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原教區總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信德網 的圖片

三原教區總堂是三原縣南大街轅門巷天主堂,1932年由三原教區第一任主教班錫宜購置地皮籌建總堂,選定為主教府駐地。1935年開始修建,甘蘭地神父為工程師。1938年因抗日戰爭迫於停工,1942年建成並正式使用。教堂面積為666平方米,堂面高33米,長45米,寬18.3米。其建築是仿造羅馬宮殿模式,故稱「羅馬式」又稱「巴西利卡」(宮殿),最大的特徵為長方形式,主廳兩側被羅馬風格的圓柱分隔成中廳與側廊(又名「耳堂」),中廳分兩層,拱高15米,各以八面圓形拱門和頂圓柱撐托。

中廳末端為彌拔撒間,為一半圓形和大圓穹窿建築,稱「圓形拱壁」——回聲壁,形同星夜大宇宙之穹空,非常壯觀,總建築網絡渾圓雄偉。大堂南牆外還附建一授洗小堂,北牆外建有更衣所和鐘樓,均有門相通。建造大堂的同時,又在其北側修建一座三層六間的主教辦公樓。總計教堂與所屬堂院共占地6畝6分。1960年政府沒收充公。1979年發生火災,教堂受損,主教辦公樓被毀。1987年5月30日,政府歸還教堂及部分教產。1993年復修教堂,基本保持了原教堂的面貌。堂面鑲嵌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書寫「天主堂」石匾一方。三原教區奉「耶穌聖心」為主保。該堂名為:「耶穌聖心堂」。

教堂歷史

陝西省最新頒布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三座天主教堂上榜,他們是西安五星街天主堂,高陵通遠坊天主堂和三原轅門巷天主堂。轅門巷天主堂位於三原縣城南大街中段西側的一個僻靜的小巷子內,和三原地區很多百年歷史的天主堂相比,雖然三原轅門巷天主堂名為總堂,但其歷史並不太長。1931年11月1日,梵蒂岡傳信部指令將原西安教區劃出三原教區後,第一任主教班錫宜選定三原南大街轅門巷為主教府駐地,於1935年正式開工修建教區總堂,1940年建成並正式使用。

轅門巷天主教總堂是仿造羅馬宮殿模式,故稱「羅馬式」又稱「巴西利卡」(宮殿),堂面計高33米,長45米,寬18.3米,堂面鑲嵌于右任手書「天主堂」石匾一方。大堂建築最大的特徵為長方形式,主廳兩側被羅馬風格的圓柱分隔成中廳與側廊(又名耳堂),中廳分兩層,共高15米,各以八面圓形拱門和頂圓柱撐托。中廳末端為彌拔撒間,為一半圓形和大圓穹窿建築,稱圓形拱壁 —— 回聲壁,形同星夜大宇宙之穹空,非常壯觀雄偉。該教堂一度毀於火災,其舊址被占用。

文革後落實宗教政策,三原縣政府將轅門巷教堂院內南邊一部分歸還天主教會,並於1990年由省宗教局撥款12萬元和當地教民的大力捐助下,在原址的基礎上按原貌動工重建該教堂。

建築風格

基督宗教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堂建築[1],在人類建築藝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種教堂建築隨着基督宗教的歷史演進而不斷改變、更新,從而體現出不同的建築藝術風格。大體而言,教堂建築經歷了從最初的「地下教堂」和「宅第教堂」到「巴西里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斯拉夫式」、「文藝復興式」、「宗教改革式」、「巴羅克式」、「羅可可式」,以及「新哥特式」[2]等現代風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