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钓鱼台列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钓鱼台列屿
图片来自udn

钓鱼台列屿是位于东海南部、台湾八重山群岛以北、冲绳海槽南端西北方向的一组岛屿,由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岛屿岩礁构成,总陆地面积6.1636-7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钓鱼台之面积3.82-4.38平方公里(潮差变化),高363公尺。各岛泥土不厚、风浪较大,仅钓鱼台上有淡水溪流。19世纪末期至太平洋战争期间曾有日本人定居,惟现今各岛均为无人岛。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日本国皆声称钓鱼台列屿为其领土,引发一连串争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认为钓鱼台列屿依地理、历史和法理均为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属台湾附属岛屿。日本称其为尖阁诸岛(j=尖阁诸岛|hg=せんかくしょとう),日本政府认为岛屿按历史及国际法均属于日本固有领土,归属西南诸岛一部分,不存在领有权问题。

历史

日本仙台林子平制作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已列出钓鱼台列屿各岛,并与台湾划为不同色。日本研究人士滨川今日子称此图中虽然钓鱼台列屿各岛和中国大陆同色,但同时台湾、东北地区和中国大陆却绘上不同颜色,因此认为图说只能显示林子平个人对当地的认识。

古代记述

钓鱼台列屿各岛相关记载最早出现于中国明朝的《顺风相送》(但成书年份存在不同解读,目前存在1403年(永乐元年)至1593年等至少五种说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韩振华主张该书成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京都大学教授井上清指该书被推论成于十六世纪,但成书年代不明;日本学者内田晶子认为该书成书于1570年以后“顺风相送作者及完成年代新考”,收入《跨越海洋: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学术论坛文选》原文为“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涌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头,至彭家花瓶屿在内。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用艮针取枯美山”)、1534年的《使琉球录》,书中曾记述“钓鱼屿”、“黄毛屿”、“赤坎屿”(或“赤屿”)等岛名;至于所记载的该等岛屿是由中国人还是琉球人首先发现并命名,中日双方各自提出不同主张详见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其他中国文献及官方舆图亦有采用“钓鱼屿”名称,诸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宪幕僚郑若曾编纂之《筹海图编》、乾隆年间《大清一统志》、乾隆皇帝钦命绘制之《坤舆全图》等。

命名

该群岛在华人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台湾香港澳门称作“钓鱼台列屿”;中国大陆的官方新闻稿称之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而在民间和传媒中,“钓鱼台”及“钓鱼台群岛”均可泛指整个钓鱼台列屿。“钓鱼台”既可以仅指主岛,有时亦可指全部群岛。其中主岛“钓鱼台”在日本称为“鱼钓岛”。

1845年,英国海军调查该岛,英国海军军舰三宝垄(Samarang)舰长爱德华·卑路乍(Edward Belcher)首次采用“Pinnacle Islands”(意为“尖顶群岛”)形容顶峰呈教堂尖顶状的南小岛和北小岛,该等名称其后为日本海军沿用。1900年,日本博物学家黑岩恒|黒岩恒在其出版物“尖阁列岛探险记事”中指,各岛虽古来为冲绳人所知,亦已有琉球语名称,但当时尚未有一名字概括各岛,不便于地理研究,故将钓鱼屿和黄尾屿两岛连同尖头诸屿统称为“尖阁列岛”,而日本国内在1970年代则开始改称列岛为“尖阁诸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