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是基督教一些宗派教会和跨宗派性基督教团体所共同设立的协作机构,其前身是基督教续行委办会。续行委办会成立于民国2年(1913年)。是年,美国人穆德来上海主持召开基督教全国大会,以贯彻1910年英国爱丁堡会议的精神,推动在华的160余个差会合一,开展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各宗派及教会团体代表120人出席。会议商讨成立全国性协作机构,决议先组成中华基督教续行委办会筹备此事。续行委办会由中、西委员51人组成,同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常委会,开展对全国各教会情况的调查统计,包括福音的传播和教会的医药、教育、文字出版、神学教育等。

民国11年5月再次举行基督教全国大会,会议决定结束续行委办会,正式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址设在上海,其任务是联络全国各教会,开展中华归主运动,并出版《中华归主》月刊,民国30年后出版《协进》月刊。

参加协进会作为会员的有16个公会和6个教会团体,它们是:基督会、监理会、自立会、浸礼会、崇真会、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圣公会、华北公理会、礼贤会、美以美会、浸信会、中华行道会、行道会、循道公会、遵道会、友爱会,以及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中华国内布道会、广学会、中华圣经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协进会内部机构组织常有调整,先后组成的有:基督教教育委员会、宗教教育委员会、三年奋进运动委员会、基督化家庭委员会、影音教育委员会、基督教工业服务委员会、基督教医事委员会、教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基督教广播委员会、国立大学学生布道委员会、教会生活与事工委员会、基督教文字事业委员会、教会与人群福利委员会、协进大楼管理委员会等。

协进大楼原称教会大厦,于民国14年落成,在圆明园路23号(今169号)。大楼地基系长老会将北京路美华书馆出售之款购赠,建筑费来自美国长老会都嘉博士兄妹和洛克菲勒基金委员会,捐款27万元。大楼共6层,协进会使用第三层。

协进会的日常工作有布道事工、教会妇女事工、农村教会事工、出版圣教书报、福音读物,组织基督化家庭、识字运动、拒毒运动、废娼运动等。

协进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倡本色化教会,要求中国信徒承担经济责任以达到自养的目的,以中国信徒自主的精神达到自治目的,以提高灵性生活,开展传道工作,达到自传的目的。但实际上在华传教事业的实权和经济来源仍旧掌握在各个差会手中。

抗战时期,协进会成立战时救济委员会,开展难童难民救济、伤兵服务、欧洲难民救济等工作。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进会内迁四川成都,在困难情况下仍开展宗教教育、医药服务、学生救济、文字出版等工作。

1949年前,协进会曾召开过十三届年会。解放以后,一些中国教会的领袖期望外国差会能同意他们掌管“政策的决定与经济的管理权”,同时愿继续与之保持联系和得到赞助,对吴耀宗等人发表的《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中的措辞不完全赞同。经过多方面的协商和争取团结教育的工作,1950年10月18日至25日在上海召开第十四届年会时,中国基督教的领袖在两个问题上取得共识,一是本届年会不再邀请外籍代表参加;二是年会以讨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这一三自革新宣言为主题。年会取得的成果是中国教会领袖一致表示拥护三自革新宣言。参加年会的还有一些非会员的教会团体与个人作为友谊代表团和来宾参加。年会选举吴高梓任会长,崔宪详、吴贻芳、吴耀宗为副会长。会后中国基督教的领袖在全国和地方的三自爱国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历届会长(1922~1950年):第一届至第五届为余日章,第六届为鲍哲庆,第七届为郑和甫,第八届为王治平,第九届为罗运炎,第十届至第十二届为吴贻芳,第十三届为鲍哲庆,第十四届为吴高梓。

历届总干事分别有诚静怡、陈文渊、吴高梓等人担任。1954年8月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后,作为差会协调机构的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于1958年停止活动。

美以美会

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1844年-1939年在美国北方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该会属于基督新教的一个较大的宗派—— 卫斯理宗[1]

英国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年-1791年)创立了基督新教卫斯理宗(Wesleyans)。教会主张圣洁生活和改善社会,注重在群众中进行传教活动。在美国独立後,美国卫斯理宗脱离圣公会而组成独立的教会[2]。其后教会分裂为美以美会、坚理会、美普会、循理会和圣教会等。1939年,美以美会、坚理会和美普会合并成现今的卫理公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