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十大面条排行榜(6)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昆山市传统面食小吃

奥灶面(面食)

苏菜系,到昆山游览玉峰山,人们总要去"奥灶馆"品尝一碗"奥灶面"。

奥灶面以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奥灶面
  • 主要食材:青鱼,卤鸭
  • 分 类:苏菜
  • 口 味:鲜美
  • 地 区:江苏

名称由来

关于"奥灶"二字,历来众说纷纭。传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途经昆山游览玉峰山景后腹中饥了,

于是来到这家小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觉得味道无比鲜美,忙让太监打听烹制方法。

但由于语言关系,太监似懂非懂,无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

"乾隆一听哈哈笑道:"面灶奥妙,奥妙的面灶"从此这庄小面店就有了"奥灶面"的美称。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颜复兴面馆又小又旧,黑咕隆咚;陈秀英年纪大后手脚慢,

眼睛不仔细,因此被老吃客戏称为"鏖糟面"。鏖糟是昆山土语,就是不太干净的意思。

谁知这个怪名称反倒使它不胫而走。

历史知识

奥灶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馆",因为经营不善 奥灶面,店主弃馆而走。

债主赵三老太将它交给绣娘陈秀英经营,易名"颜复兴"。

心灵手巧的陈秀英本来就擅长精细小吃烹调,她虚心征求意见,精心烹饪制作,果然非同凡响。

只有三张半桌子的小面馆顾客盈门,名声四扬。解放后,根据"奥妙在灶头上"的意思和谐音,正式命名为"奥灶馆"。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在玉峰山下有一家小面食铺,店主是名女子,名叫颜陈氏。

她悉心经营,取南北面食之长,制作出一种面白、汤红的红油面。由于色香味俱佳,

因而深受过往食客的喜爱,生意兴隆而驰誉古城昆山全县。然而,有些同行为了竞争,

便中伤其经营的红油面是"懊糟面"(即邋遢之意)。尽管如此,小面铺的红油面因其货真价实,

依然受顾客青睐。一天,店铺来了一位书生,吃面时,他提出建议:干脆取"懊糟"之谐音,

用"奥灶"两字为招牌,经营这一独特的风味。这样,经书生和其他食客的广泛传播,

"奥灶面"美食享誉四方,很快成为江南的著名小吃

特点

奥灶面深受顾客欢迎,首先在于汤面有特色。它继承传统做法,

奥灶面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的粘液煎煮提出,所以味道鲜美异常。

其次在于浇头有考究,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用老汤烹煮,故肥而不腻。

再有就是,面条用精白面加工成龙须面,下锅时紧下快捞,使之软硬适度。

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冲汤"指不用大锅拼汤,

而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奥灶面不仅选料讲究,味美鲜醇,

另外还有"三烫"的特点:面烫,捞面时不在温水中过水,而在沸水中过水;汤烫,

配制好的面汤放在铁锅里,用余火焖煮,保持其温度;碗烫,碗洗净后,

放在沸水中取用,不仅保暖,还消毒卫生。因此"奥灶面"即便是在数九寒天,食之也能冒汗。

[1]


相关视频

老字号奥灶面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