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通过这场运动,中共控制区域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及其控制的陕甘宁边区对当地人民实行休养生息的方针,脱产人员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国民政府的军饷,以及中共在国内外筹集的捐款维持。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改变策略,逐步将军事力量转向中共控制的抗日根据地,对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940年,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的贸易实行统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政府完全停发军饷,并对边区进行严密封锁,禁止外界汇款汇往边区。边区断绝了一切外援,陷入经济困难。同时,1940年开始,陕甘宁边区及附近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使得边区的粮食供应也陷入恐慌。

为了应对困难局面,毛泽东于1939年2月发表讲话,要求“自己动手,生产自给”。1940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1],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标志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始。同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开垦荒地南泥湾,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南泥湾也被誉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

1943年,由于大生产运动,以及自然灾害的好转,边区获得极大丰收,粮食产量不仅可以达到自给自足,还有余额可供出口。边区各种手工业制品也有了增长,基本达到了经济的自给自足,从而打破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但是,由于当时投放了大量生产资金,备战费用也加大,导致物价上涨,后在陈云的领导下,到1944年稳定了物价。

目录

时间界限

从狭义上讲,大生产运动仅指1943年至1945年的生产高潮期;从广义上讲,延安大生产运动始于1938年留守兵团开始农幅业生产、部分解决生活用品起,到1947年春中共中央安排好春耕撤离延安止。前后长达九年。

历史意义

大生产运动起到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继续坚持长期抗日的目的;缓解了军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扼杀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的企图。同时,“通过参加生产,提高劳动观念,增强官兵关系、上下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保证我们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2]。”。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使他们不仅会进行革命战争,也学会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实现自我发展。从现实意义上讲,大生产运动为当代人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带来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要使国家发展壮大,主要还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例子,说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是当代人工作学习、生活、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视频

大生产运动 相关视频

延安大生产运动
抗战财经记忆: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