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星
a6c78532d5781a33d3ce1d604727e990.jpg
圖片來源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047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地星

汉语拼音:Dì Xīnɡ
别名:米屎菰、地蜘蛛、量湿地星、土星菌、大孤、山蟹、石蟹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清肺,利咽,解毒,消肿,止血
主治:咳嗽,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冻疮流水,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地星,中药名。为地星科真菌硬皮地星GeastrumhygrometricumPers.和尖顶地星Geastrumtriplex(Jungh.)Fisch.的子实体。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消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咳嗽,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冻疮流水,吐血,衄血,外伤出血。日本涉江长伯《西园菌谱》载:“状似马勃,大如弹丸及粉团,色似松露,嫩时食似松露;老则自剖为瓣花,内赤有指头大者,弹之出黄粉,若误入耳,则令人聋。”经《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考证,认为该记载即指本品,但是否致聋,尚待考。[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地星

拼音名:Dì Xīnɡ

别名:米屎菰、地蜘蛛、量湿地星、土星菌、大孤、山蟹、石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硬皮地星 Geastrum hygrometricum Pers.[Astraeus hyrometricus (Pers.)Morg.;Geaster hygrometricus Mass.]2.尖顶地星 Geastrum tirplex(Jungh.)Fisch.[Geaster triplex Jungh.]

出处

《西园菌谱》载:“状似马勃,大如弹丸及米粉团,色似松露,嫩时食味似松露,老则自剖为五瓣花,内赤有指头大者,弹之出黄粉,若误入耳,则令人聋。”此系指本品,但是否致聋,尚待考。

来源

药材基源:为地星科真菌硬皮地星和尖顶地星的子实体。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原形态

  • 1.硬皮地星 子实体初呈球形,后从顶端呈星芒状张开。外包被3层,外层薄而松软,中层纤维质,内层软骨质。成熟时开成6至多瓣,湿时仰翻,干时内卷。外表面灰至灰褐色。内侧淡褐色,多具不规则龟裂。内包被薄膜质,扁球形,直径1.2-2.8cm,灰褐色。无中轴。成熟后顶部口裂。孢体深褐色,孢子球形,褐色,壁具小疣,径7.5-11μm。孢丝无色,厚壁无隔,具分枝,直径4-6.5μm。表面多附有粒状物。
  • 2.尖顶地星 包被呈圆球形,顶部具一尖喙。包被径3-8cm,外包被呈芒状开裂5-8瓣,背面灰色,腹面肉桂色,有龟裂。内包被灰色,薄膜状,直径1.7-2.7cm。成熟时顶端开裂。孢体锈褐色,基部有短柄状的轴托。孢子球形,褐色,有疣突,3.5-5.5μm。孢丝线状,淡褐色,径5-6μm。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

  • 1.硬皮地星 生于松林砂土地上,也见于空旷地带。5-10月常见。
  • 2.尖顶地星 生于草地或灌丛地,有时亦见于落叶层和腐殖质上。夏、秋季雨后习见。

资源分布

  • 2.尖顶地星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 1.硬皮地星 子实体星状外包被已剥去。内包被扁球形,直径1.8-2.8cm,顶端口裂,灰色至褐色。膜质。孢体深褐色。
  • 2.尖顶地星 内包被球形,直径1.7-3.5cm,嘴部明显,宽圆锥形,粉灰色至烟灰色,膜质。孢体锈褐色。

性味

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解毒;消肿;止血。主咳嗽;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冻疮流水;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研末敷。[2]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1. 地星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地星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