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塘外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上海塘外天主堂奉聖母聖心為主保。該堂始建於明末(1628年前後),清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當時有一位從甘肅遠道而來的顧神父來到打門墩,借唐氏房三間,開始傳教。後唐氏又騰出基地和捐贈瓦房三間,興建了一所教堂,慣稱「打門墩會口天主堂」,亦稱「唐公所」。

發展歷史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唐氏家捐贈田地30畝,民國八年(1919年),教友范若望、唐曉明等十餘人又增田50畝,以支付教會開支。民國十九年(1930年),老堂已破陋不堪,上海七寶神父張槐倫將歷年租金集資,當年重新興建了一所七開間西式教堂,後改名為「褚家聚天主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教堂又另建三間瓦房,開設讀經班,招收八至十歲兒童二十餘人。

新建的天主教堂可供五百餘人參加宗教活動。教堂大門口處置鐘樓一座,樓頂端掛銅鐘一台。新堂內裝飾富麗堂皇,懸掛着天主像、聖母像和耶穌像,南北牆壁有十四處苦路像,堂中央是祭台、蠟檯燈飾等,是專供教友輔彌撒和瞻禮等大型禮儀之用。

1953年至1954年間,塘外地區有100多戶教友,教友發展到380多人(貞女2人、修女2人)。1965年,教友減至79戶,共有200餘人,現該堂有教友1000多人。

教堂於1964年關閉,正堂在1981年拆除。2001年該堂重建,2001年11月25日,由金魯賢主教舉行開堂典禮。經本堂余稼軒神父申請,教區於2012年11月8日重修該堂,2013年1月底竣工。今年6月11日,適逢建堂230周年,在面目一新的聖堂中,教友們懷着感恩的心,隆重慶祝本堂瞻禮。

余神父在當日彌撒講道中,鼓勵教友們常常體驗我們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對我們殷殷之愛,效法聖母的德表,愛主日深。塘外天主堂歷任本堂神父:張槐倫、徐元棠、龔品梅、錢元康、邱神父、周心怡、馬達欽、向少麟、白建清、趙世傑、杜仁元,現任本堂神父是余稼軒。

彌撒

天主教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謂。源出於拉丁文Missa,它實際只意味着「某種敬拜」。原為該儀式的主體部分開始前遣散尚未領受洗禮者,以及結束時遣散全體與禮者的用語,後衍用作為儀式的名稱。天主教認為舉行此儀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進行耶穌在十字架上對聖父的祭獻;並認為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實質上已變成了耶穌基督的真正身體和血。主禮人(神父或主教)先領「聖體」和「聖血」,然後讓信徒輪流領聖體(一般信徒不參加領聖血)。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1]。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東派教會[2](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採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