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海龙华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海龙华寺 龙华寺,又称空相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镇北,是上海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佛教古刹。始建年代有说三国吴赤乌5年(西元242年),另说建于唐垂拱三年,确切年代不可考,可确认者建于西元三世纪至七世纪间。 唐乾符(八七四~八七九年)毁于战火,宋太平兴国二年,吴越王钱弘俶重建,宋治平元年改称“空相寺”。如今尚有赐“空相寺”额、今寺碑残石留存。占地约20,000馀平方公尺,建筑总面积约5,219平方公尺。 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寺西之桃园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辟为血华公园,后改名为龙华公园,今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 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龙华寺内拥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三圣殿和藏经楼等六座殿堂以及寺内著名的千年古塔及龙华晚钟景点,吸引许多上海游客前来一探究竟。[1]

建筑艺术

龙华寺建筑群仍保持著宋代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第一进为弥勒殿,供奉慈氏弥勒像一尊。后依次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藏经楼。第二进天王殿主往上挂有长联:“修上乘行面向未来初入山门先参弥勒;诵下生经心依内苑待随海众三会龙华。”天王殿的正中,供奉在兜率天修行的弥勒菩萨的本相,头戴五佛冠,佩璎珞,面相庄严慈祥,具有五智圆满之德,人称天冠弥勒。弥勒的背后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菩萨,“顶天立地擎金杵,愿为龙华助轮”,东西分列四大天王。 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毘卢遮那佛像,是法身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两侧沿壁为二十诸天和十六罗汉,后面为海岛,有观音、善才童子等塑像。 第四进为三圣殿,跨进迎面三尊金光闪闪、端庄妙相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侧,堂内有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像、千手观音和代表天神、人类和鬼怪的大功德天、波斯匿王、八部鬼众。 观音堂旁边,五百罗汉济济一堂,金光闪闪,正中墙上是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旁边有麋鹿献灵芝和猕猴献桃。左边是他的大弟子摩羯迦叶带领七位弟子,右边当然是接班人天冠弥勒也带领七位弟子,下游五百罗汉传法,两侧是四大菩萨助法,还有关羽韦陀护法。 三圣殿的后面是第五进方丈室,在封闭庭院内,第六进为藏经楼,龙华三宝就在里面,鎏金的毗卢遮那佛、万历的金印、乾隆的《龙藏》。里面还供奉著明旸大和尚的舍利。[2]

大雄宝殿

是龙华寺的主体建筑,为双檐歇山式,借助于台基地势和宝殿前后左右建筑的衬托,给人以壮丽雄飞之美感。殿檐下,悬一块“龙华十方”匾,表明龙华寺实行十方丛林制。大殿进门两侧有楹联一副:“如是妙相庄严主伴并彰灵山会俨然未散;本来佛身清净圣凡一体菩提道当下圆成。”上联颂赞了至今照耀法界和人间的华严三圣,即华严海会上说法的一佛二菩萨,主位上端坐著毘卢遮那佛,旁侍文殊、普贤二菩萨。龙华寺属于天台宗寺院,按天台宗教义,毘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则是庄身佛,三位一体。法身佛,“身俱一切佛法”,双足交叠,脚心朝上,成莲花座;双手向上,作说法印,屈指成环形。在法会上开讲佛法的释迦牟尼法身佛形象,给人以端庄慈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普渡众生之感。 寺中的弥勒殿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殿内供奉戴五智佛冠之弥勒,大雄宝殿为寺内主要建筑,高十六.卅二公尺、面宽廿六.廿四公尺、进深廿一点一二公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即毘卢遮那佛与文殊、普贤两菩萨。 三圣殿的后面是方丈楼和藏经楼,龙华三宝就在里面,鎏金的毗卢遮那佛、万历的金印、乾隆的《龙藏》。里面还供奉著明旸大和尚的舍利。 在三圣殿和方丈楼东面有一座牡丹园,牡丹有百年的历史,是咸丰年间从杭州东林寺鲁智深墓附近移植过来的。

藏经楼

主体是二楼朝南正问的千佛阁,里面珍藏著四海闻名的龙华三宝,即鎏金毗遮那佛像、龙藏和金印。这座法身像为说法相,结跏跌坐,作说法印,头戴千叶冠,面庞丰润,神态端庄,浓厚的大彻大悟的意味。龙藏指的是大清朝刊印的乾隆版《大藏经》,共有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佛典,十分珍贵。金印,表示“佛之心印,坚固不坏”,是明神宗所赐,迹边框,中题篆款,印上还蹲著一只金制狮子

明万历十四年铜钟

另有一口铸于明万历十四年铜钟,三圣殿内除供奉西方三圣外,另有两口古铜钟,一口铸于五代时期,另口铸于宋绍兴(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年间,千佛阁上供奉明代铜铸毘卢遮那佛,周围则有千尊小佛,寺里另珍藏有《频伽藏》、《龙藏》、《迹砂藏》 、唐人手写经五卷等珍贵经藏。

龙华塔

龙华寺中龙华塔为上海唯一之佛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七层八角形之木塔,高约四十一公尺。是上海唯一的佛塔,被誉沪城“宝塔之冠”。千年前的上海卢湾黄浦杨浦以及浦东地区都在东海海面之下,而龙华地区是海边港滩,当初建塔也是为了积德行善,方便渔民行船作航标灯使用。 塔之内部为砖心,砖心内部又有方形小室,外部为木造走廊,其结构与形式为宋代建筑样式。由于塔为八边形,而塔心之方室则为四边形,其方向每层调换四十五度,因而各层塔面之位置亦随之变换,使壁体与重量分布较为平均;而外观又参差错落,面面俱到。同时塔之砖栱额枋及鸳鸯交叉手栱等之设计,亦为宋代建筑之特征。[3]

百年牡丹园

在三圣殿和方丈楼东面有一座牡丹园,牡丹有百年的历史,其中最有名的是四株古牡丹,相传是清咸丰年间龙华寺方丈的师兄弟——杭州东林寺的方丈,用船将牡丹运至龙华百步桥,后栽于寺内。[4]

修缮

[data:image/jpeg 原图连结龙华寺] “图片来源: 阿波罗”

明代龙华寺陆续得到全面修复,成为上海第一名刹。明永乐年间(1403—1424)复称龙华寺,修复后的龙华寺,寺院规模雄伟,“绀殿蕊宫,檐牙复道,近古土木所未有。前辟放生池,筑施食台。其他隐室窈窕,林木翳瑟,遂为五葺第一山。”明嘉靖年间《上海县志》载: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明世宗敕赐“万寿慈华禅寺”匾额,从此龙华寺又称“万寿慈华禅寺”。但不久倭寇进犯,龙华寺再度遭到破坏,寺院部分被焚。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建大殿,寺院名为“龙华教寺”,龙华寺又逐渐得到修复。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明神宗的母亲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十分崇佛,且自喻为“九莲菩萨”到处建寺刻经,其敕赐“大兴国慈华禅寺”匾额给龙华寺,寺内新建了阿弥陀佛殿、轮藏殿、大藏经阁等殿堂。明代皇室对龙华寺的赏赐是十分丰厚的,仅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先后敕赐大藏经一部计七百十八函,裹金绣袱七百十八张,五彩织桌衣十八件,鎏金千叶宝莲毘卢遮那佛一尊,日月宝幡两对,缕金彩结幡十丈,大红锁金友幡两对,宫修五彩西方三圣法华二十八品,圣像十八轴,五彩金供花四朵,五彩对立面龙花瓶两对,供佛古铜器五件,御书承恩堂匾额一座,金印一颗等。际此龙华寺亦列入海内天台宗十八刹之一。明天启元年(1621)藏经阁建成。明末,禅宗大德天童寺的密云圆悟曾一度入主龙华,龙华寺始为禅宗道场。时寺和塔均再度得到整修,里人张所望倡议助捐并撰有《龙华里志》载里人陆镒捐田五十亩予龙华寺,使之规模更盛。明朝皇帝敕赐给龙华寺的大藏经、鎏金毘卢佛像和金印,被称为“龙华三宝”,至今仍珍藏寺内。 近年来,龙华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受的破坏,大都重新修复,龙华寺不但成为上海佛教重心,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积极与海外佛教界联系,和港、澳、台及东南亚美国的佛教界都建立良好沟通管道。 龙华寺整体建筑包括寺院、龙华塔、龙华公园及龙华迎宾馆四处,除了龙华塔外,大部分建筑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所建,寺庙建筑完全依照宋代伽蓝七堂型制兴建。[5]

龙华寺的传说

说起这座古寺,还有著一段动人的传说。说是三国时期,西城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望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

佛舍利

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就这样,在龙华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6]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