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华水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水塔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华水塔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也就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基本内容

名称:中华水塔

源自: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中华水塔

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有效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日前,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正式启动。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对我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好分布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10余个省、市、区,总面积5.451×106km2,占全国总面积的568%;1998年总人口28510万人,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22.84%,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中国的西部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本区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又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其生态环境具有能深刻影响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巨大生态效应,并由此而广泛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青藏高原是欧亚大陆主要江河的发源地,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际河流均发源于此。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亚洲几十亿人民的生命源泉,曾孕育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现代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青藏高原群山起伏,河流众多,有着独特的高原特色。这里的湖泊湿地面积在10000km以上,其中面积在500km以上的河流80多条,是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源,号称“中华水塔”。这里地广人稀,经济、文化和交通目前还比较落后,是受环境污染小、自然生态保存最完整的高山草甸区。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有80余科400属近1000种,仅野生药材就有上百种,如知名的药材虫草、麝香、鹿茸、贝母、牛黄、熊胆、干鹿角等。这里野生动物种群大、数量多、区系复杂,有兽类76种、野生鸟类70多种。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雪豹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熊、猞猁、盘羊等;珍稀鸟类黑颈鹤、金雕、藏雪鸡等。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沙金、铜、水晶等。

因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不仅会严重影响西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通过大气环流和江河水流的水汽循环,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我国中、东部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全国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些年来,我国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黄河下游断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干旱缺水已严重制约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江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而这些又与上游和江河源头地区生态退化、植被破坏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青藏高原被称为生态“处女地”。但受严酷自然条件的制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这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冰川、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锐减。据1998年统计,这里有退化草地2.5×10,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7.8%,其中近10%的退化草地已沦为裸地,即“黑土滩”。大面积优质草场的退化是这里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鼠害肆虐加上土地沙化也不容忽视。据调查,三江源地区每公顷高原鼠兔平均洞口为1624个,每公顷有鼠兔120只,每年消耗牧草4.7×109kg,相当于286万只羊一年的食草量。鼠害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牧草,同时鼠类的啃食、掘洞等活动造成了大面积的裸地,加速了退化草地的发生。另一方面,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也加剧了土地严重退化、草场沙化。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本地区畜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程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落后;同时还严重影响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生存与发展。[1]

参考文献

  1. 中华水塔搜狐网,20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