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海塘外天主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上海塘外天主堂奉圣母圣心为主保。该堂始建于明末(1628年前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当时有一位从甘肃远道而来的顾神父来到打门墩,借唐氏房三间,开始传教。后唐氏又腾出基地和捐赠瓦房三间,兴建了一所教堂,惯称“打门墩会口天主堂”,亦称“唐公所”。

发展历史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唐氏家捐赠田地30亩,民国八年(1919年),教友范若望、唐晓明等十余人又增田50亩,以支付教会开支。民国十九年(1930年),老堂已破陋不堪,上海七宝神父张槐伦将历年租金集资,当年重新兴建了一所七开间西式教堂,后改名为“褚家聚天主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教堂又另建三间瓦房,开设读经班,招收八至十岁儿童二十余人。

新建的天主教堂可供五百余人参加宗教活动。教堂大门口处置钟楼一座,楼顶端挂铜钟一台。新堂内装饰富丽堂皇,悬挂着天主像、圣母像和耶稣像,南北墙壁有十四处苦路像,堂中央是祭台、蜡台灯饰等,是专供教友辅弥撒和瞻礼等大型礼仪之用。

1953年至1954年间,塘外地区有100多户教友,教友发展到380多人(贞女2人、修女2人)。1965年,教友减至79户,共有200余人,现该堂有教友1000多人。

教堂于1964年关闭,正堂在1981年拆除。2001年该堂重建,2001年11月25日,由金鲁贤主教举行开堂典礼。经本堂余稼轩神父申请,教区于2012年11月8日重修该堂,2013年1月底竣工。今年6月11日,适逢建堂230周年,在面目一新的圣堂中,教友们怀着感恩的心,隆重庆祝本堂瞻礼。

余神父在当日弥撒讲道中,鼓励教友们常常体验我们天上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对我们殷殷之爱,效法圣母的德表,爱主日深。塘外天主堂历任本堂神父:张槐伦、徐元棠、龚品梅、钱元康、邱神父、周心怡、马达钦、向少麟、白建清、赵世杰、杜仁元,现任本堂神父是余稼轩。

弥撒

天主教对圣体圣事礼仪的称谓。源出于拉丁文Missa,它实际只意味着“某种敬拜”。原为该仪式的主体部分开始前遣散尚未领受洗礼者,以及结束时遣散全体与礼者的用语,后衍用作为仪式的名称。天主教认为举行此仪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复进行耶稣在十字架上对圣父的祭献;并认为经过祝圣的饼和酒,实质上已变成了耶稣基督的真正身体和血。主礼人(神父或主教)先领“圣体”和“圣血”,然后让信徒轮流领圣体(一般信徒不参加领圣血)。

弥撒在教会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权主持[1]。东西派教会礼仪的形式都各有特点。西派教会(包括后来的天主教)用拉丁语,圣餐用无酵饼,神父领圣体和圣血,信徒只领圣体;东派教会[2](包括后来的东正教)因地区而异,或用希腊语,或古斯拉夫语及其他民族语言,圣餐用有酵饼,信徒则可同时领圣血。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会进行礼仪改革,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教会都采用民族语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礼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