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别赞上人》唐朝·杜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别赞上人》唐朝·杜甫

《别赞上人》唐朝·杜甫
图片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1] 《别赞上人》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7首。此诗用相当的篇幅对献身佛门的赞上人无辜受到的迫害鸣不平,更对赞上人不管什么时候、怎样情况下都能坦然面对遇到的不幸与苦难,表露出自己的敬佩之情,并流露出此生不能与赞上人卜邻的惋惜和忧伤之情。

作品名称 《别赞上人》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别赞上人》

作者:杜甫

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飘荡⑵,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

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⑶。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异县逢旧友⑷,初欣写胸臆。

天长关塞寒⑸,岁暮饥冻逼⑹。

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⑺。

马嘶思故枥⑻,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

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乾元二年(759)十月去秦州赴成州时作。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和尚。 2、苦:全诗校:“一作若。” 3、释门:佛门。 4、“放逐”句:谓赞公从京城长安放逐到秦州。 5、世尘:佛家称世俗的事务为世尘。婴:羁绊,束缚。 6、《涅槃经》载:太阳初升时,佛徒们离开常住之处口嚼杨枝,等遇见佛的光明,便急忙漱口洗手。又见《隋书·南蛮传·真腊》。 7、喻赞公禅行已成。《华严疏钞》:“譬如春月,下诸豆子,得暖气色,寻便出土。”雨:全诗校:“一作两。” 8、友:全诗校:“一作交。” 9、初欣:初逢时的惊喜。胸臆:心怀。 10、关塞:指秦州。寒:全诗校:“一作远。” 11、冻:全诗校:“一作寒。” 12、征衣:旅人远行穿的衣服。 13、曛黑:黄昏时。曛,全诗校:“一作昏。” 14、嘶:全诗校:“一作鸣。”枥:马槽。 15、宿昔:早晚,表示时间很短。 16、出处:犹进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冬在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区)所作。当年,杜甫在天水西枝村与赞上人一同寻置草堂地,杜甫一心想找一处向阳暖和的地方搭建自己居住的草堂,然而,杜甫和赞上人在西枝村周围看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如意的卜居地,杜甫只好暂时回到秦州城里。过了几天他又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一条山谷,那风光无限,条件不错。于是又产生了再去西枝村与赞公和尚一同寻找卜居地的想法。为此杜甫用诗的形式给赞上人写了一封信,再次谈到自己对卜居地的基本要求和与赞上人作邻往来的美好憧憬。这就是杜甫在秦州城里所作的《寄赞上人》。然而自古理想与现实多难于一致,由于种种原因,杜甫在西枝村与赞公和尚作邻卜居的愿望不但未能实现,就连客居秦州也是无法继续下去了。到了是年年底,杜甫决定离开秦州前去同谷。临别前杜甫写了一首《别赞上人》的诗书留给赞公和尚,以此告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