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澎湖海战

澎湖海战,又称施琅攻台,清朝消灭郑氏王朝之战争,澎湖四大战役之一。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澎湖海域与东宁水军对战[1],清军先败而后胜,东宁统帅刘国轩集溃勇从澎湖吼门水道逃窜。刘国轩战败消息一出,郑氏王朝内部无心抵抗清军,未久延平郡王郑克塽率众薙发降清,南明东宁王国自此覆亡,结束在台湾22年统治。

目录

战争经过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3000人同施琅出征。十五日(9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赶紧回报刘国轩,当晚清军在八罩岛过夜。

十六日(10日)施琅进攻娘妈宫,以速度快的鸟船当作先锋。刘国轩让林陞、江胜指挥水军;邱辉为先锋,自己在娘妈宫港口督战。当时受风势阻扰,清军不敢前进,只有以蓝理为首的7只舰队突入郑军。

施琅再派出第二波鸟船部队,交战不久后开始涨潮,一些清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郑军趁势将舰队分成两翼包围清军。施琅见状赶紧突入郑军,想解救被围困的船只,却被林陞率军包围。施琅在交战中被火铳射伤右眼,不过没有失明; 林陞也被大炮打断左腿。林陞负伤让郑军失去指挥,施琅借机撤离战场,到西屿附近的海上休息。

施琅于十七日(11日)返回八罩岛,八罩岛地形险恶,船只遇暴风很容易撞上岛边的暗礁,农历六月又是容易发生台风的时节,施琅却很幸运没碰到台风。刘国轩得知清军在八罩岛休息,亲自进攻却被施琅击退。施琅趁势于十八日(12日)先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屿、桶盘屿。

二十二日(16日)早七时,施琅决定发动总攻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剩下约80艘当后援部队,搭配采用以众击寡的“五点梅花阵”,即是五舰结为一队攻东宁的一舰:

  • 中路: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主力进攻娘妈宫。
  • 右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之后会合中央部队夹攻郑军。
  • 左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地登陆。

天亮前,开始刮起台风。辰时(7时—9时)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西北风,郑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处于优势,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到了中午,台风受到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开始吹南风,风向转变成对清军有利。施琅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以数船围攻郑军一船,郑军全面崩溃,江胜战死、邱辉自焚。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从北面吼门退往台湾,澎湖各岛郑军都向施琅投降。清军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

战后结果

施琅战胜后,考虑台湾水道险恶,进军困难。施琅决定暂缓进攻,采取攻心战术,让东宁王国从内部崩溃。施琅在澎湖禁止杀戮,张榜安民;发布《安抚输诚示》。派原刘国轩副将曾蜚赴台。派人医治受伤战俘,并配给他们衣服粮食,再将士兵送回台湾。还拉拢郑军将领为内应,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将领也跟进。

郑军战败消息传到台湾,人心开始不安。为了延续政权的生存,有将领提出进攻菲律宾,得到冯锡范同意。却传出远征军只想抢劫,还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刘国轩阻止此计划。七月十三日(9月3日),施琅率军在台湾登陆。 后来在刘国轩大力主张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东宁王国正式灭亡[2]

郑克塽投降后,清廷为了是否把台湾并入版图产生争论,不少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费不小,主张弃守。最后施琅上奏〈恭陈台湾弃留疏〉以台湾战略地位重要,说服清廷将台湾并入版图。

视频

澎湖海战 相关视频

澎湖海战打响,两军接战,郑军大溃,刘国轩败归台湾
澎湖海战施琅大胜,康熙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