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亞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亞民原圖連結

丁亞民 ,(Ding Yah-Ming,1958年9月22日- ),筆名: 野民。籍貫江西雩都,出生於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資深電影人、文字工作者。

高中畢業時便獲得聯合報文學獎,1977年與朱天文朱天心馬叔禮謝材俊仙枝等熱愛文學的青年成立「三三集刊」,受到胡蘭成影響最深,他曾在『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一書的序言中提到:「我喜歡胡爺,是他的文章開了我的悟識;是他的大器寬了我的性情。」,這些青年才俊後來在1979成立「三三書坊」[1]

八○年代,他開始嘗試劇本寫作,撰寫了許多家喻戶曉的電視與電影劇本。最早與朱天文、侯孝賢搭檔,拍了許多風格題材的台灣電影;也相繼在華視劇展推出作品,並獲得金鐘獎的肯定。他所執導的第一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展現了他詩意化的導演風格,使得該劇一播出便造成轟動,不但捧紅該劇的演員,《人間四月天》更成為當時蔚為討論的話題。幾年後,又再次以丁亞民、徐立功王蕙玲的金三角共同合作,製作了另一部文學愛情史詩電視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

他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候鳥》,在加拿大取景拍攝,幕前幕後仍是與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班底,包括製片徐立功、編劇王蕙玲、演員劉若英共同合作。 

文學風格

丁亞民創作文類包括散文小說劇本。1977年與朱天文、朱天心等人合辦「三三集刊」,當時為鄉土文學風潮,琢磨筆墨書寫自己的年少時光,被稱為校園青年作家,後轉寫電影和電視劇本,1991年後開始執導,作品有《張愛玲傳奇》、《人間四月天》等。

丁亞民說:「30歲以前我喜歡很戲劇性的故事,30歲之後喜歡做傳記式的戲,而40歲以後我喜歡更散文式的東西;從『編造』故事轉為『呈現』故事,以更客觀的真實呈現卻又更主觀的敘述情感。[2]

文學成就

曾獲《聯合報》第一屆小說徵文首獎、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金鐘獎編劇獎及導演獎。


作品年表 - 導演

年份 作品名 英文作品名

2001 《候鳥》 Migratory Bird

作品年表 - 編劇

年份 作品名 英文作品名

  • 1983 《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 1984 《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 1985 《最想念的季節》 My Favorite Season
  • 1985 《結婚》 The Matrimony
  • 1986 《流浪少年路》 Drifters
  • 1986 《我們的天空》 Last Train to Tan Shui
  • 1988 《桂花巷》 Osmanthus Alley
  • 1988 《春秋茶室》 My Mother's Teahouse
  • 1994 《笑林小子》 Shaolin Popey

作品年表 - 著作

年份 作品名 英文作品名

  • 1978 『青青河畔草』
  • 1981 『 白雲謠』
  • 1981 『邊城兒』
  • 1994 『像我們這樣一個家』(原著劇本,褚士瑩小說改編)
  • 1996 『愛情. 戰爭. 易開罐』(原著劇本,初惠誠小說改編)
  • 1999 『愛情. 戰爭. 易開罐-戀人啊2』(初惠誠小說改編)
  • 2000 『追尋人間四月天』

得獎紀錄

年份 事蹟

  • 1976 以「冬祭」獲聯合報小說獎二獎(首獎從缺)。
  • 1981 以「西出陽關無故人」獲第六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 1983 以《小畢的故事》獲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 1988 以華視電視劇《陽光每天都來過》獲電視金鐘獎「個人技術獎編劇獎」。
  • 1993 以華視經典劇場《像我們這樣一個家》獲電視金鐘獎「個人技術獎導播獎、編劇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