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
香加皮 |
香加皮,中藥名。為蘿藦科植物槓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乾燥根皮。春、秋二季採挖,剝取根皮,曬乾。[1]
中文學名 | 香加皮 | 科 | 蘿藦科 |
別稱 | 北五加皮、羊奶子、羊桃梢 | 屬 | 槓柳屬 |
界 | 植物界 | 種 | 槓柳 |
門 | 被子植物門 | 分布區域 | 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採收時間 | 春、秋二季 |
目 | 龍膽目 | 毒性 | 有毒 |
目錄
性味
味辛、苦,性溫。[2]
歸經
肝、腎、心經。
功能
有利水消腫,祛風濕,強筋骨的功效。[3]
主治
用於治療下肢浮腫,心悸氣短,風寒濕痹,腰膝酸軟。
形態特徵
落葉蔓性灌木,長達1.5m。具乳汁,除花外全株無毛。葉對生;葉柄長約3mm;葉片膜質,卵狀長圓形,長5-9cm,寬1.5-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脈多數,聚傘花序腋生,有花數朵;花萼5深裂,裂片先端鈍,花萼內面基部有10個小腺體;花冠紫紅色,花張開直徑1.5-2cm,花冠裂片5,中間加厚呈紡錘形,反折,內面被長柔毛;副花冠環狀,10裂,其中5裂片絲狀伸長,被柔毛;雄花着生於副花冠內面,花葯包圍着柱頭;心皮離生;花粉顆粒狀,藏在直立匙形的載粉器內。蓇葖果[註 1]雙生,圓柱狀,長7-12cm,直徑約5mm,具縱條紋。種子長圓形,先端具長約3cm的白色絹質種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
藥理作用
鑑別用藥
南五加皮與北五加皮、刺五加:考古本草所記載的五加皮,來源於五加科植物,而現代使用的五加皮藥材,有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之分。南五加皮即五加科植物;北五加皮為蘿蓐科植物槓柳根皮,因其有特異的香氣,又名「香五加」。有些地區,將北五加用作五加皮。南五加皮無毒,其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作用較好,亦可利水消腫,用治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等。另有名稱近似者為刺五加,其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根、根莖或莖葉,主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陝西等地。刺五加味微苦、辛,性溫,歸脾、腎、心經。補腎強腰,益氣安神,活血通絡之功效較強,是味補益脾腎、安神益智的良藥。主治腎虛體弱、腰膝酸痛、小兒行遲、乏力、氣虛浮腫、食欲不振、失眠多夢、健忘、胸痹、風濕痹痛、跌打腫痛等。概括來說,三者之中,刺五加補益作用最佳,南五加次之,北五加無補益作用,而強心利尿,消腫止痛的作用較強。
不良反應
- 服用北五加皮中毒者,主要表現為嚴重心律失常,說明北五加皮毒性反應與洋地黃類藥物相似。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是服用過量的早期表現。中毒防治,主要是嚴格區分五加皮與香加皮,不能混淆,應用香加皮時要嚴格控制劑量,不過量服用。
- 中毒原因多因浸酒服過量或誤服。其與強心苷或鈣劑同用,可增加毒性反應。
視頻
注釋
- ↑ 「蓇葖果」:蓇葖果是果實的一種類型,屬乾果中的裂果。離生復雌蕊或單雌蕊發育成沿背縫線或腹縫線一側開裂的果實。單室,種子一至多粒。離生復雌蕊所形成的聚合蓇葖果如八角、玉蘭,單雌蕊形成的蓇葖果,如銀樺。具蓇葖果的植物如毛茛科包含許多種類,如木蘭、八角茴香、飛燕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