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书苑菁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书苑菁华

书苑菁华

《书苑菁华》是一部书法论著汇编,共有二十卷。该书由采集前人论书篇章而辑成,与《书小史》相辅而并行,书前有鹤山翁题序一篇。

作品简介

所收凡三十二类,共一百六十余篇。篇目为:

卷一、卷二“书法”上、下,收《秦汉魏四朝用笔法》、晋卫夫人《笔阵图》、王右军《笔阵图》等十一篇;

卷三“书势”收晋卫恒《四体书传并书势》、索靖《草书势》;“书状”收晋中书令王珉《行书状》、梁武帝《草书状》;“书体”收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成公绥《隶书体》;“书旨”收唐虞世南《书旨述》;卷四“书品”收梁庾肩吾《书品论》、唐李嗣真《书后品》;

卷五“书评”收梁武帝《评书》、梁袁昂《古今书评》和《唐人评书》;“书议”、“书估”收唐张怀瓘所著《书议》、《书估》;卷六“书断”收唐张怀瓘《十体书断》;

卷七“书录”收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唐朝叙书录》、唐韦述《叙书录》、唐卢元卿《法书录》;

卷八“书谱”收唐孙过庭《书谱》;“书名”收羊欣《古人能书人名》;

卷九、卷十“书赋”收窦《述书赋》、窦蒙《五言题此赋》及《(述书赋)语例字格》;

卷十一“书论”上收后汉赵壹《非草书说》、晋王右军《自论书》、南齐王僧虔、梁庾元威、唐徐浩等《论书》、唐张怀瓘《文字论》;

卷十二“书论”下收唐张怀瓘《六体书论》、蔡希综《法书论》、张怀瓘《书药石论》;

卷十三“书记”收唐何延之《兰亭记》、褚河南《乐毅论》、徐浩古迹记》、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张弘靖《萧斋记》、唐太宗《飞白书记》及韩愈《科斗书后记》;

卷十四“书表”收后魏江式《论书表》、宋虞龢《论书表》;“书启”收南齐王僧虔《答太祖论书启》、梁萧子云《启》、陶隐居《与梁武帝论书启》等四篇;

卷十五“书启”收梁武帝《答陶隐居书》等四篇和陶隐居《论书启》、梁简文帝《答江东王上王羲之书启》、梁元帝《上东宫古迹启》、庾肩吾《谢东宫古迹启》、顾野王《上玉篇答》;“书笺”收唐李峤《为凤阁侍郎王方庆上书法笺表》、《为王相请改六书笺表》;“书判”收《字诂判》、《署书题阁判》、《学书判》、《佣书判》、《丹书判》等;

卷十六“书”收汉许冲《上说文解字书》、唐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书“书序”收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序》、张参《五经文字·序》、贾躭《说文字源·序》、唐玄度《九经字样·序》、林韫《拨镫序》、后蜀林罕《字源偏旁小说·序》;

卷十七“书歌”收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李白《赠怀素草书歌》等四十一首;

卷十八“书铭”收晋刘邵《飞白书势铭》、宋鲍照《飞白书势铭》、唐陆龟蒙《书铭》;“书赞”收唐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赞》、唐权德舆秘阁《五绝图贺监草书赞》、《笔意赞》;“书叙”收唐怀素《自叙》、韩愈《送高闲上人叙》、沈亚之《草书送山人王传叙》;“书传”收晋王羲之《笔势传》、《羲之别传》、《唐僧怀素传》;

卷十九“书诀”收蔡邕《九势八诀》、白云先生《书诀》、唐太宗《笔法诀》、唐卢隽《临池妙诀》;“书意”收梁武帝《观锺繇书法十二意》、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字书优劣体意》;“书志”收宋王愔《古今文字志目》、唐舒元舆《玉筋篆志》;

卷二十“杂著”收晋杨泉《草书赋》、齐王僧虔《书赋》等十五篇。

文末自跋云:“夫学先贤圣书,实难为意气,先知笔理,粗会旨归。行行皆有活法,字字尽如生动。师资相契,血脉相传,其理渊澄,不可具载。”可见其意主宏博,但选择欠精,编次丛杂,未免疏舛。如序古无作叙者,因苏轼避其家讳而改之,本非二体,昌黎集内所载皆序而非叙。但《菁华》却列序、叙为二日,且以《韩愈送高闲上人》篇载人叙中,似无根据。《晋书·王羲之传》即属“传赞”之流,而作者别题作《书王羲之传后》,并列于“杂著”之中。梁武帝《答陶隐居论书》,应属“书论”之作,但却归人“书启”之类,这些皆为体制不够严密。

然而,自唐以来,惟张彦远《法书要录》、韦续《墨薮》兼采群言,而篇帙无多,未为赅备。其裒录诸家诸言,荟萃编排,以资综合考订,实始于是编。且钦定《佩文斋书画谱》中“论书”一门,多采用此著。虽然其规模草创,内容不及后来之精密,但是《四库提要》所谓“大辂肇自椎轮,层冰成于积水,其造始之功,则亦不可泯灭”之评语,理应得到公认。尤其是不少古代珍贵的书学原始资料得以归类保存和传播,因此,在学术上,仍然很有参考和借鉴等实用价值。唯在引证具体材料来源时,需多加考察、分析而已。

作者介绍

陈思(生卒年不详),人称临安鬻书人。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理宗时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著有《书苑菁华》、《书小史》、《海棠谱》、《小字录》、《宝刻丛编》等,旁搜博证,用力甚勤。

版本

传世有国图所藏宋刻本、汪氏振绮堂刊本、明钞本、张金吾有旧钞本、八千卷楼有精钞本、明卧云山房钞本、《翠琅歼馆丛书》本、《述古丛钞》本、《四库全书》本、《藏修堂丛书》本,以及扫叶山房石印本等。[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