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佑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乾佑镇是柞水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旬公路、西康铁路纵贯全境。全镇辖7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4个居民小组,总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20250人。[1]

经济状况

乾佑镇依托位居县城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成了一批养殖业、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2002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500万元,实现企业总收入433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2860万元。

同时该镇按照"放心、放胆、放手"的六字原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城区闹市更是门店林立,商家云集,市场日益活跃,年上缴税金逾百万元。

自然资源

境内资源丰富,林特产品众多,除了"露仁"之说的核桃,"贡品"之誉的大红板栗外,天麻、香菇、黑木耳、猕猴桃等林特产品远近闻名,尤其是核桃、板栗、黑木耳等三大产品,不仅享誉国内,而且还出口创汇,年产量分别达到200吨、300吨和50吨。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乡村公路直通7个行政村,其中5个村通柏油路。城镇建设面貌日新月异,老城改造基本完成,形成了"三纵六横十二巷"主骨架。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基本到位,城区常住人口增加到 2万人,初步形成园林式旅游山城雏形。[2]

历史面貌

位于柞水县境西南部,县城及其周围,原为城关公社,1984年根据古乾佑县、乾佑巡检司,改为乾佑镇,由县直辖。2015年撤销柞水县乾佑镇,设立乾佑街道办事处 。

东邻石镇区的西川乡,南邻石镇区的下梁乡,西邻石镇区的七坪乡,北邻营盘区的药王乡。面积44.4平方公里,2829户,10525人(1990年户口普查数,下同)。辖城关、石镇后沟界牌湾什家湾5个行政村和乾佑镇居民委员会,共23个自然村。中共柞水县乾佑镇党委和镇政府驻地在柞水县城北关。乾佑河由北向南贯穿镇境。

镇境内多为黄粘土,气候较温和,年降水量880毫米以上。有耕地2136亩,产玉米、小麦、杂粮。城关、石镇两行政村为蔬菜种植区。有卫生所1个,小学8所,有镇办综合厂、拖拉机站、水泥板预制厂(即沙石厂)各1个。柞水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县完全中学及城关小学、幼儿园在县城。

乾佑镇为中国共产党柞水县委员会、柞水县人民政府、柞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县级各部、局、事业单位所在地。有干线公路北通西安,南抵镇安、安康、汉中,东达商州、山阳。

境内界牌湾以北地区自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分别为杜城、杜陵、山北、咸宁(即今长安)管辖;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划归孝义厅。

古代孝义厅城八景--山寺晓钟、东山悬月、城南晚渡、见龙古潭、桃园春暖、太白神井、回水旋花、五华仙峰,均在镇境内。各景题有诗。桃园春暖诗曰:"夹岸桃花万树春,一湾流水倍相亲。园林两度飘红雨,堤柳千条锁画滨。入境应宜忘汉代,居家岂为避秦人。胜游到此须留意,莫效渔郎再问津。"

黑沟口有铜矿。

旧县雄关,在镇境内红石崖处。自宋至清末一直为兵家据守之地。两面临河,一面临山,山势陡峻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宋代曾派副都统在此镇守。

《旧县笳鼓》一诗曰:"旧县雄关高建牙,朝喧鼙鼓暮吹笳。响流巨壑溪声壮,气薄云霄雁影斜。山谷之中排壁垒,旌旗以外见烟霞。将军剩有林泉兴,低唱渔歌钓水涯。"

在旧县关南100米处的乾佑河上,1981年由陕西公路局二处二队建成现代化钢筋混凝土梁式大桥一座,长117.8米,高4.5米,桥面宽6米。全桥共5孔,最大排洪量1100立方米/秒。桥面两边还有人行道,宽1.5米。[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