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周都城遗址

东周列国的都城遗址几乎都建在邻近大河的冲积平原上,保存情况一般较好,有的地面上存在着夯土城垣和宫殿基址。作过勘察和发掘的列国城址有: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侯马晋国遗址、禹王城遗址(魏国早期)、郑韩故城遗址、赵邯郸故城、燕下都遗址、秦雍城遗址、楚纪南故城以及中山古城遗址、薛城遗址等。[1]

1954年秋至1955年春,在洛阳中州路发掘出260座东周墓葬。这260座墓葬,根据随葬陶器的形制和组合,可以分为七期,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纵贯整个东周时代。从这些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反映出东周王室在战国时期衰微至极,名存实亡的历史事实。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东周都城遗址

类型;宫殿区被郭城包围

形状;不规则

长达;10余公里

遗址简介

一般遗址周长达10余公里,有夯筑城垣二重,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宫殿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并筑有宫城。布局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宫殿区被郭城包围,例如曲阜薛城禹王城等;②多数城址宫殿区在郭城的一角或一侧,城内或周围还有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

夏商周时期的都邑遗址夏商和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游地区。与探索夏文化关系密切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发现两处周绕廊庑的大型殿堂基址,对其属夏、属商则有不同看法。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和郑州商代遗址,均属商代前期,都发现长、宽各1000多米的城垣以及成组的宫殿基址和其他重要遗迹。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包括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住地及其墓葬区等,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等商代方国遗存,文化面貌既有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西周时期的周原遗址和丰镐遗址都曾发掘大型建筑基址、较多的墓葬以及青铜器窖藏等。应属周初燕国都城所在的北京琉璃河遗址,包括规模不大的城址和贵族墓地,有的大墓出土了记载燕国早期史实的有铭铜器。[2]

主要城市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由于政治上列国分立,军事上兼并战争频繁,尤其是春秋史晚期铁器出现而发生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分离,引起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城市在各地勃兴。东周城市,尤其是列国都城如临淄齐城、新郑古城江陵郢都等,表现了人口、生产、财富、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规模扩大,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这些城市的遗址的勘察与研究已成为商周考古的重点之一。

洛阳周王城周室东迁后的二十余世、五百年间,三百余年都于洛阳王城,占东周的大部分时间。这里的考古工作,仍限于五十年代所作勘察。王城的夯土城垣早已湮没不见,通过全面钻探和典型发掘得知:王城南邻洛河,西跨涧河(古名"毂水"),呈不规则的方形;筑城的年代不晚于春秋中叶,最早的夯土城垣宽5米左右,夯层一般不足10厘米,后来经过多次修补、增筑,墙体加厚至10米以上,西汉后期开始废弃。西南、西北和东北三个城角,长近3公里的北墙,都保存得比较好,北墙之外还发现深5米左右的护城濠沟。东南部城垣的情况未能探明。值得注意的是西南隅两垣,其长1公里左右的北端和东端,都转折相当一段距离,形势上似乎自成一体。那里的地势较高,地面堆积很多饕餮纹、卷云纹瓦当和其它建筑材料残片,很可能是当时重要建筑的所在。联系到《国语·周语》"毂洛斗将毁王宫"的记载,邻近毂洛交会的这块地方,很可能是王城的宫殿区。

曲阜鲁故城 曲阜鲁故城是列国都城中筑城年代较早的一座。据1978年的全面勘察,鲁城的平面近椭圆形,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5公里,至今残垣犹存。鲁城的范围至迟形成于西周晚期。鲁城的布局是列国都城中比较规整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的遗制。目前已发现十一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三座,南面两座,各门都与城内的大道相通。城中部的宫殿区,地下夯土基址的范围东西绵延约1公里,其东北部的汉鲁灵光殿遗址下层,发现有东周时期的宫殿基址,前面有大道直通南城墙东侧的"稷门"。稷门之外,又有"两观"和"雩台"遗址,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临淄齐故城临淄齐故城范围大于鲁城,布局也完全不同,由东北、西南嵌筑的大小二城组成。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7公里,平面均作纵向的长方形。城的东西两侧紧靠淄河和系水(泥河),不临河的南北两面则挖有濠沟。大城的东、北两墙和小城的西墙,因河岸和地形变化,有多处转折,其余几面城垣都较平直,地面大部有残迹可寻。大小二城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别。小城是齐国的宫殿区,以南北长84米、高14米的椭圆形"桓公台"为主体,分布有大片建筑基址,附近并发现铸造"齐法化"钱币的遗址。大城主要是平民活动的地方,那里绝无大型建筑遗迹,曾发现冶铁和其它手工业遗址以及齐国高级贵族墓地。齐城有十三座城门,现已探明十一座。小城南面二座,另三面各一座;大城南、北面各二座,东、西面原来可能也是二座,目前仅各发现一座。城内探出十条交通干道,绝大多数与城门相通。大城的七条大道,多宽10余米以至20米。小城的两条南北道最窄,宽度都不足10米。正对城门的濠沟往往显著变窄,以便架桥,曾发现夯土和石块筑成的桥墩。城内排水的明渠也有发现,大城西部纵贯南北的一条,全长2800米、宽30米左右,北端分成两支,分别注入北城濠和城西的系水,穿过城墙时用石块砌成外宽内窄的涵洞。

易县燕下都易县燕下都是列国都城遗址中范围最大的一座,一般认为营建于燕昭王时(公元前311年)。城的平面略作磬形,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由面积相近的两个方形小城连接而成,这与临淄曲阜二城的平面都不相同,属另一种类型。东城自成一个完整的城堡,南北两侧邻近中易水和北易水,东西两侧有城濠和古运粮河,营建年代属战国中期。西城的年代似乎稍晚,很可能是战国末年为适应战争形势增筑的一个附廓,仅南、西、北三面有墙,东依运粮河与东城相连。

侯马晋城侯马晋城是公元前585-416年的晋都新田遗址,在汾河浍河之间,已经发现六个大小不等的城圈。三个方框的大小不等,长宽均为1公里多,相互套接成"品"字形。中部都有夯土建筑基址,显然是当时的宫殿所在。侯马古城东南郊的大片盟誓遗址,曾出土的数千片盟书,更是研究晋国历史难得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新郑韩城新郑本是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后迁都于此,由于郑、韩两国先后在这里建都,所以一般称之为"郑韩故城"。城址位于双洎河和黄水河交会的地方,现存城垣残高15-18米,墙基夯土残迹范围40米以上,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夯筑的。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最长5公里,南北最宽4.5公里,又有南北向的隔墙将其分成东西两半,所以在形制上与燕下都相似,但东西城的性质差别更接近于临淄。西城稍小,略作长方形,是宫殿和官署集中的地方。东城的平面呈曲尺状,面积比西城大将近一倍,主要发现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

邯郸赵城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徙都的邯郸,与前述几处城址的情况又有不同。解放前作过勘察的所渭"赵王 城",实际是当时的宫城,形制和规模都与侯马相仿,由呈"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小城组成,每个小城长宽1公里左右,墙基宽16米左右。宫城的门阙已发现八处,每个豁口均宽10余米,大多通向"龙台"等主要殿址,并且南北、东西遥相对应。赵王城东北另成一圈的大城,主要是1970年以后钻探发现的,城作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最长4.8公里,墙宽一般为20米左右。西北部转成斜角的"王郎城"一带地势较高,地面尚存高3-12米的残墙,其余绝大部分城墙早已淤垫在现今的地表之下,埋藏最深的地方7-9米始见夯土。大城之内发现有铸铁、烧陶和石器、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迹。它的西南隅与"赵王城"东墙北段相距不到100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明确。从二城的相对位置来看,邯郸的整体布局和临淄极为相似,即一个规模稍小的宫城,紧邻再建规模较大的外廓城,只是邯郸的两城没有象临淄那样连成一体罢了。

安邑魏都安邑魏都在山西夏县西北的青龙河畔。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个城圈。大城属战国前期,周长公里,作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长3公里的正方形小城,墙宽5-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至于将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则可能是秦汉时期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

江陵楚纪南城江陵楚纪南城的城垣大约营建于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交,平面作扁方形,东西4.5公里,南北3.5公里。城垣保存较好,一般仍高出地面4-5米,北墙高至7米以上;城墙上部的宽度,或为14米,或为12米,邻近城门的地方则缩至10米,夯层厚10厘米左右。城外有护城濠环绕。城门已发现五座,又有两座水门。西垣北门的发掘表明,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门道比两侧的宽一倍。城门的一侧,往往有附属建筑的基址。南垣西段古河道上的水门,用四排木柱构筑而成,也有三个门道,以便河水和船只穿过。东南部是当时的宫殿区,在其东侧和北侧,又钻探出断续的宫墙遗迹,全长1300米,宽9米,墙外并有濠沟。城东北部和西南部,是当时的手工业区,分别发现制陶和铸造的遗迹。

丹阳楚都城近年在原属枝江的季家湖畔(现属丹阳)发现一座较大的东周城址。这座城在纪南城北60公里,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1400米,宽10多米,高至6米,夯层厚度7-9厘米。加以城址附近的沮、漳河两岸有多处西周中晚期或更早的文化遗址,有人便认为这就是楚都丹阳。

雍城秦都城春秋时期德公初居(公元前677年)的雍城,战国时期献公所城(公元前383年)的栎阳以及秦孝公徙都(公元前350年)的咸阳,作为城址,三处保存得都不够好,基本情况没能象其它都城遗址搞得那么清楚。

现已作过资料查阅的这些东周大国都城遗址,除齐、鲁两城的全面情况了解较多外,其它列国都城都只能知其大概。目前可以看到的共同之处是,宫殿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往往形成明显的中轴线,附近又常发现铸造兵器、钱币等官府手工业作坊的遗址。多数城址的宫殿区,筑有宫城,一般周长数公里。为加强防御修筑的外廓城,或在宫城外围,或在宫城近旁,范围大至周长10余公里,其中分布有民居和作坊遗址,有的还将贵族墓地圈入。这些城市的布局情况,目前虽然了解得不够深入,肯定都没有《考工记》所说那么规整。

东周矿冶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东周的铜矿冶遗址已发现多处,青铜器铸造遗址在列国都城附近更普遍存在。湖北大冶铜绿山铜矿冶遗址和山西侯马铸铜遗址是东周考古的重大发现,为研究东周的铜矿冶和铸造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极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所提示的采矿、冶炼的高超水平,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东周的青铜器主要指各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或婚丧礼仪时所用的青铜礼器和乐器,也包括一些生活用具、车器、马饰、兵器及工具等。这一时期的青铜工艺有很大发展,礼器种类有明显变化,商代西周盛行的酒器大量减少,蒸饪器与盛食器数量增多。东周铜器中,以各国诸侯和卿大夫的礼器数量最多,地位越高,享用数量越多。就礼器而言,有鼎、豆、壶、盘、尊等,乐器有编钟,生活用具有带勾和镜等。从各地出土的铜器及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考察,当时除采用浑铸法外,已广泛采用分铸技术,即将器物的耳、足、环等附件铸好之后,嵌在主体范中,然后灌注铜液,让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也有先将主体和附件分别铸好,然后再用合金焊接。春秋中期以后,还出现失蜡法溶模铸造技术,如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盘等,上下多层花纹皆纤细透空,即以这种技法铸成。但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用合范铸造,而且一范多用。铜器花纹的制作已采用花版捺印的新技术,其它如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工艺,使东周铜器的装饰花纹富丽堂皇。

新发现众多

东周城址的发现 1929~1930年,中国学者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是对东周城市野外考古的发端。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学者又调查和发掘过山东的曲阜鲁城、滕县薛城和河北邯郸赵王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发现的东周古城数以百计,列国都城大都已被找到。进行过勘察和发掘的主要有:山东淄博临淄齐城遗址、曲阜鲁城遗址,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河北邯郸赵城遗址,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湖北江陵楚纪南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城遗址、临潼秦栎阳城址和咸阳秦咸阳城址等。此外山西太原的赵国晋阳城址和夏县的禹王城(魏国安邑)、河南淮阳的楚国陈城遗址、河北平山的中山国都灵寿城址等,也都经过调查。已有的工作,主要是了解列国都城的城郭范围、城门及街道的位置、宫殿及手工业区的分布、营建和使用时间等,大规模的发掘还有待以后进行。[3]

布局和设施

东周一般城市的面积,小者不到1平方公里,大则数平方公里。列国都城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公里左右,最小的秦栎阳城为4平方公里,鲁故城也只有10平方公里,燕下都则达30多平方公里。临淄在战国中期齐宣王时,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30~40万。如果去掉1/5左右的宫殿区,则拥挤程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万人左右,无怪乎《战国策·齐策》描绘街道上的情况是"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成雨"。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用水问题,列国都城几乎都建在傍水的冲积扇上。如临淄东靠淄河,西有系水(今泥河);鲁故城在泗河和小沂河中间;晋新田故城左依汾河;郑韩故城东依黄水,又有双洎河在城内南部通过;洛阳东周王城在谷水(今涧河)入洛河一带;雍城位于雍水北岸;栎阳位于石川河南岸;咸阳则紧傍渭河北岸。此外,还大量开凿水井,各国都城内均发现密集的水井遗迹。开凿这样多的水井,大概与普遍使用铁器有关。

列国都城都分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当时把宫城叫城,居住百姓的城圈叫郭。宫城都设在全城的最高处。城郭的布局主要有4种:①如曲阜鲁故城。宫城基本包在郭城中心。郭城四面各有2或3个城门,有道路绕过宫城而互相连通。这比较符合《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之制。②如新田、临淄、郑韩故城、邯郸赵城等。宫城与郭城分开。宫城或嵌入郭城一角,如临淄、郑韩故城;或单独成城,如新田、邯郸;有的在城外郊区又有离宫别馆,如临淄。③如燕下都。宫城设在郭城以北,宫殿区超出宫城城垣范围,而以河道与居民区隔开。此外,还在宫城和郭城的旁边加设附郭城。④如郢都纪南城。宫城位于郭城中央偏南,宫城以东的郭城东南隅,可能是王室的专用地。魏的安邑似接近第一种,秦的雍城似接近第二种,咸阳似接近第三种,但尚未完全勘察清楚。无论哪一种,宫城范围一般都占郭城面积的1/5以上。

相关文献记载

按照《周礼》的记载,主要宫殿之前,左有宗庙,右有祭祀地母的社坛;而在郭城内,又有由官府管理的商业区──市。郭城内百姓的居住区,以里为基本管理单位。里皆有围墙,门口设里监门管理。象临淄那种官署靠宫城,工商业者住在市的旁边,农民住在城外郭城城垣附近的情况,可能是很普遍的。

宫城和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一般有制铁、制铜、铸钱、制骨、玉石器、制陶等作坊。制铁和制铜,是用矿区运来的铁锭和铜锭铸造成器的。宫城内的作坊,当为各国公室直接管辖;而郭城内的作坊,有的可能是地方官府办的,有的则是战国时正在迅速发展的私人手工业。

据纪南城西垣北门的发掘,城门有3个门道,因此连接城门的街道也应三道并列。纪南城南垣西门和北垣东门为水门,中有河道直通,可知在南方水网地区,城内并以河流充道路。

各城城垣外皆有城壕。城内则有全城性的排水设施。一种是阳沟,如临淄郭城内就有贯通南北的排水沟;一种是阴沟,用陶管道排水。陶质排水管道多为一头粗、一头较细的圆筒形,以便连接。秦咸阳则发现有五角形陶管道。在临淄郭城西北城角,还发现城垣底部修建有很大的石砌涵道。

建筑台基 黄河流域列国的一般宫殿台基较矮,但主要宫殿都建在高达数米至十多米的高大夯土台基上。如侯马新田遗址北部的平望古城内,就有这种台基;邯郸赵王城3个宫城内外,总共有龙台等11个夯土台基;燕下都则有武阳台、老姆台等7个夯土台基;郑韩故城的宫城内有梳妆台;临淄的宫城内有桓公台;秦咸阳北部的宫殿区,亦多夯土台基。据《左传·昭公七年》《国语·楚语上》记载,前535年楚灵王曾筑高大的章华台,但纪南城内所见春秋晚期到战国的宫殿遗址的夯土台基都只有1~2米高,可见在长江流域,高大台基实际上并不发达。把主要宫殿建在高台上,既可表示威严,又便于防守和监视全城,也说明当时已具备了使用铁器和以大量刑徒、兵卒为劳动力等条件。

陵墓区 列国都城的城内或城外分布有陵墓区。秦定都雍城时期(前677~前385)的陵墓区,是在城西南的南指挥村一带;临淄郭城东北隅的河崖头一带,曾发掘到春秋晚期姜齐的诸侯墓;郑韩故城宫城南部的李家楼,1923年曾挖出春秋中期偏晚的郑伯大墓。到战国时,田齐的王陵已迁至临淄城南的牛山一带;建都邯郸时期(前386~前222)的赵王陵,远在邯郸市与永年县的交界处;建都纪南城时期的楚王陵墓,大概在城西北八岭山至沮漳河沿岸;战国晚期的秦王陵,亦远离咸阳而在渭河南岸。春秋时期诸侯的陵墓同前代一样,比较集中,并放在城里,当同实行按宗法关系和"左昭右穆"制度来集中埋葬诸侯的"公墓"制有关。战国时陵墓区远离都城,各陵墓的分布范围也远为扩大,这应同"公墓"制的破坏有关。但战国时东周君的陵墓区还在洛阳城内的东北隅。西周君的陵墓区也在王城之内的北部。燕下都东城的西北隅亦有虚粮和九女台两个陵墓区,大概在那里还保留着旧的"公墓"制。

相关视频

想起当年,发掘东周晋国都城遗址盛况,84岁的老人还是振奋不已!

2018年考古新发现——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