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Ii對話 | 貢獻
行 28: 行 28:
 
 产地
 
 产地
 
 中国产于东北、华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达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生山坡丛林、山沟溪边、山谷路旁及滩地水边,海拔300-2,400米。主要分布于西南及黄河流域以北各省区,长江以北各庭园普遍栽培。
 
 中国产于东北、华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达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生山坡丛林、山沟溪边、山谷路旁及滩地水边,海拔300-2,400米。主要分布于西南及黄河流域以北各省区,长江以北各庭园普遍栽培。
 +
【功能主治】
 +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
 +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
 +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
 +
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
 +
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
 +
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
 +
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
 +
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
 +
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
 +
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
 +
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
 +
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於 2018年12月19日 (三) 05:56 的修訂

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首先,有兩種植物叫丁香這個名字:用於觀賞的丁香(木犀科丁香屬,又稱丁香、洋丁香,分布於從歐洲東南部到東亞的溫帶地區),和作為香料和中藥用的暴馬丁香,其葉可製成茶(見公丁香,桃金娘科蒲桃屬,產於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熱帶地區)。 紫丁香,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故名。著名的庭園花木。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習性強健,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 中文學名 丁香 拉丁學名 Syringa oblata Lindl 界 植物界 門 種子植物門 亞 門 被子植物亞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唇形目 科 木犀科 屬 丁香屬 種 丁香 分布區域 世界各地 植物簡介 編輯 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故名。又稱丁香、洋丁香。著名的庭園花木。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習性強健,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 紫丁香花丁香花植株高2~8米,葉對生,全緣或有時具裂,罕為羽狀複葉。花兩性,呈頂生或側生的圓錐花序。花色紫、淡紫或藍紫,也有白色紫紅及藍紫色,以白色和紫色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白丁香為紫丁香變種蒴果長橢圓形,室間開裂。喜充足陽光,也耐半蔭。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蟲害較少。以排水良好、疏鬆的中性土壤為宜,忌酸性土。忌積澇、濕熱。 全屬約30種。中國產23種,是丁香屬植物的分布中心,由東北至西南均有分布,而以秦嶺及西南地區所產種類較多。野生種多分布在海拔800~3800米的山地 ,栽培地區則主要在北方各省。以播種、扦插繁殖為主,也可用嫁接、壓條和分株繁殖。丁香花為冷涼地區普遍栽培的花木。適於種在庭園、居住區、醫院、學校、幼兒園或其他園林、風景區 。可孤植 、叢植或在路邊 、草坪、角隅、林緣成片栽植,也可與其他喬灌木尤其是常綠樹種配植。個別種類可作花籬。可盆栽或作盆景,也可切花。丁香花是我國最常見的觀賞花木之一,綻開於百花斗妍的仲春,芳香襲人,花繁色麗,紛紜可愛。 產地 中國產於東北、華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達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生山坡叢林、山溝溪邊、山谷路旁及灘地水邊,海拔300-2,400米。主要分布於西南及黃河流域以北各省區,長江以北各庭園普遍栽培。 【功能主治】 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

①《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②《海藥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③《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

④《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治)壅脹,風毒諸腫,齒疳匿。"

⑤《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⑥《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⑦《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

⑧《本草匯》:"療胸痹、陰痛,暖陰戶。"

⑨《醫林纂要》:"補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濕。"

⑩《本草再新》:"開九竅,舒鬱氣,去風,行水。"

⑾《藥材學》:"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子宮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