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埔公界忠原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埔公界忠原庙

图片来自痞客邦

中埔公界忠原庙,又称中埔公廨元帅庙中埔公廨加蚋埔公廨,是位于台湾屏东县高树乡泰山村加蚋埔马卡道族庙宇。落成时由头社人来主持祭仪与教唱跳戏,当地人潘美娘发觉头社人所教唱的跳戏都不像她以前从祖父潘水仔所学,于是在表妹夫妇潘木昆与潘锦秀帮忙下,开始教族人唱原始的跳戏与祈雨祭歌,被认定是正统的祭典歌谣的传唱者。潘美娘所教的学生中,两位较能传承的为陈清文与潘金成。[刘还月]]与黄文博1987年来访时,竹制门楼的匾额写著“中埔公廨元帅庙”,左右对联借用吴新荣题在北头洋公廨的对子:“一口槟榔祭阿立祖,千壶醇酒念先住民。” [1]

建造历史

此公廨位在高树乡泰山村东北方三公里远,座落于凤梨田之间,为当地马卡道族祭拜祖灵之地。

马卡道族来此地居住的由来,是因为康熙年间,马卡道族凤山八社之一的武洛社客家人驱赶,移到东方生番界附近的加蚋埔。傀儡番见其社小人微,欲灭之,反被击败而摄服,后来马卡道族就此长久定居。

1985年前后,大家乐风靡全台,泰山村东侧沿山公路的公墓也成为赌徒求明牌之所。一位住旗山的赌徒乱窜到附近加蚋埔的此庙,对著祭拜的猪头壳求了明牌,当期中了数百万。此“怪庙”求明牌奇准的消息,就散播在南台湾。有些中奖的彩迷纷纷捐钱感谢庇祐。本来一直维持著简陋草寮的庙,就在主委林清风等人的计画下,以这些捐款仿照大内头社公廨样式重建,并请头社的乩童与祭司前来主持落成。


刘还月在1991年来此处作田野调查时,庙方还是用牛车接送族人来此参加祭典,众人乘牛车出游为清代官员六十七在《番社采风图考》中就记载的平埔族传统,但到1993年已改用铁牛车,而且还多了外地赌场赞助的电子花车表演。

2004年,该庙主委汪进忠,将自身画作制成儿童著色绘本义卖,以筹募平埔文物馆兴建基金,希望在泰山村公廨附近的大潭矶社筹建平埔文物馆。

2011年4月16日,高树、内埔乡万峦乡一带的马卡道族人,齐聚此公廨,向行政院原民会委托的平埔现况调查学者传达争取认定的心声,希望争取平埔族正名,还要筹组屏县马卡道协会以保存文化。

祭典

神明

当地人潘锦秀于1993年对刘还月透露原先此庙称为,供奉七姊妹与其契子,不是叫“阿祖”,后来是头社公廨乩童来后,才开始称此神为“阿立祖”,唤此庙为“公廨”,移植了西拉雅族的文化。

1993年的祭典时,一位神坛的女乩童来此称奉观世音菩萨指示,要安顿其神像于此地才会安定,却连此公廨所祭拜的神明都不晓得,当时主委林清溪识破是私坛扩充势力的伎俩,因而拒绝。刘还月在1995年报导,此农历十一月十日的祖灵仪式还夹带汉化,有请村里的泰安宫乩童主持,祭拜玉皇大帝,还用面龟、红圆当祭品。

与头社公廨不同之处,此公廨在于左侧供奉十多颗石头,有说法是代表老祖的乩子,一般认为是汉化被弃置的老祖像,集中在一起供奉。


加蚋埔祭典有六位重要角色,族人称“阿姆”的女性乩花(即西拉雅族的尪姨),各有职司,有负责主持仪式,有负责捕猎,有负责外务等等,这些女子即加蚋埔跳戏的传人。

祖灵祭典之日的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族人头戴哈网(花环)身穿传统服装,在下午先于公廨广场摆设猪肉、米买(音Mai)、粄、芋头、地瓜、槟榔、粟粥等祭品。晚上六点之后陆续进行各祭典礼仪,有敬祖先桌、狗灵祭、土牛祭、开曲向、开水向、点献猪、敬天公、敬阿姆及趒戏等。第二天上午则举办走镖,中午为平安午宴,以及掷杯选出下届头家炉主。

此庙主委田英明于2015年说,夜祭已恢复办理二十多年。泰山国小保存夜祭文化不遗馀力,学生每年都把夜祭视为最重要的文化体验。女生利用课馀学跳戏,男生则参加走镖,祭典前从学校路跑到公廨,约近3公里。 2015年1月6日,屏东县长潘孟安参加此庙平安宴活动强调,此夜祭从复举办已成为平埔原住民族文化传承重要庆典,展现平埔原住民族慎终追远的崇敬,也成为平埔原住民族溯源基地。


祈雨祭

当久临干旱时,负责祈雨的“阿姆”会召集族人,由一位族人在头上戴著以鹰羽编成扇子形状,两边缀有铃铛、中间以椰子壳制成脸谱状的雨王,前往口社溪祈雨,此时负责服侍雨王的“头人”领唱祈雨的祭歌,族人在旁附和。

战后初期,祈雨仪式不复见,社人将尊称为“溪头公”的祈雨石搬到此公廨右侧建一小坛供奉。

2015年,屏东县文化处推动的马卡道文化复振系列活动,继协助内埔老埤村恢复中断半世纪的走镖夜祭后,重现十多年未办的祈雨祭,并扩大夜祭。

马卡道族人先在公廨集合,带著雨王至邻近的口社溪上游,先设祈雨祭坛,上面有雨王、老祖矸与各式祭品,祭司先主持开光仪式,族人则围唱祈雨祭歌、在水源地跳戏。仪式中并放生一对鸡与一对青蛙,公鸡与南岛民族的祀鸟崇拜有关,至于青蛙的蛙鸣能代表聚集湿气,感应大自然降雨。还用鹰鹭等百种鸟类羽毛编成扇子状,两边缀有铃铛,中间有眼、鼻、嘴等造型,向雨神传达愿望。

祈雨地点大都在口社溪上游举行,其中曾有一次移往三地门沙漠村海神宫举行,甚至也有远至旗山姜仔寮祈雨的传说

参考文献

  1. 中埔公界忠原庙,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