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應元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應元路
圖片來自foursquare

應元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位於小北路以西,解放北路以東。全長1381米。

歷史介紹

應元路,全長本為解放北路到越秀山體育場止,由民國時期之清泉街、紀念堂路、鎮海路組成,於1952年建成。後該路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向東延長至小北路,形成今日之應元路。

該路得名於「應元宮」和「應元書院[1] 」。民國時期,三元宮以西至中華北路(今解放北路)一段作清泉街,三元宮以東至吉祥北路一段作紀念堂路,吉祥路口至五層樓(鎮海樓)作鎮海路。清泉街得名於越王井,相傳為南越王趙佗所開,以井水清澈甘美稱世。清泉街一名在2002年清泉街小學停辦後徹底消失,該校校址為今廣州市越秀區二中應元學校。紀念堂路因路南之中山紀念堂得名。

紀念堂與越秀山隔路相連,沿百步梯直達山腰處,以及山頂的中山紀念碑。鎮海路因鎮海樓而得名,越秀山體育場建成後該路重編為沿越秀山南麓、過鎮海樓之東西向道路。

清朝初年,「平南王」尚可喜麾軍南下廣東,兒子尚之信就在越秀山麓興建了「應元宮」。後來,平南王捲入三藩之亂,被清政府平息以後,應元宮則曾先後被辟為佛寺和道觀,但後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毀。

「應元書院」為廣東布政使王凱泰在應元宮原址於同治八年(1869年)興辦,當時只有舉人才能入學,逾年該書院舉人梁耀樞辛未科中進士,欽點狀元。清末科舉式微,應元書院停辦改為廣東先賢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兩廣總督張人駿在此處創辦以保存國粹為宗旨的廣東存古學堂,宣統三年(1911年)停辦。民國十年(1921年),在廢棄的應元書院處建立了執信中學,兩年後遷至執信南路現址。1929年廣州市立第一中學遷往此地辦學。抗戰勝利後,1947年9月,廣州市立第二中學在應元路原市一中校址復辦。現為廣州市第二中學初中部。

在應元路開闢之前,位於馬路兩旁的中山紀念堂越秀山是連在一起的,遊人可在紀念堂的背後沿百步梯直達山頂的中山紀念碑。而在應元路建成後,「堂-山-碑」一體的格局被打破,兩者自此被視為各自獨立的兩個區域。

特色

應元路西段,靠近三元宮,有較多經營宗教及殯葬用品的商店。而東段則有較多大小食肆經營。

由於是通往越秀山體育場的必經之路,每逢有足球賽事舉行的日子,該路段便會十分擁擠,有時會有封路措施。

與之交匯道路

道路順序由東往西排列

兩旁的主要建築物/機構

由東往西排列

交通

巴士

  • 應元路站
  • 三元宮站

參考文獻

  1. 應元書院,gsinf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