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长平之战赵国失利是因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长平之战

来自网络的图片

长平之战赵国失利是因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吗?长平之战是秦国开启统一大业的决定性战役毫不为过。那时候唯一能跟秦国决战的只有赵国。一直以来都没有一部像样的电影来正面展现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英雄》讲的是刺客故事,战争反而成了背景[1]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来,赵国军武日渐强盛,北击匈奴,南与六国争霸,成了秦国最忌惮的对手。秦昭王在长平之战之前把魏国,韩国,楚国都揍遍了,攻城略地无数。唯独攻打赵国时,被被赵将赵奢大败于瘀与。讽刺的是这个赵奢就是赵括他爹。

在秦国打下韩国野王之后,将上党地区跟韩国都城的连接彻底切断。韩国无奈,只好将飞地上党献给秦国。但是上党的官民不愿做秦人,他们自愿归入赵国。要不要接收上党,在赵国朝堂之上引发了巨大争议。最终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不惧秦国的怒火。

到嘴的肉飞了,秦国岂能善罢甘休。秦昭王立即派遣左庶长王龁攻打并占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孝成王派兵在长平接纳百姓,并与秦军对峙。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出击,结果被秦军攻破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攻占。

数战不利的情况下,廉颇只好坚守不出。赵国开始并没想到变成持久战,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廉颇拖了足足两年,导致赵国国内已经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秦国这边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雄厚,粮草货物相对更加充足。可见即使没有后来的赵括替换廉颇,赵国也会被拖垮而陷入内乱。

赵国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之下,只好向秦国求和,但是秦国岂肯放过这个一举击溃最强敌人的机会?秦昭王利用议和的时机,佯装与赵国和好,以使魏国,楚国不救赵国。又派人去赵都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国怕的不是廉颇,而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气糊涂的赵孝成王派赵括去前线替换老将廉颇,赵括大举出击进攻秦军。不料此时秦军秘密换上了战神白起。赵括哪里是白起的对手,白起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切断后路的战术,使赵军陷入四面被围,粮草断绝的地步。赵军被围四十多天,等不到救兵也等不来粮草。士兵互相残杀为食,最后赵括突围不成,中箭身亡。余下的四十万赵军投降后被活埋。秦国只放回了二百多位小孩子回到赵国,赵国举国震动。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抗衡秦国。

这场旷日持久的世纪大战,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归根结底,赵国高估了自己的军力,低估了秦国的综合国力。破解之道不是换不换廉颇的问题,而是接不接受上党的问题。这对现代中国面对世界格局有很大的启发作用。[2]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