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十岁,我辞职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 日本家喻户晓的爆炸头姐姐、原《朝日新闻》编辑委员稻垣惠美子引发热烈反响之作

★ 单身,告别大公司,没孩子——五十岁的我,现在充满希望

★ 我的目标是建立“没钱也能快乐”的生活方式

我,五十岁,无夫,无子,无业。

一点也不年轻了,每天都感受到“衰老”这件事,

即使如此,我还是决定离开工作了二十八年的公司,

离开庞大的组织,放弃高薪、社会地位和退休金,

重新以一个人的身份,

思考所谓的“生活”是什么?“在公司工作”又是什么?

而这一切,就从我突发奇想地烫了一个非洲爆炸头始——

于是,我真的辞职了。那么,结果如何呢?为了请读者朋友们继续往下读,在此我只说一句话,那就是“出乎意料,我能行(难道不是吗)”。

《五十岁,我辞职了》描述了作者稻垣惠美子将五十岁作为人生转折点,辞职后开始新的人生旅程的前后经过,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生活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稻垣惠美子从没有怀疑过“好学校”“好工作”“好生活”的黄金方程式,她大学毕业后便进入朝日新闻社工作,拥有稳定的收入、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丰厚的退休金,但她在四十岁的时候突然萌生了“五十岁的时候辞职”的想法。

萌生这一想法后,她开始重新思考“金钱”“工作”与人生的关系,最终在五十岁的时候,稻垣女士在周围人不解的目光中毅然决然辞去了工作。脱离公司体制之后,稻垣女士得以以一个自由人的眼光重新看待生活与工作,开始尝试每月只花200日元电费的节电生活,反思“公司型社会”的日本对个体带来的限制、“黑心员工所建立的日本”等等她以前没有注意到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实。

因为辞职,站在公司、甚至是国家机构的对立面,稻垣女士看到了以前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事情。“公司型社会”的日本、泡沫经济后日本公司的挣扎、趋于欺诈化的消费经济、老年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种种不便、存在不需要金钱也能快乐的生活方式吗……每一点都引发了她的思考。

本书加上前言、后记共有八个章节,循序渐进地讲述了自己从生出辞职的念头到辞职后的日常生活,稻垣惠美子的写作励志又充满幽默,读来令人发笑又深省。

作者简介

稻垣惠美子(1965— )

稻垣惠美子,1965年出生于爱知县。一桥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朝日新闻社工作。历任大阪总社社会部、《周刊朝日》编辑部的社论委员及编辑委员等,2016年1月辞职。在朝日新闻社与桥下彻的对立冲突中,作为大阪总社社会部编辑部主任担任总指挥,把事情的原委投稿到月刊Journalism上,使得该杂志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在朝日新闻社发生两大丑闻之后,立志要重新建立朝日的品牌,连续撰写了专栏文章。该专栏人气异常火爆,她接连参加各个电视节目。电视画面上播放出的非洲爆炸头形象与其职务之间的巨大差异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著作有:《想知道死亡的方式》(PARCO出版,1995年)、《开始于地震那天早晨》(朝日新闻社,1999年)、《非洲爆炸头记者作为记者所写的东西,正因为离职才能写的东西》(朝日新闻出版,2016年)、《寂寞的生活》(东洋经济新报社,2017年)、《不再需要食谱,拯救人生的最强大的餐桌》(Magazine House,2017年)、《不要食谱!爆炸头惠美子的四季餐桌》(Magazine House,2018年)、《人生处处有出路》(东洋经济新报社,2018年)。

原文摘录

总之,当前到处都是人手严重不够的情况。招聘广告贴得满大街都是,而且大多数情况是一直贴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一个再怎么笨拙、没有经验的中年妇女,只要不对工作挑三拣四,一旦需要,不会发愁找不到打工机会。只要抱着不怕丢人从头学起的想法,应该会慢慢掌握工作技巧。关键不是能力,而是是否有本事扔掉不可思议的自尊。 在这个互助系统中,所有人都朝不会变得幸福的终点一个劲地奔跑着。让人绝望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谁很坏,也不是哪里有坏人或者敌人。制造出黑心化日本的,是每个人那点不是罪过的欲望,是想在这种痛苦的状况下想办法活下去的努力。仿佛就是一个陷阱,越挣扎越被吞噬。

书评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无论是集团公司性质的还是个体作坊性质的,在成长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得到了理应获得的金钱上的收入,收入的多少可以进一步的影响一个人的认知以及发展空间,无论如何,金钱的持有量绝对在人的生活中占据绝对的重要性,没有之一。

半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日本现象级人物稻垣惠美子的作品《五十岁,我辞职了》。坦白说,我并不太赞同书中的某些观点,其中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如果说将这本书的书名改为《换一种活法》,我觉得跟书中的内容更为贴切一些。


《五十岁,我辞职了》 稻垣惠美子在38岁-40岁期间,因为同事中的前辈过生日的经历,继而给自己定下了50岁辞职的目标,并为之准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她的辞职并不是因为工作能力不行、跟上司不合、家庭条件不允许等客观因素,而是在主观意识上的一种选择。她的目标是建立“没钱也能快乐”的生活方式,但从社会现实和传统意义上讲,这就是一个伪命题。

钱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的内容和质量,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钱多就多花,钱少就少花,这也没什么问题。但关键在于无论钱多钱少,人们都在努力的工作,只不过因为行业、地域、个人能力的不同,收入不同罢了。但如果在当打之年的五十岁辞职以后,不再继续工作的做法,也确实充满了争议。

稻垣惠美子辞职以后,公司配发的手机和笔记本被收回,她不得不独立去商店购买手机及套餐服务,因为不懂行情被商家捆绑销售了很多附加的服务,一些社会上的基本认知都没有搞明白,我完全不理解她为了辞职做了十年的准备工作,都做了些什么?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稻垣惠美子需要将现在居住的四五十平的租房改租为二十平方左右,这样可以减少支出。在日本,租房需要担保人,但是她的父母已经超过65周岁无法担保,她的姐姐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同样不能担保,唯一可以担保的人只有她的姐夫,但会妹子似乎也不好意思找多年不见、不来往的姐夫…如果无法提供担保人,那就只有找社会上的担保公司做担保了,但是担保公司是需要费用的,租房由大改小时为了省钱,但是省的钱又给了担保公司,我不知道这样的操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稻垣惠美子为了省钱,家用电器除了冰箱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放弃了。不开灯、不看电视、不用微波炉、不用暖炉…我在想,这样的生活可以单人尝试,但放眼社会,很难得到复制,基本寸步难行。

对于公司单位的多年培养,稻垣惠美子非常感激,但同时也受制于企业集团的一些弊病,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人的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人情往来、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在社会上生存哪有那么容易啊?

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一直有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伴随着。稻垣惠美子在辞职以后还在继续接《朝日新闻》的约稿,并吐槽了稿费非常低的问题。她还表达了关于一些打零工的想法,例如去酒窖帮人做饭等等,这恰恰证明了钱的重要性,没有钱,生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无奈的时刻,但这并不是不需要工作的理由,可以给别人打工,也可以自己当老板,让自己有事做,在社会中不至于让自己脱离很远。钱的多少说起来也就是个数字,但一个人的生活和家庭中几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在当今全球通货膨胀迅猛的情况下,除非有巨额存款,否则用不了几年都会被稀释的难以接受,就算只想维持最最基本的生活,也不能没有收入,这还是在个人以及父母(不考虑婚配以及子女)不生大病的情况下。

《五十岁,我辞职了》这本书看一下,有些人当然可以借鉴或者尝试一下书中稻垣惠美子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其实人在一生中会有很多困难,偶尔换种活法、换种心情体验一下也不错。也许书中所写代表了日本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但据我所知,日本少子老龄化的时代已经持续了多年,经济状况极其恶劣,每个人都在为了活着而努力,亲情、友情的代价极为奢侈,但我并不认同稻垣惠美子的观点。如果非要说明一点的话,那就是稻垣惠美子的勇气和她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可以给一些人带来一些启发,但也仅是启发,毫无复制的可能。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