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伯大尼修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伯大尼教堂

图片来自hk01

伯大尼教堂Béthanie),位于香港香港岛薄扶林薄扶林村一带,于1873年到1875年年间由巴黎外方传教会建成,为传教会士的休养之所。

“伯大尼”是圣经耶稣救活死去多天的拉撒路所在村落的名字,有救活病人的含义。伯大尼修院的箴言“主啊!你所爱的病了!”(Domine, ecce quem amas infirmatur. Ioan 11)取自《若望福音》刻于正门之上。属于香港法定古迹。现为香港演艺学院的伯大尼校园。

历史

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847年从澳门迁移到香港,初时在中环史丹顿街设立办事处。随著满清政府签署《北京条约》后,法国传教士可以在中国自由活动,奥塞神父(Fr. Osouf)向巴黎总部建议在香港岛西面的薄扶林设立疗养院,让在远东地区传教的传教士患病后有地方休养。巴黎总部接纳建议,奥塞神父于1873年6月买地,自任建筑师设计修院,并获得由新加坡抵港的白德礼神父(Fr. Charles Edmond Patriat)协助下展开工程,更得到香港政府捐赠花岗岩石材,期间于1874年遭受台风破坏,但仍于1875年完工落成启用[1],白德礼神父出任首任院长。1897年伯大尼修院进行扩建及改善工程。

在作为疗养院期间共有101位神父在此病逝,卜葬于修院的墓园,直到1975年才迁葬柴湾天主教坟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内地的传教士相继离开,加上医药进步,伯大尼修院的角色逐渐减低。1974年传教会迁出,翌年在修院落成百周年售予香港置地,原先计划拆卸兴建往宅,但香港政府提出以现时置富花园的地皮交换伯大尼修院及牛奶公司牛棚,因而变成为政府产业。

1978年交予香港大学出版社使用,在教堂装置印刷机,并用作储存书籍及档案,1997年交还予香港政府产业署管理。2000年,政府著手研究对建筑物修复的可能。2003年由香港演艺学院接手复修,耗资8,300万港元改建为电影电视学院校舍,于2007年3月完工。2008年伯大尼修院获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以表扬其复修工程。现时修院已被列为法定古迹[2]

彩色玻璃窗

在重修伯大尼修院时,教堂原装有19幅彩画玻璃全部散失,工程总监苏迪基(Philip Soden)走访多个教堂,终于发现共济会“雍仁会馆”的7扇彩画玻璃窗,形状大小与伯大尼小教堂相同,查访下原来1985年有一位建筑师在伯大尼附近的置富花园发现一批彩画玻璃窗,将之存放在政府仓库,其后该建筑师为“雍仁会馆”50周年成立庆典装修,由于饭厅需要彩画玻璃,遂向香港政府申请使用,从政府仓库取来7扇玻璃窗,仍然有两扇玻璃窗存放放于政府仓库内,经过参考三幅伯大尼于1950年代的照片,最后证实“雍仁会馆”及政府仓库的玻璃窗均来自伯大尼,最终物归原主。

复修

伯大尼修院占地18,000平方米,其中3,400平方米用作教学用途,其馀大部份设施会开放给公众参观及租用,包括惠康剧院、小教堂包玉刚礼堂等。由地下酒窖改建而成的“法国巴黎银行伯大尼博物馆”,亦于2007年6月开放,接受团体申请参观。 2013年11月22日,古物事务监督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将伯大尼修院列为法定古迹[3]

参考文献

  1. 曾雪雯. 【薄扶林法式秘境】百年传教士静休地 演艺开放伯大尼古迹校园. 香港01. 2019年2月21日 [2019年2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21日). 
  2. 法定古迹“新贵”:和平纪念碑 伯大尼修院 《东方日报》 2012年12月18日
  3. 新法定古迹 《东方日报》 2013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