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王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1]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馀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人别诗,此为绝唱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经典送别诗:

临别时,王维瞧了瞧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打点好的行囊,微笑著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别后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明朝人评论这首诗说,“唐人别诗,此为绝唱”。[2]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注释

①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②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③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④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3]

赏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4]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曲子。

创作背景

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5]

据《资治通鉴》756年(至德元年)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757年(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当王维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也考虑到了战争将对他们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漫漫黄沙下的阳关

从古到今,到阳关的路都是一样的寂寞荒凉。这个著名的关隘,位于如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每年吸引很多人去寻访汉唐时光。[6]

当然,历史的痕迹已经很少了,但大漠荒沙还能感受到。仅有的历史遗迹,是一座汉代的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7]

最晚在清代雍正年间,这座残存的烽火台便被迁居到此的移民称为“墩墩儿”,山因此才被叫做“墩墩山”。

1944年,著名考古学家向达到阳关访古,将这座烽火台形容为“阳关眼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