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式中战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式中战车
图片来自45.79.137.94

三式中战车Chi-Nu(チヌ)为日本于二战末期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战车

生产与部署

虽然三式中战车的生产快速的进入轨道,但是1944年下半叶起,战争局势对日本来说已经极端不利,前线溃败以及运输船队遭美军猎杀使日军自占领区运输战争用物资的数量越来越少;稀有金属优先供给船只与飞机制造,战车生产的物资减少供给因此产量降低,另外曾任战车兵的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回忆当时新出厂的战车品质下降因此用挫刀即可在表面挫出刮痕,会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表面硬化钢板与讲求韧性的均质钢板的特性不同所致,但是物资匮乏到战车装甲无法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可见当时日本物资缺乏的状况。

三式中战车虽然由三间兵工厂同时生产,但是因为日本本土遭到大规模战略轰炸,因此产能上达到月产40辆以上都很困难,加上原厂资料亡轶,总产量诸说纷纭,因此三式中战车的资料目前都是后世整理而成。 三式中战车的产线是由一式中战车转换使用,因此有统计表示两型战车总生产量是340辆,单车产量始终没有第一手资料可以实证;目前统计主流观点是1944年生产了55辆,1945年日本投降前生产了111辆,共产166辆。但也有认为只生产60辆,或是生产更多的论点。但以日本陆军遗留的‘昭和二十年度调达兵器品目员数表’文书中规划1945年将自生产商缴纳150辆三式中战车,可证明该型车主要还是过渡期车型,并非主要量产车种。

开发

日军在二战初期虽在各地战线取得胜利,但是装甲部队与盟军交战的结果却完全无法与M3轻战车正面对抗,面对这个困境,日军高层将战车定位从步兵支援优先转为对战车优先,并以改造既有战车的方式解决这个局面,改造版九七式中战车改在1942年部署,被称作加强版的一式中战车[1] 却在1944年左右才完成制造并开始少量配发部队。

但在中后期日军在东南亚各地与盟军交战时,美军M4中战车有著压倒性的强势,47公厘战车炮完全无法对M4造成任何伤害。面对这种局面,日军总算在1944年才开始进行真正对战车用战车的开发,但急转直下的战局让日军无法等待新战车的服役,在这之前前必须有新装备面对敌军新战车已大举进逼的过渡时期,因此日军在1944年5月以九七式中战车直系发展版本一式中战车设计进行过渡期战车的开发。

由于必须快速投产配发,新战车设计目标是以最小限度的改装安装上可用的战车炮,设计人员将原本一式中战车车体搭载新设计的炮塔,炮塔外型为使用均质钢板焊接的六角型结构,无避弹设计,炮塔环直径扩大到1.7公尺;原本三式中战车计划配备由九五式野炮改造的战车炮,但因火力需求而调整使用其原版九十式野炮修改而成的三式2型75公釐31倍径战车炮。九十式野炮的车载效能已在一式炮战车上实证,虽然作为炮兵用火力打击野炮有著高初速的磨损带来的炮身寿命问题,但是作为战车炮却是日本当时手中的最佳利器;但九十式野炮制退复进机长度过长,虽然新炮塔勉强能塞入该型炮,但仍需让主炮的制退机构曝露在外,作战时理论上会有不利影响,加上原版炮的炮栓是以水平向开闭,对狭窄的战车结构来讲也是影响操作动线的不良设计,但最后没有实战经验证实设计不良影响战力之状况。

不过一式炮战车仍是开放式炮座而非炮塔,设计人员为了将九十式塞入炮塔内,将原先38倍径的炮管缩短到32倍径后勉强塞入,但是性能自然比野炮版差,炮弹则是30发放在战斗室下方,40发放在炮塔后方,炮塔后方取消后置机枪设计,并增设小门方便炮弹补给。

但设计人员在设计初似乎未考虑火炮射击后的废气问题,因此三式中战车的战斗室完全没有抽风设备,火药燃烧的毒气使得操作人员在车内待久了会出现流泪以及流鼻血的问题,这种战车是否可以在战斗中维持长时间作战当时并未探讨。

除了内装的问题,日军的规划如果使用穿甲弹的三式战车炮理想情况下可在600公尺外击穿70公釐的钢板,理论上这数据超越M4初期型正面装甲厚度,不过由于M4装甲采用倾斜设计,加上日军穿甲弹品质极差的问题,实战是否可达到设定成果也有很大疑问。

除了主炮以外,设定对手改为战车以后炮塔的快速转动瞄准成为必备课题,因此三式中战车战车安装了电力驱动炮塔,但仍保留手摇炮塔设备,在有必要时仍可让2人以手把进行炮塔转动,不过操作人员的回忆电力驱动炮塔时常发生故障,并非成功的设计。

防御力的设计上,三式中战车的底盘因为沿用因此防护力没有改变,前炮塔装甲则增厚为50公釐,理论上可防御M4A2的75公厘普通穿甲弹,除了标准装甲外,设计人员还准备将前装甲更换为四式中战车的75公厘版本,不过没有任何战车进行这种改装。

虽然问题重重,但是三式中战车仍在1944年8月安装上三式战车炮,1944年9月原型车由三菱重工打造完成,10月完成测试,12月开始量产。

以帐面数据来看,三式中战车的性能与德国三号坦克相近,火力上甚至与M4A1同等,这种标准仅达到欧战爆发初期欧美战车水准,如果纳入制造以及内装缺陷与装备故障问题的话评价可能更低。

参考文献

  1. 一式中战车,mdc.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