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土中的元宵節(沈興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土中的元宵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鄉土中的元宵節》中國當代作家沈興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土中的元宵節

元宵節的風聲早已吹遍大街小巷,早就掛滿琳琅滿目的燈籠,擺放好精美俊俏的面燈和大雁,節日的氛圍早就烘托的如火如荼,似翻滾的通紅岩漿,正等着噴薄的那一刻。可我不喜歡在城裡過元宵節,總覺得還是鄉下的元宵節更有韻味,更撫慰人心。 於是驅車返回老家,回到那令我心安之處。

上午上街買來了蒸燈用的玉米面(多數人喜歡用豆面),又突發奇想買來紫薯,紅薯,山藥,紅棗,湯圓,澱粉等,準備今年做些糕點,並在傳統上來點創新。

農村的元宵節是從正月十五午飯後就開始忙碌起來的,女人們要提前和面,給它醒發的時間,蒸出來的面燈和饃饃才會飽滿豐腴,蓬鬆軟糯,帶來福氣。捏面燈是項技術活,弄不好蒸出來的燈沒了蓄油的空間 ,就沒法點亮了。能用純麵粉蒸出來發麵燈的人絕對是個巧媳婦,因為發酵後的面會很鬆軟,燈心處就會被擠壓吞沒,就像一個胖胖的大蘑菇。沒有發酵的死面的面燈是易成型的,捏出什麼樣,蒸出來還是什麼樣。但是,死面的硬,嚼起來費力,顏色上會發黑,不好看。所以女人們喜歡用豆面摻合着白麵粉一起做燈,有了豆面的克制,發酵後的面燈不敢太張揚,收了它膨脹的心思,做到了既有型,又綿軟,豆面的淡淡清香,給一年四季吃慣了饅頭的人們嘗點新鮮的味道。

小時候,每年都圍着母親轉,看她如何捏面燈 ,做活時母親很少言語,眼睛專注地盯着手中的面,和善的面容,微微露出笑意。她的手巧,一會功夫一盞精緻的面燈就捏好了。做燈前她會計算好,今年要做多少燈,東屋、西屋、廚房,牛屋……,還有今年誰家有人離世了要送多少燈,她都要考慮到。除了蒸面燈,母親還要蒸龍、豬、蛇、麥褶子、大雁等,每種面燈雖有它們獨特的寓意,但都含有祈求美好幸福生活之意。那盤着的龍,口吐硬幣,紅豆粒鑲的眼睛炯炯有神,龍鱗片片分明層層疊疊,龍身盤旋扶搖直上,似要騰空而起,直入雲霄。人們許是祈福才會蒸龍,希望龍神能帶來風調雨順,保百姓平安;蒸麥褶子是象徵新年收穫滿滿,五穀豐登,有糧囤可存餘糧;蒸生肖面燈是祈求本屬相的家人平安健康;蒸大雁是正月十六走娘家送的,寓意着祝福與感恩養育之恩。總之,點面燈主要是為了祈願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國泰民安,幸福平安。

母親是不讓我捏燈的,許是怕浪費面,我就用她剩餘的零碎,也學着她揉面。我只會做小燕子,把一個面擠揉成長條狀,一頭粗一頭漸細,然後打個旋系一下,粗的那端是燕子的頭,細的是尾巴,中間是胖乎乎的身子,再用小黑豆點綴成眼睛,可愛極了。

如今母親坐在輪椅上,婆婆也離我們而去了,我成了家裡唯一的女人,內心有無盡的情思。我喜歡陽光的金色,明媚璀璨,明麗鮮亮,於是選用玉米面粉摻着白麵粉一起揉合。用玉米的色彩和粗糧的甜意,加上小麵粉的勁道,黏連性好,雜糅在一起發酵後也易成型。想象着自己喜歡的綠葉,那就在燈邊上,用牙籤按壓出葉子的紋理,再鑲上兩朵小紅梅,立馬春意盎然,花紅葉綠,詩意芬芳,心底里歡喜着。用剪刀剪出三條小花瓣,再用手由外向下捏一起,便是一瓣花,一周下來,一朵葵花粲然綻放,安適祥和,璨璨生輝。隨着自己的心,又捏了各種姿態的面燈,玉兔送福,金龍納瑞……除了做面燈,農村里,當天還要蒸芝麻卷子,一圈一圈的花卷中間,是蔥花,芝麻,香油,辣椒麵,調味料等,許是期待來年日子紅紅火火,有個好收成之類。

蒸芝麻卷子單調了些,我為了來點新奇感,把買來的紫薯、山藥、紅薯、紅棗還有紅豆放鍋里蒸煮,用來做糕點。把熟了的這些都分類加糖和蜂蜜搗成泥,把紅豆放破壁機打碎後,加糖在不粘鍋里炒熟,這樣豆沙餡就做好了,取任意兩種,團成球狀,放在鏤刻着荷花、牡丹花、丁香花、梅花等模具里壓制,一枚枚精美的鏤花點心就做好了,軟糯香甜,雋秀典雅,仙氣飄飄,似宮廷珍饈美饌。

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把做好的面燈都浸潤在陽光下,讓它自然生長甦醒。大約半小時後上鍋蒸,待水蒸氣,氤氳繚繞,那麥芽糖的甜蜜氣息,乘着風扶搖直上,透過窗戶溢出來,瀰漫在院落中。

打開鍋蓋的那一刻,才是真正見證成功與失敗的時刻,帶着忐忑與興奮,輕輕挪移開鍋蓋。完美!這時,一家老小爭着看,爭着品味,爭着贊,滿院瀰漫着幸福與甜蜜。

十五的黃昏時分,家家戶戶都開始點面燈了,這時小孩子們最積極做的事就是點燈,家長們不插手,讓孩子們盡興。我和哥哥拿來棉花絮,纏繞在火柴上,有火藥的一頭朝上,另一頭插在面燈里,順着火柴澆淋上香油,物資匱乏的年代,大人們還是讓多倒一些油,這樣燈燃的時間就很長,就能帶來更多的光明和福祉。待一切準備就緒,哥哥劃破一根火柴,藍色火焰瞬間放大成金色火焰,當火焰與棉絮包裹的火柴碰撞時,只需稍等片刻,吱的一聲,一金一藍的火焰如兩條火蛇在噴吐火焰,全部燈都點亮了,夜幕下,是那樣的耀眼奪目,紅灼灼,閃爍爍,吉祥,福樂,好想許個願望。那一刻火藥味,油煙味,香油味,麥芽糖味,親情味交織在一起,那麼溫暖,那麼留戀。

鄉下有送燈的習俗,誰家有人離世了,全村家家都會送燈,以示慰問。這種跑腿的活當然還得小孩子去做,是有回報的。被送燈的那家,早早就準備好糖、花生和瓜子了,誰來送燈就給誰各抓一把。小孩子們嘴饞,也就不客氣了,撐開大口袋,等着那家人往裡塞,隨後就興奮地一蹦一跳地跑回家了。也有是大人送燈的,到了後互相寒暄幾句,再就是欣賞送來的面燈,這是誰家送的,那是誰家送的,誰的手真巧,誰真能,你看那家的面燈真俊俏,你看這家的面真白,誰家是用豆面蒸得,誰家蒸的又黑又丑……閒聊中消釋了因家人離世的哀傷,增添了煙火氣中的溫情笑語。

每家送的燈都是點着的,都是帶着真心,小心翼翼擋着寒風送來的。最後桌案上百盞面燈,櫛比鱗次,燈火通明,老百姓的敦厚善良,鄉土中的人情味愈發濃郁厚重。

今年我們送了八盞燈,去了四戶人家,每家兩盞,其中三戶是這個家族的老人去世,也就是說,我們莊今年有兩人離世。我挑選了最好看的燈用來送人。毛嫂子還特地來看看我做的燈,誇我真能噫。我們端着點燃的花燈,照遍里里外外,據說這樣一照,就不會受蠍子蜇、蟲子咬了……

家鄉過元宵節,煮湯圓是必不可少的。冬去,春來,似水,如煙,一年佳節吃湯圓,風柔,雨潤,花好,月圓,幸福生活日日甜甜!每人盛上一碗,象徵着團團圓圓,歲歲平安。

吃完晚飯,最熱鬧的是看煙花。往年,只有村子裡家裡殷實的人家才會買大點的煙花爆竹,如火箭類、旋轉升空類、禮花彈、噴花類。為了不讓我們失望,父親允許我們買氣呼子、小蜜蜂、小擦炮、小摔炮玩。我最喜歡去前門奶奶家看煙花了,那時前門爺爺是勘探隊裡的正式員工,家庭富有,他們家每年都買大量煙花。

提着母親為我準備好的燈籠,準備出門看煙花了,心情別提多美了。燈籠是父親給我做的,竹條編制的復古鏤空結構,外面用上好的紅紙糊上,底座是十字交叉,放上母親蒸的面燈,上面用繩子系在約五十公分的胡桃色實木杆上。黑夜裡,一盞明亮的花燈為我照亮道路,照得心田芬芳流蜜。

夜空被第一枝煙花的璀璨與鳴叫打破,接着一連串的煙花,此起彼伏,向夜空奔涌,錦瑟灑滿天空。勇敢叔手持萬花筒直指雲天,小孩子們團團圍住,翹首以盼,期待着那聲劃破天際的啾……嘭……

今年的煙花格外絢爛多姿,規格性能都彰顯着科技的力量,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放煙花,掛大紅燈籠,人們在驅趕黑暗祈禱安康幸福生活,用滿腔熱情,蓬勃的力量,迎接新的一年。聽!那如火箭般的煙火正在空中升騰升騰再升騰,抵達萬米高空,一腔怦然轟隆,鋪灑出數萬朵星子,如漫天斑斕的雪花,帶着光和熱,帶着鏗鏘的愛憐,卻又悄無聲息地擁進大地的懷抱。整個村莊沸騰了,似戰火連連,硝煙瀰漫。看!澮河對岸村莊也被金色煙火籠罩,像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守護着人們不受侵犯。瞧!西南方向,街市上空,紅霞染遍西天,像緋紅的彩雲遲遲不肯落入西山。再觀東北上空,明月當空,分外飽滿,皎潔溫潤,月色嬋娟,燈火輝煌。俗語說:「天上月圓,碗裡浮圓,月圓人圓事事圓。」願美月盈空,銀波碧玉三千里,星河散盡,萬千祥和落人間。

一切是那麼美好,又是那麼短暫,少時無憂,只聽得老人們嘆息:「又一年過去了!」是啊!元宵節已過,年是真正的送走了。如今,看到身邊提着燈籠的孩童嬉戲,想起童年時的自己,須臾間,我已經是不惑之年。回眸望,青山依舊灼灼,星光依舊杳杳,春風依舊習習……歲月靜好里淺淺喜,靜靜愛;一地雞毛時,也學會了豁達釋懷。往遠處的是風景,在近處的是人生。惟願歲月無恙。

這一夜,難以入眠,元宵節的興奮定會持續綿延。[1]

作者簡介

沈興梅,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安徽省網絡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