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乾隆印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乾隆印迹》

清朝时代皇帝的印玺均有印谱。

《乾隆宝薮》中记录了乾隆皇帝的印玺竟有1000馀方之多![1]

说到乾隆皇帝有多少印章,很多人可能会想起一张广为流传的《乾隆印迹》图。

乾隆帝好诗、书、画,作品极多,其作品多采用“御题”做题跋。紫禁城宫殿内绝大部份的匾额,楹联,亦是出自其御笔。

乾隆印章大全,尽显帝王风范

乾隆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爱新觉罗氏,名弘历。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在位,年号“乾隆”。

乾隆有在宫中收藏的名家书画上题诗用印的嗜好,被认为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原作品的艺术价值。

乾隆皇帝有不少的藏书印章,这些藏书印章很有特点,它们不仅个头大,边框粗,而且显出十足的霸气,藏书的哪里显眼,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藏书印章留在哪里。[2]

“乾隆五玺”

乾隆皇帝在皇宫里有一个藏书之处名叫“天禄琳琅”,是一座大殿,里面藏书甚富。乾隆皇帝有很多藏书印章,号称“乾隆五玺”。“天禄琳琅”是其中的一枚。[3]

乾隆皇帝在最喜欢的宋版、元版书上都盖了这些藏书印章,而且,乾隆皇帝还把当时“天禄琳琅”里藏的盖有“乾隆五玺”印章的书印成了书目,加上后来的《天禄琳琅续目》,大概有300多种,共计数千册之多,是自古以来天下宋版书之集大成者。[4]

青金石蹲龙纽“重华宫”玺

“重华宫”玺,清乾隆,青金石质,蹲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宽2cm,长3.4cm,通高5.8cm,纽高2.6cm。[5]

重华宫是乾隆帝为皇子时的居所,其十七岁成婚以后就一直居住于此。乾隆帝非常看重这处“勤圣学而谈王道”的龙兴之地,认为这里是他“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馀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的地方,该宫是乾隆帝极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乾清宫精鉴

“乾清宫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1.6cm见方,通高8.5cm,纽高4.4cm。附系黄色绶带。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eal/233650.html   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还有一些书藏在乾清宫、养心殿、寿宁宫、御书房,这些地方的藏书,乾隆皇帝总是加上“乾清宫精鉴”的藏书印章。[6]





养心殿宝

“养心殿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0.7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6cm。附系黄色绶带。[7]

宝四周浅刻乾隆帝御制《养心殿铭》,绶带上系黄签,两面写有不同的文字,分别为“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常禄交养心殿宝一方,青玉”和“玉匠周文玉认看,廿一日”,为同治时期整理宝玺时所留。

养心殿位于后三宫西面,西六宫的南端,明代和清初都是皇帝活动的重要场所。康熙帝崩逝后,雍正帝在养心殿为其守孝,礼成后再未迁回乾清宫,而是以养心殿为皇帝寝宫,从此直到宣统帝,清朝共有八位皇帝居住于养心殿,使这里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臣工和寝兴之所。其东暖阁曾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同样是在这里,宣统帝秉承隆裕皇太后的旨意,宣布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对于续编的“宝笈”之类的藏书,乾隆皇帝则加上“石渠定鉴”、“宝笈重编”这两个藏书印章,偶尔也有用“石渠继鉴”这个藏书印章的。

乾隆皇帝还有“文渊阁宝”、“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宝”、“古稀天子”、“文源阁宝”等藏书印章,文渊阁新藏的《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在每册前后都留下了“文渊阁宝”和“乾隆御览之宝”的藏书印章。





青玉交龙纽“文渊阁宝”

“文渊阁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篆书。

面12.7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9cm。附系黄色绶带。 [8]

文源阁藏书六万卷,装潢经、史、子、集,以不同的颜色别之,仿照隋、唐藏书旧制。

乾隆皇帝在这里藏书的每卷的卷首各留下了“文源阁宝”和“古稀天子”的藏书印章。








“三希堂精鉴玺”组玺

“三希堂精鉴玺”组玺,清乾隆,二方一组。

“三希堂精鉴玺”,青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2cm,长4cm,通高1.9cm,纽高1cm。

“宜子孙”,汉玉质,瓦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cm见方,通高1.5cm,纽高0.8cm。[9]

此二玺是乾隆著帝名的鉴赏类印章,二玺相互配套使用,共贮于紫檀木圭璧式匣内。匣盖两端错金圆双龙捧乾卦和方双龙捧“隆”字玺,四周浅浮雕“天保九如”图案,底错银“乾隆御用”四字。同匣装有青玉圆形印泥盒。

三希堂,在紫禁城内养心殿西暖阁,因这里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10]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11] 而得名。

二玺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的书画作品之上,具体使用情况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编的“凡例”中有明确说明。如《石渠宝笈》初编,凡书画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四处,俱各用鉴藏玺以别之,又“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二玺,册、卷、轴皆同。上等者则盖以“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三玺。而《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续编入选者,则钤用“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

这两方玺在钤盖时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一般都在作品的右下方, 且“三希堂精鉴玺”在上,“宜子孙”玺在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