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達芬尖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達芬尖山

圖片來自don1don

達芬尖山,又稱尖山,位於臺灣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南投邊界畫在尖山東北側的副峰,達芬池的西側,離尖山山頂最高點300多公尺)與高雄市桃源區梅山里之間,海拔3,208公尺,台灣百岳排名74,位於中央山脈主稜上,大水窟山的南側,在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1]

四周高峰雄峙,景色壯觀,西北方是聳立的玉山,北邊是雄偉的大水窟山秀姑巒山,南邊是雲峰向陽山等高峰。在百岳之中,達芬尖山與中央尖山大霸尖山合稱「三尖」,相較之下,中央尖山像高大的中指,大霸尖山如粗壯的拇指,而達芬尖山則如嬌小的小指。

歷史

根據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博士在高校大學時代的台灣高山記錄《山と雲と蕃人と》一書,1931年8月7日他獨自一人以八通關越嶺道南駐在所為基地單登尖山,途中因地形險惡、強風驟雨受挫而退回南駐在所,隔日再次另尋他路攀登,成功登上尖山山頂,發現已立有石標做為記號,石標中夾著為進行三角測量於1931年3月8日登頂台灣總督府山林課近藤盛雄、中村廣的名片。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當時登山活動受到許多政府限制還不是很興盛,直到日本神戶大學來台登山的板本亨與篠原均兩人於1963年3月19日率先登頂,1964年5月15日台北市登山會的謝金龍、楊海瑞、張凜、詹阿興與高銘爐等人,利用攀登秀姑巒山之便登頂,此為戰後首登尖山之舉。

隨後在「五嶽三尖」登峰熱潮的推廣下,達芬尖山一躍成為岳人競相爭逐的山峰,登山客絡繹不絕。台灣有很多座山稱為尖山,為能區別之,於1964年取自附近布農部落地名大分變音而稱「達芬尖山」。

1970年代,政府計畫新建三條橫貫公路,選在北、中、南各闢一條,其中位在中部的新建橫貫公路,探勘隊伍一路從水里通往玉里的途中,特別在達芬尖山的山頂上攝影留念,這是因為當時能登上南投、高雄(今直轄市高雄)、花蓮三縣交界的山峰是很難得的。

最後路線決定選在嘉義經沙里仙溪頭(指沙里仙溪的主流源頭)抵達玉里之路線,並以水里經和社這條路線做為支線,這是由於沿線資源豐富,故開發價值較高。1980年代,玉里玉山線進入施工階段,原計畫在達芬尖山之東北側是選擇以隧道方式鑿穿其山壁通過,但在政府基於玉山國家公園的設立與生態環境在保育上考量,最後放棄興建。

影片

達芬尖山鳥瞰 (4K)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