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红蜡蘑
图片来自flickr

红蜡蘑学名Laccaria laccata),俗称欺骗者(the deceiver)或蜡质蜡蘑(waxy laccaria),是一种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蜡蘑属

目录

生态习性

红蜡蘑通常在树木繁茂的地区零散地出现,且不时会在贫瘠土地或荒原上生长。这种真菌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常见,但较适合在寒冷环境中生长。[1]

这种真菌分布于世界各地,也是偶见土栖共生野菇之一种。该种菌类生长于春天秋天中低海拔阔叶林区,数天生,肉质具有蜡质,去柄后可食用。

红蜡蘑是透过外生菌根的方式依附著多种树木生长,其中包括松树山毛榉桦木。这种真菌广泛地分布在欧洲北美洲

食用价值

红蜡蘑虽然体形细小,但是是可供食用的,并且有著温和的味道。 [2]尽管如此,这种真菌与不少有毒真菌的外形相似,故并不建议食用。

这种真菌也是墨西哥瓦哈卡州萨波特克人的传统食物之一。

分类和命名

红蜡蘑最早是由蒂罗尔真菌学家乔瓦尼·安东尼奥·斯科波利(Giovanni Antonio Scopoli)于1772年描述的[3],其学名为红伞菌Agaricus laccatus)。

后来,英国真菌学家莫迪凯·丘比特·库克(Mordecai Cubitt Cooke)于1884年将其学名改为现名。其学名中的“laccata”源自拉丁文词汇“laccatus”,意思是“涂漆”或“闪耀”。

红蜡蘑还有不少绰号,除了诱惑者蜡质蜡蘑外,还有失色蜡蘑(lacklustre laccaria)。

在成为独立物种之前,红蜡蘑一直都被误以为是条柄蜡蘑Laccaria proxima)。在加利福尼亚州,澳洲真菌橘红蜡蘑Laccaria fraterna)亦都一直被误以为是红蜡蘑。[4]

形态特征

红蜡蘑的菌盖直径能达6厘米(2.4英寸),呈橙色、棕色、橙红色、砖红色等,但随著年龄增加会变暗。[5]

菌盖呈凸面状,但是随著年龄增加会变成扁平状或下陷状。其菌褶呈不规则状,颜色与菌盖相同,且它们之间的间距很大,其子实层是连生的或自基部沿蕈柄向下生长的。[6]

红蜡蘑的菌柄高5–10厘米(2–4英寸),厚0.6–1厘米,呈棕色、橙色等,且呈纤维状。其孢子印呈白色,而其带刺的担孢子的直径则为7–10微米。其菌肉较薄,且仅有淡淡的味道。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 Mushrooms Demystified By David Arora - Ten Speed Press 1986 isbn=0-89815-169-4
  • Understanding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edible mushrooms case By Garibay-Orijel R, Caballero J, Estrada-Torres A, Cifuentes J - journal=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2007
  • <ref>《野菇图鉴》,周文能、张东柱2005年,台北,台湾馆出版社
  • Flora Carniolica By Scopoli, Giovanni Antonio 1772
  • Fungi of Northern Europe 2: Gill-Fungi By Nilson S & Persson O – Penguin 1977 isbn=0-14-063006-6
  • The Great Encyclopedia of Mushrooms By Jean-Louis Lamaison Polese, Jean-Marie - Könemann 2005 isbn=3-8331-1239-5
  • Mushrooms By Roger Phillips - Pan MacMillan 2006 isbn = 0-330-44237-6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