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乡土中的元宵节(沈兴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乡土中的元宵节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乡土中的元宵节》中国当代作家沈兴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乡土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风声早已吹遍大街小巷,早就挂满琳琅满目的灯笼,摆放好精美俊俏的面灯和大雁,节日的氛围早就烘托的如火如荼,似翻滚的通红岩浆,正等着喷薄的那一刻。可我不喜欢在城里过元宵节,总觉得还是乡下的元宵节更有韵味,更抚慰人心。 于是驱车返回老家,回到那令我心安之处。

上午上街买来了蒸灯用的玉米面(多数人喜欢用豆面),又突发奇想买来紫薯,红薯,山药,红枣,汤圆,淀粉等,准备今年做些糕点,并在传统上来点创新。

农村的元宵节是从正月十五午饭后就开始忙碌起来的,女人们要提前和面,给它醒发的时间,蒸出来的面灯和馍馍才会饱满丰腴,蓬松软糯,带来福气。捏面灯是项技术活,弄不好蒸出来的灯没了蓄油的空间 ,就没法点亮了。能用纯面粉蒸出来发面灯的人绝对是个巧媳妇,因为发酵后的面会很松软,灯心处就会被挤压吞没,就像一个胖胖的大蘑菇。没有发酵的死面的面灯是易成型的,捏出什么样,蒸出来还是什么样。但是,死面的硬,嚼起来费力,颜色上会发黑,不好看。所以女人们喜欢用豆面掺合着白面粉一起做灯,有了豆面的克制,发酵后的面灯不敢太张扬,收了它膨胀的心思,做到了既有型,又绵软,豆面的淡淡清香,给一年四季吃惯了馒头的人们尝点新鲜的味道。

小时候,每年都围着母亲转,看她如何捏面灯 ,做活时母亲很少言语,眼睛专注地盯着手中的面,和善的面容,微微露出笑意。她的手巧,一会功夫一盏精致的面灯就捏好了。做灯前她会计算好,今年要做多少灯,东屋、西屋、厨房,牛屋……,还有今年谁家有人离世了要送多少灯,她都要考虑到。除了蒸面灯,母亲还要蒸龙、猪、蛇、麦褶子、大雁等,每种面灯虽有它们独特的寓意,但都含有祈求美好幸福生活之意。那盘着的龙,口吐硬币,红豆粒镶的眼睛炯炯有神,龙鳞片片分明层层叠叠,龙身盘旋扶摇直上,似要腾空而起,直入云霄。人们许是祈福才会蒸龙,希望龙神能带来风调雨顺,保百姓平安;蒸麦褶子是象征新年收获满满,五谷丰登,有粮囤可存余粮;蒸生肖面灯是祈求本属相的家人平安健康;蒸大雁是正月十六走娘家送的,寓意着祝福与感恩养育之恩。总之,点面灯主要是为了祈愿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国泰民安,幸福平安。

母亲是不让我捏灯的,许是怕浪费面,我就用她剩余的零碎,也学着她揉面。我只会做小燕子,把一个面挤揉成长条状,一头粗一头渐细,然后打个旋系一下,粗的那端是燕子的头,细的是尾巴,中间是胖乎乎的身子,再用小黑豆点缀成眼睛,可爱极了。

如今母亲坐在轮椅上,婆婆也离我们而去了,我成了家里唯一的女人,内心有无尽的情思。我喜欢阳光的金色,明媚璀璨,明丽鲜亮,于是选用玉米面粉掺着白面粉一起揉合。用玉米的色彩和粗粮的甜意,加上小面粉的劲道,黏连性好,杂糅在一起发酵后也易成型。想象着自己喜欢的绿叶,那就在灯边上,用牙签按压出叶子的纹理,再镶上两朵小红梅,立马春意盎然,花红叶绿,诗意芬芳,心底里欢喜着。用剪刀剪出三条小花瓣,再用手由外向下捏一起,便是一瓣花,一周下来,一朵葵花粲然绽放,安适祥和,璨璨生辉。随着自己的心,又捏了各种姿态的面灯,玉兔送福,金龙纳瑞……除了做面灯,农村里,当天还要蒸芝麻卷子,一圈一圈的花卷中间,是葱花,芝麻,香油,辣椒面,调味料等,许是期待来年日子红红火火,有个好收成之类。

蒸芝麻卷子单调了些,我为了来点新奇感,把买来的紫薯、山药、红薯、红枣还有红豆放锅里蒸煮,用来做糕点。把熟了的这些都分类加糖和蜂蜜捣成泥,把红豆放破壁机打碎后,加糖在不粘锅里炒熟,这样豆沙馅就做好了,取任意两种,团成球状,放在镂刻着荷花、牡丹花、丁香花、梅花等模具里压制,一枚枚精美的镂花点心就做好了,软糯香甜,隽秀典雅,仙气飘飘,似宫廷珍馐美馔。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把做好的面灯都浸润在阳光下,让它自然生长苏醒。大约半小时后上锅蒸,待水蒸气,氤氲缭绕,那麦芽糖的甜蜜气息,乘着风扶摇直上,透过窗户溢出来,弥漫在院落中。

打开锅盖的那一刻,才是真正见证成功与失败的时刻,带着忐忑与兴奋,轻轻挪移开锅盖。完美!这时,一家老小争着看,争着品味,争着赞,满院弥漫着幸福与甜蜜。

十五的黄昏时分,家家户户都开始点面灯了,这时小孩子们最积极做的事就是点灯,家长们不插手,让孩子们尽兴。我和哥哥拿来棉花絮,缠绕在火柴上,有火药的一头朝上,另一头插在面灯里,顺着火柴浇淋上香油,物资匮乏的年代,大人们还是让多倒一些油,这样灯燃的时间就很长,就能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福祉。待一切准备就绪,哥哥划破一根火柴,蓝色火焰瞬间放大成金色火焰,当火焰与棉絮包裹的火柴碰撞时,只需稍等片刻,吱的一声,一金一蓝的火焰如两条火蛇在喷吐火焰,全部灯都点亮了,夜幕下,是那样的耀眼夺目,红灼灼,闪烁烁,吉祥,福乐,好想许个愿望。那一刻火药味,油烟味,香油味,麦芽糖味,亲情味交织在一起,那么温暖,那么留恋。

乡下有送灯的习俗,谁家有人离世了,全村家家都会送灯,以示慰问。这种跑腿的活当然还得小孩子去做,是有回报的。被送灯的那家,早早就准备好糖、花生和瓜子了,谁来送灯就给谁各抓一把。小孩子们嘴馋,也就不客气了,撑开大口袋,等着那家人往里塞,随后就兴奋地一蹦一跳地跑回家了。也有是大人送灯的,到了后互相寒暄几句,再就是欣赏送来的面灯,这是谁家送的,那是谁家送的,谁的手真巧,谁真能,你看那家的面灯真俊俏,你看这家的面真白,谁家是用豆面蒸得,谁家蒸的又黑又丑……闲聊中消释了因家人离世的哀伤,增添了烟火气中的温情笑语。

每家送的灯都是点着的,都是带着真心,小心翼翼挡着寒风送来的。最后桌案上百盏面灯,栉比鳞次,灯火通明,老百姓的敦厚善良,乡土中的人情味愈发浓郁厚重。

今年我们送了八盏灯,去了四户人家,每家两盏,其中三户是这个家族的老人去世,也就是说,我们庄今年有两人离世。我挑选了最好看的灯用来送人。毛嫂子还特地来看看我做的灯,夸我真能噫。我们端着点燃的花灯,照遍里里外外,据说这样一照,就不会受蝎子蜇、虫子咬了……

家乡过元宵节,煮汤圆是必不可少的。冬去,春来,似水,如烟,一年佳节吃汤圆,风柔,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日日甜甜!每人盛上一碗,象征着团团圆圆,岁岁平安。

吃完晚饭,最热闹的是看烟花。往年,只有村子里家里殷实的人家才会买大点的烟花爆竹,如火箭类、旋转升空类、礼花弹、喷花类。为了不让我们失望,父亲允许我们买气呼子、小蜜蜂、小擦炮、小摔炮玩。我最喜欢去前门奶奶家看烟花了,那时前门爷爷是勘探队里的正式员工,家庭富有,他们家每年都买大量烟花。

提着母亲为我准备好的灯笼,准备出门看烟花了,心情别提多美了。灯笼是父亲给我做的,竹条编制的复古镂空结构,外面用上好的红纸糊上,底座是十字交叉,放上母亲蒸的面灯,上面用绳子系在约五十公分的胡桃色实木杆上。黑夜里,一盏明亮的花灯为我照亮道路,照得心田芬芳流蜜。

夜空被第一枝烟花的璀璨与鸣叫打破,接着一连串的烟花,此起彼伏,向夜空奔涌,锦瑟洒满天空。勇敢叔手持万花筒直指云天,小孩子们团团围住,翘首以盼,期待着那声划破天际的啾……嘭……

今年的烟花格外绚烂多姿,规格性能都彰显着科技的力量,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放烟花,挂大红灯笼,人们在驱赶黑暗祈祷安康幸福生活,用满腔热情,蓬勃的力量,迎接新的一年。听!那如火箭般的烟火正在空中升腾升腾再升腾,抵达万米高空,一腔怦然轰隆,铺洒出数万朵星子,如漫天斑斓的雪花,带着光和热,带着铿锵的爱怜,却又悄无声息地拥进大地的怀抱。整个村庄沸腾了,似战火连连,硝烟弥漫。看!浍河对岸村庄也被金色烟火笼罩,像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守护着人们不受侵犯。瞧!西南方向,街市上空,红霞染遍西天,像绯红的彩云迟迟不肯落入西山。再观东北上空,明月当空,分外饱满,皎洁温润,月色婵娟,灯火辉煌。俗语说:“天上月圆,碗里浮圆,月圆人圆事事圆。”愿美月盈空,银波碧玉三千里,星河散尽,万千祥和落人间。

一切是那么美好,又是那么短暂,少时无忧,只听得老人们叹息:“又一年过去了!”是啊!元宵节已过,年是真正的送走了。如今,看到身边提着灯笼的孩童嬉戏,想起童年时的自己,须臾间,我已经是不惑之年。回眸望,青山依旧灼灼,星光依旧杳杳,春风依旧习习……岁月静好里浅浅喜,静静爱;一地鸡毛时,也学会了豁达释怀。往远处的是风景,在近处的是人生。惟愿岁月无恙。

这一夜,难以入眠,元宵节的兴奋定会持续绵延。[1]

作者简介

沈兴梅,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