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拜占庭帝国

圖片來自twgreatdaily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也称新罗马牧首区(Rum Ortodoks Patrikhanesi),是东正教自主教会之一,最高领袖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现任牧首为巴爾多祿茂一世[1]

因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首都的历史地位,以及因君士坦丁堡教会是大多数现代东正教教会的发源教会,君士坦丁普世堡牧首在东正教中有特殊的荣誉地位,在世界东正教教长中享有「同侪之首」的地位,被视为东正教基督徒的代表和精神领袖[2]

历史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前身拜占庭主教区相传是由使徒安得烈创立。330年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迁至拜占庭,将该地改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主教区升格为大主教区

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鉴于君士坦丁堡“现在是新罗马”,承认君士坦丁堡主教与罗马主教权力平等。451年卡尔西登会议重新肯定君士坦丁堡主教的领导地位,并将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大片地区划归他的管辖。在 6 世纪,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头衔正式改为“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普世牧首”。

7世纪以来,由于穆斯林国家的扩张,被征服的主教辖区的东方牧首纷纷逃亡君士坦丁堡,加强了普世牧首的权力。在很长时期中,他们的继任人选都照例要由普世牧首决定。

拜占庭正教从君士坦丁堡传到东欧大片地区,包括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俄罗斯。君士坦丁堡牧首作为东方基督教教会的首脑,成为了罗马主教对基督教世界普世性主张的挑战。1054 年,东方的正教会与西方教会正式分裂。直至 1964年,普世牧首和天主教教宗才再次拥抱,但两个教会依然在教义上有所区别。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因十字军于 1204 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从1206 年移位尼西亚,直至1261 年米海尔八世拉丁帝国夺回君士坦丁堡。

1453年君士坦丁堡为奥斯曼帝国攻下,成为其首都,穆罕默德二世承认普世牧首真纳迪乌斯二世奥斯曼帝国东正教臣民(米利特)的宗教、政治领袖。但此后普世牧首的领袖地位渐渐衰落。

1593 年,牧首耶利米亚斯二世宣布莫斯科教区为自立教区。此后,希腊(1833年)、罗马尼亚(1865年)、塞尔维亚(1879年)、保加利亚(1870年)和阿尔巴尼亚(1937年)国家教会,依次成为自立教区。

1922年,小亚细亚色雷斯的约150万希腊、东正教居民,在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中被驱逐至希腊。因此,小亚细亚的基督徒所剩无几,受君士坦丁堡管辖的教区数量也进一步减少<。因时任君士坦丁堡牧首(Meletius IV)在希腊土耳其战争中的反土耳其态度,以及土耳其共和国的世俗化运动(包括废除哈里发制度),土耳其曾试图驱逐牧首,唯在希腊及西方国家的反对下作罢,只限制其政治权力,只保留宗教领域内的权力。

现状

目前,君士坦丁堡牧首和君士坦丁堡会议所管辖的地理范围在土耳其仅有君士坦丁堡總主教区连同迦克敦代雷柯伊阿达拉以及格克切岛博兹贾岛等4个近郊教区。在希腊,名义上归君士坦丁堡牧首管辖的有圣山隐修区帕特莫斯岛上的福音圣约翰隐修院、北部几个教区,佐泽卡尼索斯群岛4个教区以及克里特岛上一个自主教会。

欧洲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希腊正教总主教区、都主教区以及芬兰自主教会都接受君士坦丁牧首的领导。君士坦丁牧首在亞洲及大洋洲有多個都主教區,分別為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區、韓國及北亞都主教區、紐西蘭及大洋洲都主教區、新加坡及南亞都主教區。

自从1586年起,牧首座设在伊斯坦布尔北区芬内尔圣乔治座堂。牧首必须是土耳其出生的公民,由各都主教区会议选出[3]

參考文獻

  1. Biography - The Ecumenical Patriarchate. www.patriarchate.org.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美国英语). 
  2. Winfield, Nicole; Fraser, Suzan. Pope Francis Bows, Asks For Blessing From Ecumenical Patriarch Bartholomew In Extraordinary Display Of Christian Unity. Huffington Post. 30 November 2014 [2019-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7).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3.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五卷》 (M) 1.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4月: 512页. ISBN 7-5000-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