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央通訊社

圖片來自cna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

1996年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從公司轉為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改制為國家通訊社[1]。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2]

目錄

沿革

中國大陸時期

廣州創社

1910年9月,中國全國報界俱進會北京舉行第二屆年會,會中決議設立一家通訊社,並計劃先以北京上海東三省蒙古西藏新疆歐美為發稿範圍,其次推及中國內陸城市;但不久後該會解體,未能實行該項決議。1920年5月,中國全國報界聯合會廣州舉行第二屆年會,會中決議組織一家國際通訊社;但不久後該會也解體,一樣未能實行該項決議。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國民黨在廣州舉行全黨改組後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隨即召開第一屆一中全會,選舉中央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各部部長;中央常務委員戴季陶兼任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3]1924年3月28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第29號通告,明定中央宣傳部組織中央社,定於該年4月1日開始發稿,同時規定各地方黨部及黨員均有供給新聞資料之義務;中央社成為國民黨第一個黨營文化事業。[4]這份通告出自戴季陶的手筆,發布時間與一中全會閉幕相距不到兩個月,也是中央宣傳部成立後的第一件大事。

1924年4月1日,中央社在廣州成立,全名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通訊社」,規模較小,發稿範圍侷限於廣州。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當時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所有重要文告和各部中央消息都交由中央社編發,中央社每日發稿次數從1次增為2至3次。

南京和重慶時期

隨着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央社總部在1927-1937年定於南京市,1938-1945年遷至陪都重慶,1945-1948年遷回南京市。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北伐開始,先攻湖南;中央社記者隨軍採訪,逐日報道北伐軍消息;國民革命軍攻克一地,中央社隨軍記者立即以急電回報總社,並以其隨身攜帶的油印機每日印發軍報;這是中央社第一次隨軍報導戰爭新聞。

但隨著北伐戰爭範圍擴大,當時總數稀少的中央社工作人員不足以處理戰爭新聞,各地戰爭新聞多由各軍政治工作人員代送至中央社總社,經編輯後發稿。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漢南昌中國共產黨挾持武漢的一部份國民黨中央委員建立武漢國民政府,在武漢建立了另一個中央社。1927年4月12日,蔣中正發動四一二事變,宣告武漢國民政府為非法政府;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27年5月初,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中央社總社從廣州遷入南京成賢街沙塘園中央黨部,工作人員10餘人,定於該年5月6日開始發稿;1927年9月,中央社總社隨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南京丁家橋,工作人員增為25人。1927年5月6日,中央社開始發稿,第一篇社稿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胡漢民撰寫的〈共黨挾持下的武漢政府〉。

寧漢復合後,武漢中央社便於1928年遷至南京合併在中央黨部樓內。早期的中央社規模很小,工作人員僅20餘人,沒有自己的電訊設施,只是利用兩部老式收音機抄收一些國外通訊社的廣播稿,同時抄錄一些黨政官報上的文章,免費送給各報。

1932年4月21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蕭同茲面見總裁蔣中正,提出中央社改組的三原則:一是總社遷出中央黨部,全名改為「中央通訊社」,對外獨立經營;二是以新聞為本位,自設無線電新聞專業電台;三是以不違背中華民國法律與國民黨黨紀為前提,獨立處理新聞。[5]也有一說,指稱蕭同茲也要求中央社社長擁有人事自主權。當黨中央同意後,蕭又提出「工作專業化」、「業務社會化」、「經營企業化」三項改革目標。為達到此目標,蕭還擬定了《全國七大都市電訊網絡計劃》和《中央社十年發展計劃》。

1932年5月1日,國民黨改組中央社,中央社全名改為「中央通訊社」,在南京洪武路壽康里兩幢一樓一底的房屋。改組後的中央社實行社長制,蕭同茲擔任社長。

從1932年開始,中央社在全國陸續設立分社,派駐隨軍小組、總社特派員、特派記者、特約記者、特約通訊員,建立通訊網絡。

1934年,中央社耗費鉅資到意大利德國購買新式機器,增強發報能力;此外,中央社開始和路透社哈瓦斯社合眾國際社等國外通訊社定立交換新聞協議,從而控制了新聞來源渠道,控制了無線電專發新聞的專利權,使之在中國新聞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

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開戰。1937年9月25日,位於南京的中央社總社被侵華日軍夷為平地,但是中央社上海分社照常發稿給各報社。

1939年5月4日,已遷至重慶的中央社總社被日軍炸毀,中央社新聞稿轉由中央社貴陽台發稿。1945年9月2日,盟軍接受日本投降,中央社記者曾恩波首先發出相關新聞稿。

抗戰勝利後,中央社總部遷回南京。1948年鼎盛時期,有分支機構(分社、支社、辦事處、特派員)國內52處、國外25處,員工2653人。1949年1月15日,解放軍攻占天津,《天津日報》社(兼新華社天津分社)通訊部部長邵紅葉為接管中央社天津分社的軍代表。1949年1月下轄,中央社總社遷至廣州,南京該設中央社辦事處,由編輯部主任唐際清主持。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和平進駐北平市,范長江帶隊進程接管新聞機構,新華社華北總分社副社長李莊在中央社北平分社編輯主任黃卓明、採訪主任趙孝章陪同下抵達西長安街石碑胡同的中央社北平分社,次日完成接管,掛出牌子「新華社北平分社」;2月19日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派遣石西民(新華社副總編輯)為軍代表組長駐社工作。1949年5月5日,石西民、李光繩(新華社電務處副處長)以正、副軍代表身份率隊接管中央社南京辦事處。

臺灣時期

1949年10月,中央社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同年,中央社總編輯陳博生率先推動發送白話文新聞稿,方便教育程度不高的民眾讀報。1950年10月13日至1954年7月,曾虛白擔任中央社社長,促成中央社重建英文部並發行《英文快報》。

1973年4月2日,中央社改變經營型態,成立股東大會,改組為「中央通訊社股份有限公司」。

1983年4月1日,中央社中文電訊改用頁式傳真

1993年,中央社成立廣播電視部,發展語音和影像新聞,但因當時腳步未穩、市場無著而中輟[6]

1995年12月29日,在中央社社長施克敏的遊說之下,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授權中央通訊社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為國營的「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新臺幣一千萬元作為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創社基金,由行政院院長連戰聘請「對大眾傳播富有研究之專家學者」、「大眾傳播事業人員」及「社會公正人士」擔任中央社董事,具有同一黨籍的董事不得超過董事總額二分之一(《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第五條)。中央社成為台灣第一個從黨營改為國營的事業體。

1996年7月1日,依據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之《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中央通訊社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為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從此,中央社以全民共有之國家通訊社角色,為國內外各界及大眾傳播媒體提供服務,並辦理國家對外新聞通訊業務。

2000年至2008年,以及2011年至今,中央社網站在中國大陸防火長城封鎖。

2003年,中央社興建攝影棚,以承攬台灣宏觀電視業務。

2005年起,中央社每年固定舉辦「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甄選,並將得獎人的事蹟與獲獎原因刊登在該社每年12月出版的《世界年鑑》。

2008年12月30日,《政府資訊頻道》上線,《全球中央雜誌》創刊。

2009年2月28日,中央社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開始合辦「卓新論壇」系列座談會,預計舉辦12場座談會,探討「公營媒體的發展」、「第四權的自律與他律」等傳媒議題。

2009年3月8日,中央社開始以半年到一年為期,製作《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報導,報導臺灣各行各業「平民英雄」的故事。

2009年9月1日,中央通訊社舉行蕭同茲銅像(1974年楊英風作品,魏景蒙題字)安座揭幕儀式與「第一屆中央社新聞獎」頒獎典禮。

2009年10月26日,中央社董事長洪健昭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鍾蔚文Yahoo!奇摩總經理洪小玲簽署《未來公民媒體實驗計畫》,中央社負責品管與指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負責提供《大學報》校園新聞內容,Yahoo!奇摩負責刊登新聞,初期實驗一年,是臺灣產學界首度合作進行的新聞媒體開發計畫。

2010年1月1日,中央社推出「中央社手機平台」。

2010年4月1日,中央社影音頻道《全球視野》開播。

2011年4月1日,發表中文新聞行動應用程式《一手新聞》Android版,另與《台灣醒報》、《朝日新聞》及中華電信結盟[7]

2011年7月1日,發表日文新聞網站《Focus台灣》、中文新聞行動應用程式《一手新聞》iOS版與英文新聞行動應用程式《Focus Taiwan》。

2012年1月13日,泰國第3電視台與中央社簽定影音新聞合作協議。2012年3月30日,土耳其吉漢新聞社(Cihan News Agency)與中央社簽定新聞合作協議。[8]2012年7月10日,樊祥麟接任中央社社長。

2012年11月27日,中央社以「明天過後的娼桑-社維法修正與性專區的未來」獲得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第八屆優質新聞獎2012忠實報導獎」忠實報導類平面媒體即時新聞獎。

2012年12月7日,中央社社長樊祥麟與日本共同通訊社社長石川聰在中央社簽署合作備忘錄(MOU[9]。2013年5月1日,中央社與共同通訊社簽定新聞合作協議。

2013年7月5日,客家電視台與中央社合作,客家電視台在國際新聞節目《聚焦國際》中播出中央社《全球視野》[10]

2013年9月1日,中央社推出圖表新聞,使得新聞產品從即時新聞、一般新聞(含商情新聞)、照片新聞、影音新聞等四項,擴大為五項新聞產品,並積極推動營運模式的轉型,將服務對象從媒體客戶B2B擴大為網友、閱聽大眾的B2C

2013年10月31日,中央社取得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合作後,恢復自行舉辦第39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並代辦2013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藉由該新聞獎項的持續辦理,善盡國家通訊社的職能,倡導媒體勿忘在公共服務領域上應有的責任。

2013年12月16日,中央社與日本第二大入口網站雅虎日本完成聯結,進一步擴大該社日文新聞在日本的影響力。2014年3月2日,《數位時代》雜誌公布2014年「台灣網站100強」,中央社主網站排名第75名。

2014年4月1日,並推出全新改版《一手新聞》iPad版[11]

2014年10月9日,中央社與葡萄牙Lusa通訊社簪署合作協議,將相互交換中文、葡文與英文三種語文的新聞、照片和影音,並相互提供必要的協助。

2014年11月3日,中央社社長樊祥麟與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賴祥蔚簽署合作協議,中央社主網站、英文、日文及西班牙文網站上可聽取央廣節目,使中央社從文字、照片、圖表及影音等範圍跨足廣播,朝向全媒體之路邁進。

2015年2月,中央社新聞部成立數位新聞中心,統籌網站、社群平台、移動載具及新聞內容App的處理,進一步推動數位化。

2015年5月,與蒙古通訊社(MONTSAME)簽署合作協議,交換文字新聞、照片、圖表及影音新聞。

2015年11月19日,與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集團確認合作備忘錄,相互同意使用對方新聞內容。

2016年5月31日,與土耳其國家通訊社-安納杜魯社(AA)簽署合作備忘錄,交換各類新聞產品。[12]

2017年3月27日,與俄羅斯衛星社(SPUTNIK)簽署新聞合作協議,互換新聞資訊。

2017年7月1日,第8屆董事會及監事會成立,劉克襄為董事長,邱晃泉為常務監事。董事會通過聘張瑞昌為社長,曾嬿卿為副社長。

2017年10月13日,宏都拉斯副總統葛芭拉(Ava Rossana Guevara Pinto)拜訪中央社,為首次有媒體人出身的外國國家領袖來訪。

2017年12月11日,首屆「我是海外特派員」活動校園巡迴講座拉開序幕,全台校園巡迴34所大專院校,2018年8月選派3位實習生,分別至華盛頓辦事處、雅加達及吉隆坡實習。[13]

2018年1月1日,推出「文化+雙週報」,宣示加強文化新聞質量並進後的升級版。

2018年6月14日,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的2018年數位新聞報告,在台灣地區媒體使用者即時新聞信任度中勇奪第一。

2018年7月2日,成立「媒體實驗室」,開發創新科技在媒體產業的應用,提升華文世界數位閱讀體驗。[14]

2018年8月24日,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2019年1月16日,推出「國際新聞」電子報,每週三、週日上午10時發送,為讀者彙整重要國際新聞。

2019年2月25日,勞資雙方首度簽訂團體協約。

2019年3月29日,推出「早安世界」電子報,每日上午8時發送,為讀者精選當天國內外要聞。

2019年7月12日,波蘭國家通訊社(Polska Agencja Prasowa)社長Wojciech Surmacz拜會中央社,洽談建立兩國家通訊社新聞交流及合作機制。

2020年4月1日,完成Focus Taiwan聽新聞全新服務。

2020年7月1日,第9屆董事會及監事會成立,劉克襄為董事長,胡元輝為常務監事。董事會通過聘張瑞昌為社長,曾嬿卿為副社長。[15]

2020年9月1日,出版《百年大疫COVID-19疫情全紀錄》,詳實記錄疫情初起、擴散、肆虐全球的重大歷程,以及台灣超前部署的防疫成功經驗。

2021年4月7日,與印尼安塔拉通訊社簽訂合作備忘錄,透過新聞媒體交換,提升台、印雙方實質關係,並充實新聞內容。

2021年6月9日,承接中華民國文化部「國際影音串流平台營運及影音內容製作案」,成立專責團隊經營TaiwanPlus。同年8月30日舉行全球開播典禮。[16]

2021年8月30日,由中華民國文化部成立、中央社主責執行的國際影音串流平台「Taiwan+」正式上線。[17]

2021年9月1日,Podcast節目「中央社好POD」開台,內容包含「文化普拉斯」、「特派談新事」及「空中小客廳」三個單元。[18]

2022年4月22日,世新大學發布2022台灣媒體可信度與影響力調查,中央社即時新聞獲民眾最常使用的「傳統媒體電子版」第1,一手新聞App獲民眾及學生最常使用的新聞App第2名。[19]

2022年5月16日,與東海大學進行產學合作,簽訂合作備忘錄。[20]

2022年6月30日,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進行產學合作,簽署合作意向書。

2022年10月20日,中央社與日本東京放送電視台(TBS)電視台簽訂合作協議。

2022年10月5日,與軍聞社簽署合作備忘錄。

參考文獻

  1. 副總統參加中央社改制酒會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6年2月14日
  2. 柳名耕. 更新/《中央通訊社》志清大樓起火 警消疏散80人. ETtoday新聞雲. 2017-07-12 [2022-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中文(繁體)‎). 
  3.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 1971-11: 21 (中文(繁體)‎). 
  4.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 1971-11: 10–11 (中文(繁體)‎). 
  5. 周培敬. 《中央社的故事:民國二十一年至六十一年(上)》. 三民書局. 1991: 4. ISBN 957-14-1766-1 (中文(繁體)‎). 
  6. 王永志. 第三章 中央通訊社的的發展歷程與現況分析 (PDF). 政大機構典藏. 2006 [2020-1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12-22) (中文(繁體)‎). 
  7. 蔡沛琪. 中央社與醒報結盟 數位媒體齊步走. 台灣醒報. 2011-04-01 [201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3) (中文(繁體)‎). 
  8. 曾依璇. 台土新聞合作 中央社吉漢簽約. 中央通訊社. 2012-04-16 [2012-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9) (中文(繁體)‎). 
  9. 中央社與共同社簽合作備忘錄. 中央通訊社. 2012-12-07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0) (Chinese (Taiwan)). 
  10. 客視.中央社 跨媒體平台合作創舉. 客家電視台. 2013-07-05 [2013-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Chinese (Taiwan)). 
  11. 黃慧婷; 林郁仁. 中央社90大壽 冠蓋雲集同慶賀. 東森新聞 CH51 YouTube. 2014-04-01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中文(繁體)‎). 
  12. 中央社與土耳其安納杜魯新聞社簽署合作備忘錄. 中央通訊社. 2016-05-31 [2016-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中文(繁體)‎). 
  13. 我是海外特派員圓滿落幕 3實習特派成果分享直播. 中央通訊社. 2018-09-15 [2018-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中文(繁體)‎). 
  14. 中央社成立媒體實驗室 努力突破媒體困境. 中央通訊社. 2018-07-02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中文(繁體)‎). 
  15. 中央社新董監事就任 盼成閱聽人第一選擇. 中央通訊社. 2020-07-01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中文(繁體)‎). 
  16. 趙靜瑜.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TaiwanPlus開播 為台灣向世界開一扇窗. 中央通訊社. 2021-08-30 [202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6) (中文(繁體)‎). 
  17. 趙靜瑜.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執行長蔡秋安就任 8月30日上線. 中央通訊社. 2021-07-30 [202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中文(繁體)‎). 
  18. 邱祖胤. 中央社Podcast平台上線 名人故事親口說、新聞幕後聽門道. 中央通訊社. 2021-08-31 [2021-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3) (中文(繁體)‎). 
  19. 陳至中. 世新調查:傳統媒體電子版以中央社最獲青睞. 中央通訊社. 2022-04-23 [202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中文(繁體)‎). 
  20. 許秩維. 中央社產學攜手東海政治系 合開實務課提供實習. 中央通訊社. 2022-05-05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