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七绝·登庐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豪放之歌。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作品原文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白话译文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

创作背景

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继续高涨但国际国内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国内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诗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 [1]

文学赏析

首联从动态入手。“飞峙”句写山“跃上”句写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俱活现于这“飞”、“跃”二字之中。颌联承接“跃上葱茏”展开登高望远似乎世界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冷”是指冷静、冷淡面对反华势力的叫嚣“热”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

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庐山为文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其中佳作迭出令后人望而却步岂敢再发吟哦一试身手。但一代大诗家毛泽东就要以他的生活、经验、才识、豪气登临高歌一曲《登庐山》。

此诗起句中的一个“飞”字用得简直俊逸壮阔、从容横飘“一山飞峙大江边”诗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势挺立 诗意与山意浑然莫辨双美合而为一齐漾读者心间。诗人一起笔就与过往诗人不同一来就以独有的大气魄烘托庐山凌空欲飞的英姿。

接着从正面写出脱颖而出另写进山登临的路线那路线盘旋环绕荡气回肠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领朝上清风送爽的夏日苍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临之趣。接着“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直抒胸臆及现实处境在高山之巅冷漠而不动声色地看着世界上的一切反动派所形成的反华包围圈。都予以“横眉冷对”因为诗人之一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确太多了但从未被压垮过。

“热风吹雨洒江天”诗人又把目光从国际向洋拉回了国内江天。这里的“热风”虽是实写夏日之风但可引申为热情之风热烈之风再往前就可引申为那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加紧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巨大情怀。这股巨大的“热风”已从这里从诗人屹立的庐山之巅洒向祖国万里江天。诗人的巨大热情也在感召着祖国感召着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创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通过“多、快、好、省”的“热风”旋起来的在空中若骄阳朗照神州大地。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工仗、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立体画面。而且诗人也对这二句比较满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给胡乔木的信中谈到对这两句的看法认为这两句较好一些。同时还谈到写诗之难“经历者如鱼饮水冰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

名家点评

翦伯赞说这首诗以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