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丁亚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丁亚民原图连结

丁亚民 ,(Ding Yah-Ming,1958年9月22日- ),笔名: 野民。籍贯江西雩都,出生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资深电影人、文字工作者。

高中毕业时便获得联合报文学奖,1977年与朱天文朱天心马叔礼谢材俊仙枝等热爱文学的青年成立“三三集刊”,受到胡兰成影响最深,他曾在‘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一书的序言中提到:“我喜欢胡爷,是他的文章开了我的悟识;是他的大器宽了我的性情。”,这些青年才俊后来在1979成立“三三书坊”[1]

八○年代,他开始尝试剧本写作,撰写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电视与电影剧本。最早与朱天文、侯孝贤搭档,拍了许多风格题材的台湾电影;也相继在华视剧展推出作品,并获得金钟奖的肯定。他所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展现了他诗意化的导演风格,使得该剧一播出便造成轰动,不但捧红该剧的演员,《人间四月天》更成为当时蔚为讨论的话题。几年后,又再次以丁亚民、徐立功王蕙玲的金三角共同合作,制作了另一部文学爱情史诗电视剧《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

他所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候鸟》,在加拿大取景拍摄,幕前幕后仍是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班底,包括制片徐立功、编剧王蕙玲、演员刘若英共同合作。 

文学风格

丁亚民创作文类包括散文小说剧本。1977年与朱天文、朱天心等人合办“三三集刊”,当时为乡土文学风潮,琢磨笔墨书写自己的年少时光,被称为校园青年作家,后转写电影和电视剧本,1991年后开始执导,作品有《张爱玲传奇》、《人间四月天》等。

丁亚民说:“30岁以前我喜欢很戏剧性的故事,30岁之后喜欢做传记式的戏,而40岁以后我喜欢更散文式的东西;从‘编造’故事转为‘呈现’故事,以更客观的真实呈现却又更主观的叙述情感。[2]

文学成就

曾获《联合报》第一届小说征文首奖、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金钟奖编剧奖及导演奖。


作品年表 - 导演

年份 作品名 英文作品名

2001 《候鸟》 Migratory Bird

作品年表 - 编剧

年份 作品名 英文作品名

  • 1983 《小毕的故事》 Growing Up
  • 1984 《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 1985 《最想念的季节》 My Favorite Season
  • 1985 《结婚》 The Matrimony
  • 1986 《流浪少年路》 Drifters
  • 1986 《我们的天空》 Last Train to Tan Shui
  • 1988 《桂花巷》 Osmanthus Alley
  • 1988 《春秋茶室》 My Mother's Teahouse
  • 1994 《笑林小子》 Shaolin Popey

作品年表 - 著作

年份 作品名 英文作品名

  • 1978 ‘青青河畔草’
  • 1981 ‘ 白云谣’
  • 1981 ‘边城儿’
  • 1994 ‘像我们这样一个家’(原著剧本,褚士莹小说改编)
  • 1996 ‘爱情. 战争. 易开罐’(原著剧本,初惠诚小说改编)
  • 1999 ‘爱情. 战争. 易开罐-恋人啊2’(初惠诚小说改编)
  • 2000 ‘追寻人间四月天’

得奖纪录

年份 事迹

  • 1976 以“冬祭”获联合报小说奖二奖(首奖从缺)。
  • 1981 以“西出阳关无故人”获第六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 1983 以《小毕的故事》获第二十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
  • 1988 以华视电视剧《阳光每天都来过》获电视金钟奖“个人技术奖编剧奖”。
  • 1993 以华视经典剧场《像我们这样一个家》获电视金钟奖“个人技术奖导播奖、编剧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