、防己、独活等,就归在同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治疗参考,对医药的发展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术价值

  •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 对药物的形态、行为、产地、采制、剂量、真伪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强调产地和采制方法与疗效的密切关系。
  • 首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防风、防己、秦九、川芎等。
  • 考定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规定了汤、酒、膏、丸的制作规范。
  •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