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依托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包括报社模拟系统、数字报纸出版系统、网站发布系统、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电视摄像、PC数字图片制作系统、苹果数字图片制作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视演播厅、传播效果研究在内的多项功能,涵盖本科的新闻学(含新闻摄影和数字新闻两个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广告和出版四个专业,以及新闻学、传播学[1]、传媒经济三个研究生专业,设备先进,功能齐全。

简介

人大新闻学院成立于1955年,2004年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学院被评为新闻传播学科综合实力第一名。2007年,人大新闻学院被评为全国仅有的两家"新闻传播学"一级重点学科点之一。学院是国家"211"工程[2] 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同时国家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设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详细介绍

人大新闻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从建立以来一直把实验室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1955年,人大新闻系成立之时就建立了新闻摄影实验室,在全国新闻院系中起步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又相继成立广播电视实验室和激光照排实验室,实验室的规模不断扩大,覆盖的专业领域不断增加。1997年,人大新闻学院将摄影、广播电视、报纸新闻采编、媒体管理、网络新闻传播和广告制作等各种专业实验功能加以整合,正式组建"新闻传播实验中心"。经过50余年的发展,新闻中心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新闻传播类实验室。在实验中心的支持下,人大新闻学院为业界培养了几千名具有扎实业务技能的专业人才,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新闻业界骨干。其中,人大新闻摄影专业的毕业生更是在国内享有盛誉,中国获得"荷赛"新闻摄影大奖的摄影师,绝大部分出自人大新闻学院。

2000年实验中心通过北京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评估,2006年实验中心获得"北京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闻传播业数字技术革命的发展形势,为教学提供与新闻实践前沿接轨的实验技术条件,人大新闻学院加大了实验中心的建设力度。学院把实验中心的建设作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一个支柱,将实验教学的改革作为整个学院教学改革的基础,学院的国家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如"211工程"、"985工程"等,也向实验中心建设倾斜。1999年以来用于实验中心设备建设的国家专项资金超过1000万元。在这些资金的支持下,实验中心实现了建成以来的一次重要飞跃,完成了实验中心的完整布局,以及与新闻一线技术的完全接轨,成为国内一流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2006年6月,实验中心迁入新落成的明德新闻楼,目前实验用房使用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设备1300件左右,设备总值约3300万元。实验中心平均每学年要接收800多名学生进行各种不同项目的实验,此外,还为学生媒体的实践以及学生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服务。

实验教学中心共有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38人,其中正高级10人,副高级14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硕士学位的9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师分布在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广播电视新闻、摄影、广告与公关、传媒经济、新媒体、出版、新闻理论等九个教研室。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构成合理、梯队完整。

五十多年来,实验中心为新闻学院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促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实验教学成果显著。2001年,"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与应用"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实验教学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和校级精品课程"新闻摄影"等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

中心所开发的实验项目均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将基本实验技能与综合、创造能力的运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效果十分显著。许多实验作品也能直接为媒体采用,社会效益明显。

近年来,实验中心除了继续进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外,还在不断探索实验教学与常规教学的结合模式,实验环境已被融入到一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例如,利用报社采编系统为课堂教学营造出报社的模拟环境,利用网络信息发布系统为课堂营造出网站的工作环境,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就像在报社和网站工作一样,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掌握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技能。实验室的建设,促进了教学手段与理念的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