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沈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丘縣河南省周口市下轄縣,是中華蒙學經典《千字文》作者周興嗣的故里,是「槐」文化重要發祥地。曾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中國聚酯網之鄉」、「河南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縣」等稱號.

位於河南省東南部,豫皖交界處,居潁水中游,西臨項城,東與安徽界首接壤,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縣總面積1082平方公里,截止2018年,沈丘縣轄2個街道,15個鎮,5個鄉。境內有華佗冢、元代伊斯蘭教古寺等景點。

從西周建項國至今,已有約3000餘年的歷史。秦置項縣,東魏改秣陵縣,隋改項城縣,明置沈丘縣。

2021年5月27日,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公布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沈丘縣在列。[1]

歷史沿革

沈丘秦朝置項縣、東魏改秣陵縣、隋改項城縣、明置沈丘縣。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國為名的,沈丘意為沈國廢墟。沈丘縣原為潁州(今安徽阜陽市)轄縣,縣治在河南省周口市,明初撤併入潁州州治,沈丘縣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此據清·道光《阜陽縣誌》及明·嘉靖《沈丘縣誌》,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明史·地理志》誤為弘治十年,其他工具書多沿此誤),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縣,割陳州、項城和潁州地屬之,其中陳州十三里(里為縣以下行政建制,項城二里,另有外來人戶三里,合計二十三里。與沈丘縣的22個鄉鎮、辦事處基本相同。1950年縣政府由今老城鎮遷至今槐店回族鎮。

地理環境

沈丘歷史悠久。自古就有「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之稱。境內的乳香台、青固堆、東冢等古蹟均為新石 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現縣城槐店回族鎮西郊,西周時為項子國都,今縣境南部,春秋時屬楚之寢丘邑。從西周建項國至今,已有約3000餘年的歷史。

秦置項縣,東魏改秣陵縣,隋改項城縣,明置沈丘縣。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國為名的,沈丘意為沈國廢墟。

沈丘縣地勢西北部較高,海拔42米,東南部稍低,海拔36米。因河流沖刷,坑塘較多。河流7條,全長149公里。主要有河流有潁河、蔡河、泉河、汾河等。沈丘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200天左右。

資源概況

沈丘縣農副農品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 等。特色農業、畜牧業、養殖業已具規模,是國家確定的糧食生產基地、生豬外貿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黃牛生產基地和揪楝樹生產基地。沈丘縣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葉、油菜籽、花生、芝麻、黃紅麻;森林覆蓋率21.4%;主要樹種有泡桐、楊樹、槐樹、柳樹、榆樹等;土特產有熏羊肉、山羊板皮等。[2]

經濟情況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達到119.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2%,是「十五」末54.45億元的2.2倍。年均增長13.3%,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32∶39∶29,調整到2010年的28.5∶41.5∶30。二、三產業所占比重達到71.5%,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到34328萬元,比上年增長26.4%,是「十五」末的3.5倍,五年年均增長30.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73億元,比上年增長19.6%,是「十五」末的2.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0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000元達到4190元,增長15.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8.97億元,較年初淨增10.32億元。「十一五」時期成為沈丘國民經濟發展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快縣"、全國「縣級產業集聚區競爭力百強縣」等榮譽稱號。

以工業突破為抓手,加強園區集聚,優化產業升級,推進全民創業,培植骨幹企業,主攻大項目,推動大招商,實現了工業規模、質量效益、產業集群、園區集聚、科技創新五大新突破。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聚酯網業、機械加工、棉紡織造四大支柱產業。2010年底,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42.8億元,比2009年增長1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8.4億元,同比增長23.6%。「十一五」時期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6.4%,占GTP的比重由2005年的25.7%提高到2010年的3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2%。

產業集聚區建設快速推進,產業集聚區服務功能和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得到明顯提升,被省工信廳確定為全省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試點,並在2008年被評定為「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2010年底,食品加工業完成總產值76億元。金絲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納稅7599萬元,是全縣工業企業第一納稅大戶,被評為全省百強民營企業。河南網業大廈、園區綜合服務大廈主體已經完工。聚酯網業市場份額占全國的55%以上,是全國最大、全省唯一的聚酯網生產、銷售和研發基地,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聚酯網之鄉"稱號。華豐網業被評為全省高成長型中小企業50強,三閘紡織入選全省紡織服裝企業50強。乾豐散熱器4條高壓鑄鋁生產線、建南鋁業4條鋁材生產線、凱旺電子150條通訊線纜生產線的建成,提升了機械製造產業的科技含量。

沈丘位於項城市的東郊,兩城距離只有15公里。30年,受項城經濟迅猛發展的影響,彈指一揮,30年滄桑巨變。30年來,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在歷屆縣領導的正確領導和全縣人民的務實拼搏下,沈丘縣走出了一條不斷解放思想、開放創新、振興崛起的科學發展康莊大道。沈丘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本着「立足新起點、把握新機遇、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沈丘」的工作定位,以推進全民創業、實施工業突破為總抓手,立足傳統優勢和良好基礎,革新條框束縛,激活創業主體,提速增效,跨越發展,沈丘城鄉面貌由此巨變。

2007年,在全市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考評中,該縣獲綜合評定第一名,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前三季度,全縣GDP完成72億元,同比增長13.8%;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1.8億元,增長30%;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320元,增長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375元,增長16.2%;居民儲蓄餘額61億元,比年初淨增10億元,居全市縣域單位排序第二位。

工業發展

工業是國民經濟中創造增加值最高、財政貢獻最大、容納就業崗位最多的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縣十次黨代會以來,沈丘堅持以加快工業發展為突破口和着力點,把提升工業發展水平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堅持發展思路向工業聚焦、優惠政策向工業傾斜、工作力量向工業擺布、資源要素向工業聚集,以工業的突破發展推動縣域經濟的追趕跨越。整個工業園區的建築風格統一:灰白色的牆體,湖藍色的房檐,方方正正的建築,色彩明快,格調大氣。沙北造紙網特色園區是全省特色園區之一,已入駐華豐、恆豐、華鑫等造紙網企業19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

河南省造紙網業協會、中國造紙網科技研發中心落戶該園區。全縣初步形成了四大支柱產業:以金絲猴集團為龍頭的食品加工業,品牌享譽全國;以華豐網業、恆豐網業為龍頭的造紙網產業,在國內同行業中占據半壁江山;以乾豐暖通、雙象機械為龍頭的機械製造業,產品遠銷俄羅斯等國家;以三閘紡織、銀河巾被為龍頭的棉紡織業,企業群體達38家。同時,槐店鎮的棉紡織、勞保製品、機械製造,北郊鄉的聚酯網,付井鎮的食品飲料,蓮池鄉的礦山配件,新安集鎮的磨料磨具,紙店鎮的糧食加工等中小企業運行良好,效益明顯。7月,周口市召開科技創新沈丘現場會,推廣了該縣靠科技立企創新發展的先進經驗。截至9月底,全縣民營工業企業達到588家,比去年底的69家淨增17家。工業總產值79.47億元,同比增長29.9%;銷售收入77.88億元,增長29.8%;實現工業增加值23.8億元,增長29.9%;實現利潤6.4億元,增長22.2%;入庫稅金16186萬元,增長36.7%。

沈丘的工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匯聚了人氣,帶來了商機,帶動了城市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建設現代城市,營造江淮情調,打造水韻綠城,展現個性沈丘……。」在編製成縣城總體規劃後,沈丘縣在全市首家請專家和專門機構對縣城重點路段、重點街區和新城區發展編制建設控制性詳細規劃。幾年前,沈丘縣只有大閘路和縣府街一縱一橫2條主街道。自縣十次黨代會以來,該縣對兆豐大道進行了升級改造,全縣修建城區道路11條,總長35公里,總面積130萬平方米;改造修復城區道路6條,總長23公里,總面積60平方米,縣城規劃區形成主要幹道「五縱三橫一環」的網狀格局。城市建設2年多的投入相當於過去30年的總和!而這些全靠城市經營和市場運作。

城市變化帶動了房地產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在寬敞、明亮富有現代化氣息的兆豐大道和火車站前大道沿線以及沈丘沙潁河兩岸,塔吊林立,一片繁忙的景象。縣文體中心、綜合體育館、恆瑞商業步行街、一峰購物廣場、萬家樂生活廣場等先後投入使用。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時,拉動了城市三產快速提升。沈丘的街心花園、市民文化廣場、街角林帶、10多公里橫貫城區的濱河公園,把昔日相貌平平的縣城裝扮成了靚麗小城。

農業產業

2007年至2008年,沈丘全縣小麥平均單產連續2年超千斤,是黃河以南第一個小麥畝產超千斤的縣,被國家農業部和省政府授予「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同時,該縣還注重引導培育農民積極建立互助合作組織,互利合作,共贏市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已註冊83家,涉及畜禽養殖、蔬菜種植、林果栽培、訂單糧食、中藥材種植等多個門類,社員入股資金8316萬元,入社農戶3468戶,帶動非成員農戶12萬多戶。

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要求,沈丘縣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全縣實現所有行政村通電、通路(硬化)、通電話、通寬帶、通廣播電視,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過上了文明幸福新生活。全縣22個鄉鎮(辦事處)558個行政村新農村建設規劃確定,藉助潁河復堤改造,新建「一河兩路」8個鄉鎮(辦事處)14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自2006年始,該縣堅持開展「和美家庭」評選活動,全縣尊老愛幼、互敬互助、鄰里團結、和睦相處的文明鄉風日漸形成。

產業集群

沈丘槐店鎮歷史上就是中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以來,國有、集體、個體商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以批發市場為龍頭,以專業市場為骨幹,以集貿市場為補充的商品流通格局。投資5000萬元新建的潁河商貿城,占地面積5.8萬平方米,集商貿、飲食、娛樂為一體。可容納1600個工商戶投資經營,形成一個設施齊全,輻射範圍較廣的市場。

沈丘縣造紙工業發展迅速,已成當地支柱產業,占據了全國造紙工業生產銷售的半壁江山,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造紙工產業集群區和研發銷售基地,年產值達12億元。其中,河南華豐網業有限公司已躋身國內同行業前三強。全縣現已擁有近百個造紙網專業村,造紙網業企業50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兩家,從業人員3.5萬多人,產業輻射4個鄉鎮50多個村。造紙網產品已發展到20多個系列、100多個品種,1000多個規格,產品遠銷日本、瑞典、俄羅斯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占全國同行業市場份額的近一半。

2008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沈丘縣聚酯網產業集群榜上有名,榮獲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稱號。聚酯網產業是沈丘的一項特色產業,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為將這一傳統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沈丘縣採取「搭建發展平台,成立專業協會、提高創新能力,制訂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為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空間。全縣聚酯網生產企業發展到100多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生產的聚酯網占全國銷售份額的50%以上,其中高檔聚酯網占全國銷售份額的90%以上,年產值26億元。聚酯網產業已成為沈丘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3]

行政區劃

區劃概況

截止2018年,沈丘縣轄2個街道,15個鎮,5個鄉:東城辦事處、北城辦事處、槐店回族鎮劉莊店鎮留福集鎮老城鎮趙德營鎮付井鎮紙店鎮新安集鎮白集鎮劉灣鎮蓮池鎮洪山鎮北楊集鎮邢莊鎮周營鎮、石槽集鄉、范營鄉、李老莊鄉、馮營鄉、卞路口鄉。縣人民政府駐槐店回族鎮。

2006年,管理18個村委會:張莊村、大吳莊村、北馬莊村、南王莊村、王營村、崔樓村、北范營村、西孫樓村、前寨村、焦柳營村、大辛營村、申莊村、王寨村、高門村、騰營村、蘇樓村、小辛營村、郭莊村。[4]

主要經濟特色

蓮池鄉礦山配件加工業是個體私營企業的主要產業,為蓮池鄉的經濟注入了活力,促進了全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蓮池鄉被譽為「鑽頭之鄉」。

發展思路: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培訓為手段,以農民增產增收為目的,大力抓好農業結構的調整和民營企業的發展。

調整種植結構,調整糧經比例,努力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

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飼草資源,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以現有的養牛,養豬,養雞,養羊專業戶為培育重點,引導他們加大投資,科學管理向外輻射走規模化、專業化的道路。

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更新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自身素質,積極主動地為蓮池鄉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制訂優惠政策,改善基礎設施,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外來資金技術和人才,到蓮池鄉投資興辦企業,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速度;引導幫助個體私營企業特別是礦山配件加工業更新觀念,解除封閉,實行橫向聯合,走集團經營,規模經營的道路,加大科技資金的投入,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駕馭市場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付井鎮

付井鎮地處豫皖交界,東鄰安徽省界首市,北傍黃金水道沙潁河及省道豫S20線穿境而過,建有年吞吐量為40萬噸的碼頭兩個,交通十分便利。 全鎮總面積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萬畝,轄31個行政村,365個村民組,人口7.2萬人,先後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六好鄉鎮黨委、中州名鎮、重點鎮和環境優美小城鎮。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0.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4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85元,是周口市綜合實力「十強」鄉鎮之一。[5]

當地特產

槐店回族鎮:槐山羊板皮、小磨香油、牛肉乾、清真糕點、馬五牛肉、王蘭燒雞、馬四果品。

紙店鎮:維利達麵粉、紙店鍋盔、淮山藥、紙東豆腐、趙腰莊雞心白菜、香蔥。

趙德營鎮:硬面饃(袁世凱時代貢品)、小磨香油。

付井鎮:金絲猴糖果,九里莫言黑黑小麥麵粉、掛麵、黑芝麻香油、吳營豆腐。

留福鎮韓廟村:純手工紅薯粉皮,歷史悠久。

劉莊店鎮李樓村:麥芽糖,有數百年歷史。

新安集鎮三大夫營村:祖傳接骨膏藥。

老城鎮:「兆豐」酒為乾隆御筆,「兆豐」酒,「顧家饃」均為清代貢品。

劉莊店鎮:槐山羊板皮。

卞路口鄉:「龍井貢酒」。

蓮池鄉:肉盒子,為沈丘一絕,在整個沈丘都小有名氣!

李老莊鄉:月餅、果品。

周營鄉:老韓燴麵。

河南炸饊子、炸麻葉、炸麻花、炸丸子都是河南小吃一絕!

旅遊景點

古寺景點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坐落在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東關。據《沈丘縣誌》載:該寺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元初西征時來華的波斯人阿力所建。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後因西北回民遷居該縣而加以擴建。明崇禎年間遭兵燹。清順治以後,山西洪洞籍馬輝及子孫又陸續重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工。該寺坐西面東,呈長方形。占地面積907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屬中國殿宇式古典建築。主要建築分正門、過殿、禮拜殿、望月樓,排列於一條中軸線上;女殿、講經堂、阿訇住房、沐浴室對稱分布兩側。寺北院有園林1處。南北講經堂各懸「德步桑林」、「功補造化」匾,為清光緒二年(1876)伊瑪目杜寬所題。主體建築禮拜殿由卷棚、殿廳、套房、耳房、望月樓渾然構成,建築面積達900平方米。殿廳內有12根紅漆頂柱,下鋪地毯,可容納1000多人禮拜。大殿中央懸掛阿、漢兩種文字匱兩塊。中文匾書「道遵獨一」,為清廷侍衛馬廷襄所贈,阿文匾書有庫法體「泰斯米葉」。殿前左右明柱上刻有清康熙年間著名書法家李潤科親書對聯1幅。上聯:「獄海火烈要是慾火占捻」;下聯:「考賽(即《古蘭經》所指天堂中河流名)水甜究從德水發源」。禮拜殿正門上懸匾「事有真宰」。由大殿北口旋梯可登望月樓,樓高3層,頂層為宣禮閣,樓頂翹角飛檐,雄偉壯觀。據寺存古碑記載,該寺為豫東始建第一座,其建築格局獨樹一幟,吻獸裝飾和雕刻圖案精美。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該寺部份建築被毀,寺內所藏珍貴手抄本伊斯蘭經典、13通石碑亦遭毀壞。1980年主體建築得到修復。

華佗冢

槐店鎮的西南角,沙潁河南岸,有一個像小山包一樣的大土堆,當地人稱華骨冢,又叫華佗冢。相傳東漢末年名醫華佗就安葬在這裡。1979年1月,當時的沈丘縣革命委員會把該冢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沈丘縣人民政府把冢前的道路更名為華佗路。冢南一華里處有個村莊叫華佗寺,因村內有座華佗寺廟而得名。

東漢帝(公元147—公元167年)年間,項縣(即項城縣)一帶瘟疫流行。正巧華佗帶領樊阿、吳普幾個徒弟,游鄉行醫經過這裡。他們來到東小樓村、西小樓村時,正是這兩個村的瘟疫流行得最厲害的時候。華佗和幾個徒弟商量,一定要急救這兩個村的病人。東小樓是個窮村,大部分患病人家無錢買藥。華佗和他的徒弟們就用土方,挨家挨戶給病人熬藥治病。華佗真是「妙手回春、藥到病除」,很快東小樓的瘟疫就被他們治下去了。與時同時,西小樓有幾戶有錢人家,開始不相信華佗他們的土方能治病,請來了巫婆、神漢焚紙燒香送瘟神。十幾天過去了,西小樓的瘟疫不但沒有送走,反而愈演愈烈。西小樓的人眼見東小樓的病人,服了華佗的藥治好了病,再也不相信巫婆、神漢那一套了,也把華佗請到他們村上。經過幾天幾夜搶救,西小樓的瘟疫也被華佗他們師徒給治下去了。人們都稱華佗是「神醫」,臨走時,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捨。

華佗到了吳國,治好了吳將朱治的金瘡,又轉到蜀國為關羽刮骨療毒,於是神醫華佗的名聲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後來傳到丞相曹操那裡,曹操差人把華佗請到許都為其醫治「頭痛」,並想把他長期留在自己的身邊。華佗是從民間成長起來的醫生,一生以解除窮苦百姓的病痛為己任,他怎能長期留在曹丞相身邊呢?他假說家裡來了信,妻子有病需要他趕回去治療,曹丞相只好應允了。誰知華佗一去,再也不回許都了,仍然走村串戶行醫,為窮苦人治病。曹操打聽到華佗的消息後,非常生氣,就派人把他抓了回來,命華佗繼續給他根治頭風。華佗診斷後說:「丞相的頭風已入內很深了,需要劈開頭顱,取出風液,方可根除。」曹操一聽,疑心頓生,認為華佗有害他之心,就把華佗長期囚禁監中,折磨至死。

華佗的徒弟們得知消息後,便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許都,買通獄吏,收殮了師父的遺體,共同商量歸藏師父於何地。樊阿說:「若將師父歸藏譙郡故里,官府必然追查,眾位傾刻就要大禍臨頭,不如歸藏我家——彭城」。吳普說:「如將師父歸藏你家,若被官府查出,你全家性命也是難保阿?」樊阿說:「師父生前待我如子,就是受株連我也心甘情願」。最後決定把華佗靈柩運往樊阿老家彭城。

一行人跟着華佗的靈車,日夜兼程向彭城進發。一天,靈車行到項縣(當時項縣治所在槐店,即今沈丘槐店鎮)。正遇上霪雨天氣,大雨滂沱,數日不止,靈車無法繼續前行,只得暫停。消息傳到東小樓、西小樓,過去曾被華佗救過命的人,聽說華佗的靈車停在這裡,就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成群結隊的人來向樊阿要求,把華佗安藏在這裡。樊阿、吳普等徒弟開始不從,後來想想,天氣不知什麼時候放晴,氣溫又高,路程尚遠,又不能放停不藏,於是就答應了。大家動手把一代神醫華佗埋藏在沙潁河南岸的一塊高地上。下葬那裡,十里八村的男男女女,都披麻帶孝給神醫華佗送葬,哭聲傳播十里開外。封土時,有的用筐抬,有的用衣包,有的用盆端,三天三夜就堆起一座大墳冢。人們稱它為「華佗冢」。後人在墳冢南為華佗建廟,名叫佗廟。不知何時,華佗廟演變成華佗寺。後來廟宇所在村莊也以華佗寺命名了。

小頂寺

位於槐店鎮西楊營沙潁河北岸。小頂寺供奉人祖爺、女媧娘娘。解放前殿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春天,二月二至三月三廟會,方圓數縣的善男信女前來拜神求福。解放後,廟宇被拆毀,九十年代後陸續復建。

自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到建國後的1950年10月老城鎮一直是沈丘縣治所所在地,城南緊靠東西流向的泉河,當時河寬水深,各種貨物可上通漯河,下達臨泉、潁州(現阜陽市),經潁上至正陽入淮河,當時是一條繁盛的「黃金水道」。但城南無橋,南北兩岸大量人員來往,貨物運送,全靠船渡,因水大、人多、貨物超載或遇急風惡浪,每年都有事故發生。

1973年、1981年沈丘縣人民政府兩次撥款4.1萬元,維修九孔橋。因九孔橋是周口至臨泉的主要交通幹道,經常有幾十噸的大貨車在橋上行駛,常年承受着交通重載,所以到1998年南橋頭西側倒塌了十幾米,致使車輛無法行走。1999年,沈丘縣人大代表、老城東升布鞋廠廠長郭傳興個人出資5萬元,南關行政村支部書記張連營負責施工補修,把橋加長4米,全橋長達99米,19天後竣工。現橋體基本完好,車輛行人稱便。

黃廟古橋是橫跨沈丘、項城兩縣交界泥河上的一座古橋,建於清朝末年,距今已204年。古橋系磚、石結構,古樸典雅,歷經二百多年無破損。橋身兩側欄杆上分別雕有6座石猴塑像,做工精細,栩栩如生,屬於清代石雕精品。

20世紀80年代,由於利益驅使,不示分子曾偷盜橋上石猴,後在政府及文物部門的大力保護下,使古橋又恢復了原樣。  且興建中的三城(項城、沈丘、安徽省臨泉)省道大橋緊靠古橋,待新大橋竣工後,車來人往就可從新橋上行走,古橋沒有了負荷,作為古建築會得到更好的保護。黃廟古橋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著名人物

周興嗣(公元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陳郡項(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西趙古台村)人。沈丘自秦至隋一直稱項縣。南朝時,項縣治所在今槐店鎮西郊趙古台。當時槐店稱槐坊店,趙古台稱趙台,「古」字為後人所加。

周興嗣出身世家,是西漢太子太傅周堪的後代。他的曾祖父周凝曾任晉西府參軍、宜都太守等職。周興嗣祖居趙台,西晉「永嘉之亂」後,遷移到江南姑熟(今安徽當塗市)。筆者認為,應該是南朝宋時公元五世紀80年代初,周興嗣十多歲時。也就是說,周興嗣生在趙台,並在趙台度過了少年時期。周興嗣雖然在十多歲時離開了趙台,但他對家鄉趙台還是很有感情的。在他流傳下來的詩中,曾提到趙台。例如《答吳均詩》開頭兩句:「明燈照暗室,邊韶對趙台。」邊,邊境,邊塞。韶,舜樂名,這裡是指詩歌。周興嗣從十三歲開始離開家鄉趙台,隻身到齊的京師建康(今南京)遊學十餘載。在此期間,他博覽群書,通曉古今,常與江南名士唱和,以其文采飛揚,「才學邁進」而名重一時。

隆昌年

隆昌年(494年),周興嗣受齊侍中吳興太守推薦任桂陽郡丞。502年,蕭衍代齊建梁,聘用周興嗣任「安成王國」侍郎,後升為員外散騎侍郎。梁天監九年(510年),任新安郡丞。任滿後,重任員外散騎侍郎,協助編撰國史。十二年(512年),升任給事中,繼續為皇帝撰寫文稿。當年,梁武帝為教育子輩,令殷鐵石在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複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書用。但由於字字孤立,互不聯屬,不好記憶,他就召周興嗣囑道:「聊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苦思冥想了一個夜晚,就編好進呈武帝。這便是傳至今日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諸多常識,用四字韻語寫出,很適於兒童誦讀,後來就成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宋明以後直至清末,《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一起,構成了我國人民最基礎的「三、百、千」啟蒙讀物。舊有打油詩云:「學童三五並排坐,天地玄黃喊一年」,此之謂也!不僅漢族用作兒童啟蒙教材,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傳到了日本。

同時,《千字文》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有獨特地位,是歷代各流派書法家進行書法創作的重要載體。隋唐以後,凡著名書法家均有不同書體的《千字文》作品傳世。

竇畫村名書成,沈丘縣槐店鎮人,清道光年間拔貢,人稱「竇拔貢」。善詩文,喜收藏,好交遊。有詩集傳世。當時名士有"項城三傑」,即竇畫村、王丹君、高老勉;民諺曰:「老勉不如丹君,丹君不如畫村」,名震其時、甚有影響。

竇畫村去世後,學生立碑以為紀念,並由此擴建為竇氏祠堂(解放後因城建拆除)。

項城袁家

項城袁家與沈丘竇家世交。袁保恆贈與名士竇畫村對聯,上聯:園中草木春無數,下聯:筆下波瀾老欲平。落款:畫村老伯大人屬正,筱塢侄袁保恆。

袁保恆(1827——1878),字小午,號筱塢。項城(今河南省項城縣)人。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刑部侍郎。卒諡文成。筱塢少隨父甲三治軍,諳練武事,曾先後佐李鴻章,左宗棠軍幕二十餘年。詩不多作,往往於俊偉之中見悱惻之情。為袁世凱叔父。

李鳴鐘

李鳴鐘(1887--1949)字曉東,出生於河南省沈丘縣。是西北軍著名將領,為馮玉祥將軍的「五虎上將」之一、前期兩大主要助手之一,是民國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鳴鐘與馮玉祥在第一混成協時就相識,雖未參加武學研究會,但也是熱心反清分子,與馮、張、韓復榘一道參加灤州起義並因此被解職。1913年,馮玉祥任左路備補軍團長,李鳴鐘在他部下任連長,深受器重。馮玉祥升旅長後,為了培養幹部,成立了一個模範連,任命李鳴鐘為模範排長,石友三、馮治安、吉鴻昌等都是模範連士兵。隨着馮玉祥的步步高升,李鳴鐘也水漲船高,從16混成旅一團三營長、三團長、一團長、21旅旅長、第八混成旅旅長直至升為國民一軍6師長,和張之江一樣成為馮的左膀右臂。北京政變後,李鳴鐘升為綏遠都統兼國民軍西路總指揮,授陸軍上將銜。在任期間,修路種樹,創辦五族學院、包頭二中、職業學校、女子師範、全區圖書館、古物陳列室、通俗講演所、平民學校等;建平民醫院、老幼救濟院、妓女濟良所。1926年任京師警察總監。1926年6月馮玉祥特派全權代表赴廣東與蔣介石譚延闓接洽,籌備北伐。1927年參加北伐戰爭,8月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常務委員。1928年任鄭州市長,第二集團軍總指揮。中原大戰後,西北軍解體,李鳴鐘被南京軍委任命為鄂豫皖邊區綏靖督辦公署督辦。1931年吉鴻昌下野,李鳴鐘又兼任22路軍總指揮和30師師長,是年底辭職。後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933年李鳴鐘受聘為29軍高等軍事顧問。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時李鳴鐘任冀察政務委員會高等顧問隨軍抗戰。1938年9月,被孫連仲聘為第二集團軍高等顧問,1939年1月任第一戰區高等顧問,9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員兼賑濟委員會主任。1945年年底任黃河花園口堵口工程委員會副主任。1948年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49年6月29日因病逝世。1986年3月13日,經中共中央統戰部專件批覆後將李鳴鐘定為愛國民主人士。

方中鐸

方中鐸(1912-1986)年,沈丘蓮池人,幼年讀私塾,12歲時隨在馮玉祥部任職的父親到陝西,在西北軍軍官子弟學校讀書,其間讀了不少革命書籍。後入伍,在國x黨 29軍任文書。1936年加入中國共丅產黨,利用父親的關係秘密從事兵運工 作 ,向黨組織提供情報。  國共兩黨建成統一戰線後,1937年調入山西八路軍辦事處,任學兵隊中隊長,受彭雪楓領導,在工作中與彭雪楓建立了深厚友誼。1938年初,方中鐸從山西臨汾帶 32名學兵大隊學員,隨彭雪楓到河南省委所在地確山縣的竹溝,在那裡成丅立了河南省軍事教導大隊,方中鐸任大隊長。5月,因其系豫東人,軍事部長彭雪楓命他到豫東各縣了解情況,為建立敵後根據地收集情報。方中鐸機智勇敢,與各方面人物接觸,摸清了各方面情況,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5月底回竹溝向省委匯報。彭雪楓、張震根據方中鐸的匯報,決定組織先遣大隊,由肖望東率領到豫東發展武裝,準備在敵後建根據地,並於7月出發。1938年9月30日,河南省委成丅立東進游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張震任參謀長,方中鐸任民丅運科長。10月,游擊支隊到西華,與吳芝圃、肖望東、胡曉初領導的西華抗丅日武裝在杜崗會師。而後,方中鐸隨彭雪楓率軍東進,到鹿邑縣建立抗丅日根據地。在路過淮陽途中,方中鐸參加指揮了擊敗日軍的豆樓戰鬥。  1939年春,方中鐸赴鄭州面見國x黨第三集團軍司令孫桐萱,到洛陽面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以新四軍軍部代表身份,要求國x黨上層軍政人員以民族利益為重,對兩黨軍隊一視同 仁 ,共赴國難。經力 爭 ,衛立煌批准撥給經費和子彈。1939年3月,成丅立中丅共豫皖邊區工作委員會,隸屬於中原局,不久改為省委,6月,省委撤銷。當時,張愛萍任書記,吳芝圃任副書記,孔石泉任組織部長,劉作孚任副部長,方中鐸任宣傳部長。  杜崗會師後,方中鐸任新四軍第6支隊團政委,抗大四分校教育長,新四軍第4師保衛部部長,華東野戰軍師政治部主任、政委,第十兵團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孟良固、淮海、渡江、上丅海等戰役。建國後,歷任華東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上丅海警備區副政委、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副政委等職。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方中鐸為民族獨立和全國的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曾榮獲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6年 2月病逝於上海。[7]

榮譽記錄

2018年6月5日,沈丘縣被全國普法辦公室表彰為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018年8月17日,國務院扶貧辦貧困縣脫貧摘帽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7年第一批達到脫貧摘帽條件的40個貧困縣,沈丘縣在列。

2021年5月27日,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公布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沈丘縣在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