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临沈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丘县河南省周口市下辖县,是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故里,是“槐”文化重要发祥地。曾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中国聚酯网之乡”、“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交界处,居颍水中游,西临项城,东与安徽界首接壤,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1082平方公里,截止2018年,沈丘县辖2个街道,15个镇,5个乡。境内有华佗冢、元代伊斯兰教古寺等景点。

从西周建项国至今,已有约3000余年的历史。秦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

2021年5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沈丘县在列。[1]

历史沿革

沈丘秦朝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沈丘县原为颍州(今安徽阜阳市)辖县,县治在河南省周口市,明初撤并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此据清·道光《阜阳县志》及明·嘉靖《沈丘县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地理志》误为弘治十年,其他工具书多沿此误),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县,割陈州、项城和颍州地属之,其中陈州十三里(里为县以下行政建制,项城二里,另有外来人户三里,合计二十三里。与沈丘县的22个乡镇、办事处基本相同。1950年县政府由今老城镇迁至今槐店回族镇。

地理环境

沈丘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境内的乳香台、青固堆、东冢等古迹均为新石 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现县城槐店回族镇西郊,西周时为项子国都,今县境南部,春秋时属楚之寝丘邑。从西周建项国至今,已有约3000余年的历史。

秦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

沈丘县地势西北部较高,海拔42米,东南部稍低,海拔36米。因河流冲刷,坑塘较多。河流7条,全长149公里。主要有河流有颍河、蔡河、泉河、汾河等。沈丘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

资源概况

沈丘县农副农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 等。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已具规模,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黄牛生产基地和揪楝树生产基地。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森林覆盖率21.4%;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土特产有熏羊肉、山羊板皮等。[2]

经济情况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1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是“十五”末54.45亿元的2.2倍。年均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39∶29,调整到2010年的28.5∶41.5∶30。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71.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到34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6.4%,是“十五”末的3.5倍,五年年均增长30.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是“十五”末的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达到4190元,增长1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97亿元,较年初净增10.32亿元。“十一五”时期成为沈丘国民经济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快县"、全国“县级产业集聚区竞争力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以工业突破为抓手,加强园区集聚,优化产业升级,推进全民创业,培植骨干企业,主攻大项目,推动大招商,实现了工业规模、质量效益、产业集群、园区集聚、科技创新五大新突破。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聚酯网业、机械加工、棉纺织造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底,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8亿元,比2009年增长1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4亿元,同比增长23.6%。“十一五”时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4%,占GTP的比重由2005年的25.7%提高到2010年的3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2%。

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被省工信厅确定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试点,并在2008年被评定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2010年底,食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76亿元。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纳税7599万元,是全县工业企业第一纳税大户,被评为全省百强民营企业。河南网业大厦、园区综合服务大厦主体已经完工。聚酯网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55%以上,是全国最大、全省唯一的聚酯网生产、销售和研发基地,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聚酯网之乡"称号。华丰网业被评为全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50强,三闸纺织入选全省纺织服装企业50强。干丰散热器4条高压铸铝生产线、建南铝业4条铝材生产线、凯旺电子150条通讯线缆生产线的建成,提升了机械制造产业的科技含量。

沈丘位于项城市的东郊,两城距离只有15公里。30年,受项城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弹指一挥,30年沧桑巨变。3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历届县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务实拼搏下,沈丘县走出了一条不断解放思想、开放创新、振兴崛起的科学发展康庄大道。沈丘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本着“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沈丘”的工作定位,以推进全民创业、实施工业突破为总抓手,立足传统优势和良好基础,革新条框束缚,激活创业主体,提速增效,跨越发展,沈丘城乡面貌由此巨变。

2007年,在全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考评中,该县获综合评定第一名,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前三季度,全县GDP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13.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增长3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20元,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375元,增长16.2%;居民储蓄余额61亿元,比年初净增10亿元,居全市县域单位排序第二位。

工业发展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创造增加值最高、财政贡献最大、容纳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县十次党代会以来,沈丘坚持以加快工业发展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把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发展思路向工业聚焦、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工作力量向工业摆布、资源要素向工业聚集,以工业的突破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追赶跨越。整个工业园区的建筑风格统一:灰白色的墙体,湖蓝色的房檐,方方正正的建筑,色彩明快,格调大气。沙北造纸网特色园区是全省特色园区之一,已入驻华丰、恒丰、华鑫等造纸网企业19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河南省造纸网业协会、中国造纸网科技研发中心落户该园区。全县初步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以金丝猴集团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品牌享誉全国;以华丰网业、恒丰网业为龙头的造纸网产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据半壁江山;以干丰暖通、双象机械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产品远销俄罗斯等国家;以三闸纺织、银河巾被为龙头的棉纺织业,企业群体达38家。同时,槐店镇的棉纺织、劳保制品、机械制造,北郊乡的聚酯网,付井镇的食品饮料,莲池乡的矿山配件,新安集镇的磨料磨具,纸店镇的粮食加工等中小企业运行良好,效益明显。7月,周口市召开科技创新沈丘现场会,推广了该县靠科技立企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截至9月底,全县民营工业企业达到588家,比去年底的69家净增17家。工业总产值79.47亿元,同比增长29.9%;销售收入77.88亿元,增长29.8%;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29.9%;实现利润6.4亿元,增长22.2%;入库税金16186万元,增长36.7%。

沈丘的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汇聚了人气,带来了商机,带动了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城市,营造江淮情调,打造水韵绿城,展现个性沈丘……。”在编制成县城总体规划后,沈丘县在全市首家请专家和专门机构对县城重点路段、重点街区和新城区发展编制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几年前,沈丘县只有大闸路和县府街一纵一横2条主街道。自县十次党代会以来,该县对兆丰大道进行了升级改造,全县修建城区道路11条,总长35公里,总面积130万平方米;改造修复城区道路6条,总长23公里,总面积60平方米,县城规划区形成主要干道“五纵三横一环”的网状格局。城市建设2年多的投入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而这些全靠城市经营和市场运作。

城市变化带动了房地产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在宽敞、明亮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兆丰大道和火车站前大道沿线以及沈丘沙颍河两岸,塔吊林立,一片繁忙的景象。县文体中心、综合体育馆、恒瑞商业步行街、一峰购物广场、万家乐生活广场等先后投入使用。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拉动了城市三产快速提升。沈丘的街心花园、市民文化广场、街角林带、10多公里横贯城区的滨河公园,把昔日相貌平平的县城装扮成了靓丽小城。

农业产业

2007年至2008年,沈丘全县小麦平均单产连续2年超千斤,是黄河以南第一个小麦亩产超千斤的县,被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同时,该县还注重引导培育农民积极建立互助合作组织,互利合作,共赢市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83家,涉及畜禽养殖、蔬菜种植、林果栽培、订单粮食、中药材种植等多个门类,社员入股资金8316万元,入社农户3468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2万多户。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沈丘县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全县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通路(硬化)、通电话、通宽带、通广播电视,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了文明幸福新生活。全县22个乡镇(办事处)558个行政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借助颍河复堤改造,新建“一河两路”8个乡镇(办事处)1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自2006年始,该县坚持开展“和美家庭”评选活动,全县尊老爱幼、互敬互助、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的文明乡风日渐形成。

产业集群

沈丘槐店镇历史上就是中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集体、个体商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商品流通格局。投资5000万元新建的颍河商贸城,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集商贸、饮食、娱乐为一体。可容纳1600个工商户投资经营,形成一个设施齐全,辐射范围较广的市场。

沈丘县造纸工业发展迅速,已成当地支柱产业,占据了全国造纸工业生产销售的半壁江山,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造纸工产业集群区和研发销售基地,年产值达12亿元。其中,河南华丰网业有限公司已跻身国内同行业前三强。全县现已拥有近百个造纸网专业村,造纸网业企业5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两家,从业人员3.5万多人,产业辐射4个乡镇50多个村。造纸网产品已发展到2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产品远销日本、瑞典、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同行业市场份额的近一半。

2008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沈丘县聚酯网产业集群榜上有名,荣获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称号。聚酯网产业是沈丘的一项特色产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为将这一传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沈丘县采取“搭建发展平台,成立专业协会、提高创新能力,制订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空间。全县聚酯网生产企业发展到1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生产的聚酯网占全国销售份额的50%以上,其中高档聚酯网占全国销售份额的90%以上,年产值26亿元。聚酯网产业已成为沈丘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3]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止2018年,沈丘县辖2个街道,15个镇,5个乡:东城办事处、北城办事处、槐店回族镇刘庄店镇留福集镇老城镇赵德营镇付井镇纸店镇新安集镇白集镇刘湾镇莲池镇洪山镇北杨集镇邢庄镇周营镇、石槽集乡、范营乡、李老庄乡、冯营乡、卞路口乡。县人民政府驻槐店回族镇。

2006年,管理18个村委会:张庄村、大吴庄村、北马庄村、南王庄村、王营村、崔楼村、北范营村、西孙楼村、前寨村、焦柳营村、大辛营村、申庄村、王寨村、高门村、腾营村、苏楼村、小辛营村、郭庄村。[4]

主要经济特色

莲池乡矿山配件加工业是个体私营企业的主要产业,为莲池乡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莲池乡被誉为“钻头之乡”。

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培训为手段,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大力抓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粮经比例,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

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以现有的养牛,养猪,养鸡,养羊专业户为培育重点,引导他们加大投资,科学管理向外辐射走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更新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为莲池乡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制订优惠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到莲池乡投资兴办企业,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引导帮助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矿山配件加工业更新观念,解除封闭,实行横向联合,走集团经营,规模经营的道路,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驾驭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付井镇

付井镇地处豫皖交界,东邻安徽省界首市,北傍黄金水道沙颍河及省道豫S20线穿境而过,建有年吞吐量为40万吨的码头两个,交通十分便利。 全镇总面积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辖31个行政村,365个村民组,人口7.2万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六好乡镇党委、中州名镇、重点镇和环境优美小城镇。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4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5元,是周口市综合实力“十强”乡镇之一。[5]

当地特产

槐店回族镇:槐山羊板皮、小磨香油、牛肉干、清真糕点、马五牛肉、王兰烧鸡、马四果品。

纸店镇:维利达面粉、纸店锅盔、淮山药、纸东豆腐、赵腰庄鸡心白菜、香葱。

赵德营镇:硬面馍(袁世凯时代贡品)、小磨香油。

付井镇:金丝猴糖果,九里莫言黑黑小麦面粉、挂面、黑芝麻香油、吴营豆腐。

留福镇韩庙村:纯手工红薯粉皮,历史悠久。

刘庄店镇李楼村:麦芽糖,有数百年历史。

新安集镇三大夫营村:祖传接骨膏药。

老城镇:“兆丰”酒为乾隆御笔,“兆丰”酒,“顾家馍”均为清代贡品。

刘庄店镇:槐山羊板皮。

卞路口乡:“龙井贡酒”。

莲池乡:肉盒子,为沈丘一绝,在整个沈丘都小有名气!

李老庄乡:月饼、果品。

周营乡:老韩烩面。

河南炸馓子、炸麻叶、炸麻花、炸丸子都是河南小吃一绝!

旅游景点

古寺景点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坐落在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东关。据《沈丘县志》载:该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元初西征时来华的波斯人阿力所建。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后因西北回民迁居该县而加以扩建。明崇祯年间遭兵燹。清顺治以后,山西洪洞籍马辉及子孙又陆续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工。该寺坐西面东,呈长方形。占地面积90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属中国殿宇式古典建筑。主要建筑分正门、过殿、礼拜殿、望月楼,排列于一条中轴线上;女殿、讲经堂、阿訇住房、沐浴室对称分布两侧。寺北院有园林1处。南北讲经堂各悬“德步桑林”、“功补造化”匾,为清光绪二年(1876)伊玛目杜宽所题。主体建筑礼拜殿由卷棚、殿厅、套房、耳房、望月楼浑然构成,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殿厅内有12根红漆顶柱,下铺地毯,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中央悬挂阿、汉两种文字匮两块。中文匾书“道遵独一”,为清廷侍卫马廷襄所赠,阿文匾书有库法体“泰斯米叶”。殿前左右明柱上刻有清康熙年间著名书法家李润科亲书对联1幅。上联:“狱海火烈要是欲火占捻”;下联:“考赛(即《古兰经》所指天堂中河流名)水甜究从德水发源”。礼拜殿正门上悬匾“事有真宰”。由大殿北口旋梯可登望月楼,楼高3层,顶层为宣礼阁,楼顶翘角飞檐,雄伟壮观。据寺存古碑记载,该寺为豫东始建第一座,其建筑格局独树一帜,吻兽装饰和雕刻图案精美。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该寺部份建筑被毁,寺内所藏珍贵手抄本伊斯兰经典、13通石碑亦遭毁坏。1980年主体建筑得到修复。

华佗冢

槐店镇的西南角,沙颍河南岸,有一个像小山包一样的大土堆,当地人称华骨冢,又叫华佗冢。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安葬在这里。1979年1月,当时的沈丘县革命委员会把该冢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沈丘县人民政府把冢前的道路更名为华佗路。冢南一华里处有个村庄叫华佗寺,因村内有座华佗寺庙而得名。

东汉帝(公元147—公元167年)年间,项县(即项城县)一带瘟疫流行。正巧华佗带领樊阿、吴普几个徒弟,游乡行医经过这里。他们来到东小楼村、西小楼村时,正是这两个村的瘟疫流行得最厉害的时候。华佗和几个徒弟商量,一定要急救这两个村的病人。东小楼是个穷村,大部分患病人家无钱买药。华佗和他的徒弟们就用土方,挨家挨户给病人熬药治病。华佗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东小楼的瘟疫就被他们治下去了。与时同时,西小楼有几户有钱人家,开始不相信华佗他们的土方能治病,请来了巫婆、神汉焚纸烧香送瘟神。十几天过去了,西小楼的瘟疫不但没有送走,反而愈演愈烈。西小楼的人眼见东小楼的病人,服了华佗的药治好了病,再也不相信巫婆、神汉那一套了,也把华佗请到他们村上。经过几天几夜抢救,西小楼的瘟疫也被华佗他们师徒给治下去了。人们都称华佗是“神医”,临走时,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

华佗到了吴国,治好了吴将朱治的金疮,又转到蜀国为关羽刮骨疗毒,于是神医华佗的名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后来传到丞相曹操那里,曹操差人把华佗请到许都为其医治“头痛”,并想把他长期留在自己的身边。华佗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医生,一生以解除穷苦百姓的病痛为己任,他怎能长期留在曹丞相身边呢?他假说家里来了信,妻子有病需要他赶回去治疗,曹丞相只好应允了。谁知华佗一去,再也不回许都了,仍然走村串户行医,为穷苦人治病。曹操打听到华佗的消息后,非常生气,就派人把他抓了回来,命华佗继续给他根治头风。华佗诊断后说:“丞相的头风已入内很深了,需要劈开头颅,取出风液,方可根除。”曹操一听,疑心顿生,认为华佗有害他之心,就把华佗长期囚禁监中,折磨至死。

华佗的徒弟们得知消息后,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许都,买通狱吏,收殓了师父的遗体,共同商量归藏师父于何地。樊阿说:“若将师父归藏谯郡故里,官府必然追查,众位倾刻就要大祸临头,不如归藏我家——彭城”。吴普说:“如将师父归藏你家,若被官府查出,你全家性命也是难保阿?”樊阿说:“师父生前待我如子,就是受株连我也心甘情愿”。最后决定把华佗灵柩运往樊阿老家彭城。

一行人跟着华佗的灵车,日夜兼程向彭城进发。一天,灵车行到项县(当时项县治所在槐店,即今沈丘槐店镇)。正遇上霪雨天气,大雨滂沱,数日不止,灵车无法继续前行,只得暂停。消息传到东小楼、西小楼,过去曾被华佗救过命的人,听说华佗的灵车停在这里,就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成群结队的人来向樊阿要求,把华佗安藏在这里。樊阿、吴普等徒弟开始不从,后来想想,天气不知什么时候放晴,气温又高,路程尚远,又不能放停不藏,于是就答应了。大家动手把一代神医华佗埋藏在沙颍河南岸的一块高地上。下葬那里,十里八村的男男女女,都披麻带孝给神医华佗送葬,哭声传播十里开外。封土时,有的用筐抬,有的用衣包,有的用盆端,三天三夜就堆起一座大坟冢。人们称它为“华佗冢”。后人在坟冢南为华佗建庙,名叫佗庙。不知何时,华佗庙演变成华佗寺。后来庙宇所在村庄也以华佗寺命名了。

小顶寺

位于槐店镇西杨营沙颍河北岸。小顶寺供奉人祖爷、女娲娘娘。解放前殿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春天,二月二至三月三庙会,方圆数县的善男信女前来拜神求福。解放后,庙宇被拆毁,九十年代后陆续复建。

自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到建国后的1950年10月老城镇一直是沈丘县治所所在地,城南紧靠东西流向的泉河,当时河宽水深,各种货物可上通漯河,下达临泉、颍州(现阜阳市),经颍上至正阳入淮河,当时是一条繁盛的“黄金水道”。但城南无桥,南北两岸大量人员来往,货物运送,全靠船渡,因水大、人多、货物超载或遇急风恶浪,每年都有事故发生。

1973年、1981年沈丘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4.1万元,维修九孔桥。因九孔桥是周口至临泉的主要交通干道,经常有几十吨的大货车在桥上行驶,常年承受着交通重载,所以到1998年南桥头西侧倒塌了十几米,致使车辆无法行走。1999年,沈丘县人大代表、老城东升布鞋厂厂长郭传兴个人出资5万元,南关行政村支部书记张连营负责施工补修,把桥加长4米,全桥长达99米,19天后竣工。现桥体基本完好,车辆行人称便。

黄庙古桥是横跨沈丘、项城两县交界泥河上的一座古桥,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204年。古桥系砖、石结构,古朴典雅,历经二百多年无破损。桥身两侧栏杆上分别雕有6座石猴塑像,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属于清代石雕精品。

20世纪80年代,由于利益驱使,不示分子曾偷盗桥上石猴,后在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大力保护下,使古桥又恢复了原样。  且兴建中的三城(项城、沈丘、安徽省临泉)省道大桥紧靠古桥,待新大桥竣工后,车来人往就可从新桥上行走,古桥没有了负荷,作为古建筑会得到更好的保护。黄庙古桥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著名人物

周兴嗣(公元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陈郡项(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西赵古台村)人。沈丘自秦至隋一直称项县。南朝时,项县治所在今槐店镇西郊赵古台。当时槐店称槐坊店,赵古台称赵台,“古”字为后人所加。

周兴嗣出身世家,是西汉太子太傅周堪的后代。他的曾祖父周凝曾任晋西府参军、宜都太守等职。周兴嗣祖居赵台,西晋“永嘉之乱”后,迁移到江南姑熟(今安徽当涂市)。笔者认为,应该是南朝宋时公元五世纪80年代初,周兴嗣十多岁时。也就是说,周兴嗣生在赵台,并在赵台度过了少年时期。周兴嗣虽然在十多岁时离开了赵台,但他对家乡赵台还是很有感情的。在他流传下来的诗中,曾提到赵台。例如《答吴均诗》开头两句:“明灯照暗室,边韶对赵台。”边,边境,边塞。韶,舜乐名,这里是指诗歌。周兴嗣从十三岁开始离开家乡赵台,只身到齐的京师建康(今南京)游学十余载。在此期间,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常与江南名士唱和,以其文采飞扬,“才学迈进”而名重一时。

隆昌年

隆昌年(494年),周兴嗣受齐侍中吴兴太守推荐任桂阳郡丞。502年,萧衍代齐建梁,聘用周兴嗣任“安成王国”侍郎,后升为员外散骑侍郎。梁天监九年(510年),任新安郡丞。任满后,重任员外散骑侍郎,协助编撰国史。十二年(512年),升任给事中,继续为皇帝撰写文稿。当年,梁武帝为教育子辈,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他就召周兴嗣嘱道:“聊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苦思冥想了一个夜晚,就编好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宋明以后直至清末,《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我国人民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旧有打油诗云:“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此之谓也!不仅汉族用作儿童启蒙教材,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传到了日本。

同时,《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独特地位,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

窦画村名书成,沈丘县槐店镇人,清道光年间拔贡,人称“窦拔贡”。善诗文,喜收藏,好交游。有诗集传世。当时名士有"项城三杰”,即窦画村、王丹君、高老勉;民谚曰:“老勉不如丹君,丹君不如画村”,名震其时、甚有影响。

窦画村去世后,学生立碑以为纪念,并由此扩建为窦氏祠堂(解放后因城建拆除)。

项城袁家

项城袁家与沈丘窦家世交。袁保恒赠与名士窦画村对联,上联:园中草木春无数,下联:笔下波澜老欲平。落款:画村老伯大人属正,筱坞侄袁保恒。

袁保恒(1827——1878),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人。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刑部侍郎。卒谥文成。筱坞少随父甲三治军,谙练武事,曾先后佐李鸿章,左宗棠军幕二十余年。诗不多作,往往于俊伟之中见悱恻之情。为袁世凯叔父。

李鸣钟

李鸣钟(1887--1949)字晓东,出生于河南省沈丘县。是西北军著名将领,为冯玉祥将军的“五虎上将”之一、前期两大主要助手之一,是民国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鸣钟与冯玉祥在第一混成协时就相识,虽未参加武学研究会,但也是热心反清分子,与冯、张、韩复榘一道参加滦州起义并因此被解职。1913年,冯玉祥任左路备补军团长,李鸣钟在他部下任连长,深受器重。冯玉祥升旅长后,为了培养干部,成立了一个模范连,任命李鸣钟为模范排长,石友三、冯治安、吉鸿昌等都是模范连士兵。随着冯玉祥的步步高升,李鸣钟也水涨船高,从16混成旅一团三营长、三团长、一团长、21旅旅长、第八混成旅旅长直至升为国民一军6师长,和张之江一样成为冯的左膀右臂。北京政变后,李鸣钟升为绥远都统兼国民军西路总指挥,授陆军上将衔。在任期间,修路种树,创办五族学院、包头二中、职业学校、女子师范、全区图书馆、古物陈列室、通俗讲演所、平民学校等;建平民医院、老幼救济院、妓女济良所。1926年任京师警察总监。1926年6月冯玉祥特派全权代表赴广东与蒋介石谭延闿接洽,筹备北伐。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8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常务委员。1928年任郑州市长,第二集团军总指挥。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解体,李鸣钟被南京军委任命为鄂豫皖边区绥靖督办公署督办。1931年吉鸿昌下野,李鸣钟又兼任22路军总指挥和30师师长,是年底辞职。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3年李鸣钟受聘为29军高等军事顾问。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李鸣钟任冀察政务委员会高等顾问随军抗战。1938年9月,被孙连仲聘为第二集团军高等顾问,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高等顾问,9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赈济委员会主任。1945年年底任黄河花园口堵口工程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6月29日因病逝世。1986年3月13日,经中共中央统战部专件批复后将李鸣钟定为爱国民主人士。

方中铎

方中铎(1912-1986)年,沈丘莲池人,幼年读私塾,12岁时随在冯玉祥部任职的父亲到陕西,在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读书,其间读了不少革命书籍。后入伍,在国x党 29军任文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丅产党,利用父亲的关系秘密从事兵运工 作 ,向党组织提供情报。  国共两党建成统一战线后,1937年调入山西八路军办事处,任学兵队中队长,受彭雪枫领导,在工作中与彭雪枫建立了深厚友谊。1938年初,方中铎从山西临汾带 32名学兵大队学员,随彭雪枫到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县的竹沟,在那里成丅立了河南省军事教导大队,方中铎任大队长。5月,因其系豫东人,军事部长彭雪枫命他到豫东各县了解情况,为建立敌后根据地收集情报。方中铎机智勇敢,与各方面人物接触,摸清了各方面情况,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5月底回竹沟向省委汇报。彭雪枫、张震根据方中铎的汇报,决定组织先遣大队,由肖望东率领到豫东发展武装,准备在敌后建根据地,并于7月出发。1938年9月30日,河南省委成丅立东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方中铎任民丅运科长。10月,游击支队到西华,与吴芝圃、肖望东、胡晓初领导的西华抗丅日武装在杜岗会师。而后,方中铎随彭雪枫率军东进,到鹿邑县建立抗丅日根据地。在路过淮阳途中,方中铎参加指挥了击败日军的豆楼战斗。  1939年春,方中铎赴郑州面见国x党第三集团军司令孙桐萱,到洛阳面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以新四军军部代表身份,要求国x党上层军政人员以民族利益为重,对两党军队一视同 仁 ,共赴国难。经力 争 ,卫立煌批准拨给经费和子弹。1939年3月,成丅立中丅共豫皖边区工作委员会,隶属于中原局,不久改为省委,6月,省委撤销。当时,张爱萍任书记,吴芝圃任副书记,孔石泉任组织部长,刘作孚任副部长,方中铎任宣传部长。  杜岗会师后,方中铎任新四军第6支队团政委,抗大四分校教育长,新四军第4师保卫部部长,华东野战军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第十兵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孟良固、淮海、渡江、上丅海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上丅海警备区副政委、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方中铎为民族独立和全国的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曾荣获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 2月病逝于上海。[7]

荣誉记录

2018年6月5日,沈丘县被全国普法办公室表彰为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2018年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县脱贫摘帽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7年第一批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的40个贫困县,沈丘县在列。

2021年5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沈丘县在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