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乌拉甘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拉甘草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

中文名:乌拉甘草

拉丁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蔷薇亚纲

亚目:蔷薇亚目

亚科:蝶形花亚科

属:甘草属

种:乌拉甘草

族:山羊豆族

乌拉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乌拉甘草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其广泛的地域分布同时也造成了各地乌拉甘草的品质差异。 [1]

新疆乌拉甘草居群染色体核型分析

李学禹 阚志峰  

【摘要】:有关乌拉甘草(Glycyrrhiaz uralensis)细胞学资料,国内外都有过报道(Tschecho,1930;sheelaverma,1985;马兴华1985:林琳和林寿全1992;李学禹和魏凌基1991,1992)。但都是仅根据一个地点的个体样品的染色体分析。

随着进化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经从研究某种的核型模式,转入到以居群为主的核型在不同地点的差异(洪德元1985),以期在微观领域对植物的微进化有所贡献。1.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取自伊吾,哈密、博湖、焉耆、玛纳斯、石河子、伊宁和阿勒泰等8个居群的标本。每居群内任选5份标本,取其果实,取出种子后混匀。供试种子经浓硫酸处理后,用清水漂洗,转入25℃的恒温箱内萌发。

不同产地乌拉甘草的质量评价与分析

周旭莉  

【摘要】: 乌拉甘草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其广泛的地域分布同时也造成了各地乌拉甘草的品质差异,由于样品的采集方式不同,采集标准不同,分析方法与检测标准不同,长期以来对其不同产地野生材料与栽培材料的质量评价结果不一;由于受西药评价模式的影响,现代中药材品质评价过程中过于依赖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与比较,然而中药成分远比西药复杂得多,因此中药材的功效往往都是多方面的,不同生理功效的物质基础通常是有差别的,笼统地以甘草酸或总黄酮含量作为乌拉甘草品质优劣的评判标准显然理论上是不够准确的,但却缺乏有力的试验证据。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理论上不仅受制于遗传基础(内因),同时还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外因),然而我国各地在乌拉甘草人工栽培工作中基本上都是盲目地选用内蒙生产的种子,忽视了其对各地不同生态条件的适合度,也忽视了由于各地异质生态条件可能导致的环境饰变而引发的质量退化,致使栽培甘草的品质下降。但是以严谨的科学试验结果来揭示遗传基础与外界环境因子对乌拉甘草有效成分形成与积累的影响方面的工作还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不同产地的乌拉甘草为研究对象,严格统一野外采样、栽培管理措施及分析方法,通过乌拉甘草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效学实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其质量评价的指标,结合不同产地材料的同地栽培试验来分析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对其有效成分含量影响的相对大小,揭示了致使其栽培种品质下降的原因所在;比较了不同产地乌拉甘草根及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效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对目前我国乌拉甘草主产区药材的质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及评价,取得了以下结果:

1.以甘草酸及总黄酮含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产地乌拉甘草的品质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产地对乌拉甘草有效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影响。甘草酸含量最高的器官为根,且含量最高的材料为宁夏盐池乌拉甘草(含量为30.379mg.g-1);总黄酮含量最高的器官为叶片,且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材料为甘肃金塔乌拉甘草(含量为57.932mg.g-1);根及根茎中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材料为宁夏盐池乌拉甘草(含量为49.365mg.g-1)。不同产地的乌拉甘草中甘草酸与总黄酮的含量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

2.遗传因子(基因型)与环境因子均会显著影响乌拉甘草根及根茎中甘草酸与总黄酮的形成和积累,与野生材料相比,不同产地乌拉甘草同地栽培后,其有效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根及根茎中总黄酮含量最高的为阿尔泰乌拉甘草;虽然甘草酸含量最高的仍为宁夏乌拉甘草,但是其他几个产地甘草经同地栽培后,其甘草酸含量都有较大变化。同时甘草酸与甘草黄酮的比值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开展乌拉甘草优良品种的选育,尤其是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本地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十分必要。而目前各地都在盲目引种内蒙产乌拉甘草的做法是欠合理的,各地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可能是造成各地人工栽培乌拉甘草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建议深入开展不同生态因子对乌拉甘草品质影响的研究工作。

3.以抑瘤效果为指标从药效学角度研究了不同产地乌拉甘草的品质差异。 乌拉甘草根及根茎提取物能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Bcap-37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抑制人乳腺癌细胞Bcap-37增值的内在原因。然而,乌拉甘草对乳腺癌Bcap-37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强弱并不与甘草酸或总黄酮含量成正相关,因此在功效复杂的中药材道地性评价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功效寻找确切的物质基础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这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会更有意义。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严格统一实验手段,系统地比较了人工引种同地栽培前后不同产地乌拉甘草根及根茎中有效成分甘草酸与总黄酮的含量变化。首次用科学实验证据揭示了遗传基础与环境条件对乌拉甘草有效成分形成与积累的影响,探明了致使栽培甘草品质下降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2)首次提出笼统地以甘草酸或总黄酮含量作为乌拉甘草质量的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建议中药质量评价工作中不可忽视药理学实验的结果。这对中药材中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定向发现与积累以及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指导价值。

相关视频

餐桌上的良药甘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