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伤寒六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伤寒六书》,伤寒著作。又名《陶氏伤寒全书》,6卷。明代陶华(节庵)撰,成书于明正统十年(1445)。本书为陶氏所撰6种伤寒著作之合订本,包括《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槌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等六书。书中对《伤寒论》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从证候归类、病证专论、六经传变、阴阳表里虚实等方面加以阐述,另对《伤寒论》诊脉法、用药法亦有专论。其于伤寒病证治法多宗张仲景,但亦汲取后世温热病证治的方法,而受朱肱《南阳活人书》的影响较大。但其6种著作,内容颇多重复,对某些伤寒证候之辨证尚欠清晰,所选方药或有杂乱之弊。 本书内容除广泛论述伤寒脉、证、方、药外,尤其在伤寒证候分辨与治法方面有所发展。卷1“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心得集。所谓“琐言”并非系统之作,犹如学术论文,对“伤寒用药大略”、“伤寒言证不言病”、“厥分寒热辨”、“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辨”、“结胸解”及合病、并病、温病、死生脉候等17则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抒以己见,阐发仲景之奥旨。卷2“家秘的本”,首列伤寒总论、脉证指法等文,继则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如发热、头痛、项强、恶寒、恶风、寒热、潮热、似疟、无汗、自汗、头汗、手足汗、盗汗等70余种病证。次则论述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的证治。卷3“杀车槌法”,内容包括劫病法20条;煎药要法20条;秘验37方、就注37槌法。陶氏认为“杀车槌法,世之罕有,永为养生之宝矣”。卷4“一提金”,分述六经之见证、辨证法、论脉法、用药法,以“贯珠数,一一开注”之法论述伤寒证治,为提纲性伤寒启蒙之作。卷5“截江网”,主要论述伤寒之标本论、用药法则、正治逆治反攻寒热辨、统论受病之由、伤寒无阴证辨、传足不传手之误;六经辨证法及妇人伤寒与男子不同治法等16个问题。阐明了伤寒有关辨证识病、病因及用药法则、男女伤寒在治疗上的区别。卷6“明理续论”,陶氏认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共50论,“惜其未备”,于是“集所见所闻,比类附列,斟酌而损益之”,将成氏伤寒50论补充修改,增至85论,并提纲挈领地辨析了伤寒的形、脉、证。

作者简介

陶华(1369—1463),明代医家。字尚文,号节庵、节庵道人,明余杭(今属浙江)人。幼年业儒,旁通百氏。及长,遇良医授予秘藏医籍,遂探研医术。精研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颇有创见。为人治病,深切脉理,旁察病源,随症制方,不拘古法,屡有奇效。一女隆冬昏闷,不饮不食,神情狂躁,诸医莫测其症。陶究其病源,此女将曾于三伏天曝晒之衣着于身而得疾,遂诊断为严冬中暑,是一种稀症。使服“香薷饮”,一服即愈。又一人因食羊肉后涉水,痞结于胸,门人治之不愈。陶令食砒一钱,一吐即愈,门人质疑,陶答道:“羊肉得砒而吐,而砒得羊肉则不能杀人,是以知其可愈。”曾悬壶杭州,治伤寒症,常一剂即愈,名著一时,人称“陶一帖”。著有《伤寒琐言》、《陶氏家秘》、《杀车槌法》、《一提金启蒙》、《证脉截江网》各1卷。宋成无已《明理论》只50证,陶鉴其未备,斟酌增删之,写成《伤寒明理续论》1卷,1445年合辑为《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六书》)六卷,流行较广,颇有影响。后又撰《伤寒全书》5卷、《伤寒治例点金》2卷、《伤寒治例直指》2卷、《伤寒直格标本论》1卷、《伤寒段段锦》(又名《十段锦》、《十段关》)1卷,《伤寒全生集》4卷。在伤寒分证和治法方面,有所发展。此外又著《痈疽神验秘方》(一作《痈疽验方》)1卷、《陶节庵心髓》1卷。

内容预览

医之为道,何道也?曰∶君子之道也。苟非存心有恒者,可轻议哉!何则?夫药之性,能生人亦能杀人。盖操之不得其要,则反生为杀矣。惟君子则然,心不苟,故其为业必精。及其临病,必详以审,故能化悲痛为欢忻。小人之性忍以贪,贪则惟利是图,忍则轻忽视人命。逮及临病,则夸以略,不察病之虚实,辄投瞑眩之药,不杀人也几希。吾固为君子之道也。予晚年得子,方逾弱冠,柔软多病,习懒不能自强,必非能受此道者。日夜痛心,惧夫吾殁之后,有病委之庸医,足可以伤生灭性。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子多病,不传以济生之道,一旦夭扎,祖宗之祀事绝矣,岂为人父之道哉!某今年七十有七,衰迈殊甚,桑榆之日,岂能久照。日夜用心,以辑成《伤寒明理续编》,论法虽略备,非有师承口诀,不能融会贯通于心。又着《琐言》一卷,文 ……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