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原教区总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信德网 的图片

三原教区总堂是三原县南大街辕门巷天主堂,1932年由三原教区第一任主教班锡宜购置地皮筹建总堂,选定为主教府驻地。1935年开始修建,甘兰地神父为工程师。1938年因抗日战争迫于停工,1942年建成并正式使用。教堂面积为666平方米,堂面高33米,长45米,宽18.3米。其建筑是仿造罗马宫殿模式,故称“罗马式”又称“巴西利卡”(宫殿),最大的特征为长方形式,主厅两侧被罗马风格的圆柱分隔成中厅与侧廊(又名“耳堂”),中厅分两层,拱高15米,各以八面圆形拱门和顶圆柱撑托。

中厅末端为弥拔撒间,为一半圆形和大圆穹窿建筑,称“圆形拱壁”——回声壁,形同星夜大宇宙之穹空,非常壮观,总建筑网络浑圆雄伟。大堂南墙外还附建一授洗小堂,北墙外建有更衣所和钟楼,均有门相通。建造大堂的同时,又在其北侧修建一座三层六间的主教办公楼。总计教堂与所属堂院共占地6亩6分。1960年政府没收充公。1979年发生火灾,教堂受损,主教办公楼被毁。1987年5月30日,政府归还教堂及部分教产。1993年复修教堂,基本保持了原教堂的面貌。堂面镶嵌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书写“天主堂”石匾一方。三原教区奉“耶稣圣心”为主保。该堂名为:“耶稣圣心堂”。

教堂历史

陕西省最新颁布的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三座天主教堂上榜,他们是西安五星街天主堂,高陵通远坊天主堂和三原辕门巷天主堂。辕门巷天主堂位于三原县城南大街中段西侧的一个僻静的小巷子内,和三原地区很多百年历史的天主堂相比,虽然三原辕门巷天主堂名为总堂,但其历史并不太长。1931年11月1日,梵蒂冈传信部指令将原西安教区划出三原教区后,第一任主教班锡宜选定三原南大街辕门巷为主教府驻地,于1935年正式开工修建教区总堂,1940年建成并正式使用。

辕门巷天主教总堂是仿造罗马宫殿模式,故称“罗马式”又称“巴西利卡”(宫殿),堂面计高33米,长45米,宽18.3米,堂面镶嵌于右任手书“天主堂”石匾一方。大堂建筑最大的特征为长方形式,主厅两侧被罗马风格的圆柱分隔成中厅与侧廊(又名耳堂),中厅分两层,共高15米,各以八面圆形拱门和顶圆柱撑托。中厅末端为弥拔撒间,为一半圆形和大圆穹窿建筑,称圆形拱壁 —— 回声壁,形同星夜大宇宙之穹空,非常壮观雄伟。该教堂一度毁于火灾,其旧址被占用。

文革后落实宗教政策,三原县政府将辕门巷教堂院内南边一部分归还天主教会,并于1990年由省宗教局拨款12万元和当地教民的大力捐助下,在原址的基础上按原貌动工重建该教堂。

建筑风格

基督宗教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堂建筑[1],在人类建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种教堂建筑随着基督宗教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改变、更新,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大体而言,教堂建筑经历了从最初的“地下教堂”和“宅第教堂”到“巴西里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斯拉夫式”、“文艺复兴式”、“宗教改革式”、“巴罗克式”、“罗可可式”,以及“新哥特式”[2]等现代风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