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元宫 (广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元宫 (广州)
图片来自easyatm

三元宫位于中国广州市越秀山南麓的应元路,是一座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道教宫观,主奉三官大帝

历史介绍

南越国[1] 时期,三元宫的前身因位于广州城的北面而称北庙,到南越国灭亡后北庙慢慢地荒废。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南海太守鲍靓为其女鲍姑在此修道行医而建造,称越岗院

唐代改为佛教悟性寺宋代复称北庙。

明朝洪武年间,广州扩展北城,开凿象岗建北门,因北庙位于门楼位置,于是把庙迁至现址。万历年间改建北庙,恢复道教性质,更名为三元宫(因道教以天、地、人为三元而得名),并沿用至今。崇祯年间扩建大殿,殿内供奉三元大帝,改鲍姑祠为配殿。

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广州发生旱灾,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栋来到广州祈雨,后留任三元宫住持。其在任期间,重修和扩建三元宫,面积达8000平方米,又购地600多亩,被尊称为三元宫的开山祖师。

中华民国时期,曾把越秀山列为军事禁区,到三元宫参拜者锐减。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提倡释、道,兴盛了三元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5年9月广州市政府批准,以三元宫内钟鼓楼为界,把前半部分场地改作文化娱乐场所,后半部分仍归宫内道士使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宫殿被霸占,神像及文物被全毁,宗教活动停止,到1982年7月,政府收回大殿及部分场地,恢复开放,至1990年才收回全部场地。1989年12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

三元宫坐,依越秀山而建,地势北高南低,占地约5100平方米。从地面登上40余级石阶可达山门,山门正上方有石刻“三元宫”三字,门两旁有楷书对联“三元古观,百粤名山”。

与山门相连的是灵宫殿,供奉有护法神王灵官。山门正对着的是三元宫的主殿三元殿,这是全宫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天官、地官、水官神像,又称三官大帝

三元殿东、西两侧分别是吕祖殿和鲍姑殿,后面为老君殿,殿前两侧为钟鼓楼。大殿前有石阶和天井,天井周围是客堂、斋堂、祖堂、钵堂。

馆内文物

三元宫有不少珍贵文物,包括清朝政府钦赐的“葆光励学”匾,尚可喜捐赠的大钟,康有为书法真迹及《道藏经》,但均在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现存唐代观音石刻壁像,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的门联穴位针灸石刻图,三清图及虬龙古井等。

宗教活动

每年的下元节均有大批信众到此烧香朝拜。

参考文献

  1. 南越国,easya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