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倪达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倪达书

来自 名人简历网 的图片

倪达书(1907年8月22日-1992年8月25日 ),原生动物学家,鱼病学家[1]江苏无锡人。1932年结业于中央大学动物系。曾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在原生支物学研究中曾有许多新的发现,对甲藻类壳板的研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建国后从事鱼病研究,解决了生产上许多实际问题,建立了稻田养鱼、鱼养稻的鱼稻共生理论,提出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新的种群生态关系,为我国的淡水渔业和鱼病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2]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原生动物学家、鱼病学家

出生日期----1907年

出生地点----江苏无锡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全国科学大会奖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动物系

代表作品----鱼类水霉病的防治研究

人物简介

倪达书,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先后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从事原生动物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鱼病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原生动物学会理事长,鱼病研究会主任委员。并为美国科学家协会会员,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名誉会员。在原生动物研究特别是鱼病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果,被誉为我国鱼病学奠基人。著有《鱼类水霉病的防治研究》及主编《中国淡水鱼养殖学》等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许多重要论文。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人物生平

倪达书1907年8月22日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8岁时,就读于本村国民初级小学,12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继续求学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1932年高小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江苏省立第三师范。级主任兼语文老师是日后有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博物学老师吴碧卿是湖北省武昌高等师范薛德育教授的门生,知识广博。对倪达书日后专修动物学影响很大。1928年,倪达书高中毕业,选报并被录取入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当年该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倪达书非常喜爱篮球、足球、跑步等体育活动,中学时代曾在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过800米跑第一名,读大学时在理学院是出了名的体育运动爱好者。健康的体魄使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得益匪浅。

1932年4月,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辞职,教育部派段锡朋接任,学生们将段锡朋轰出了学校。5月初,教育部下令学校解散。当时,经陈义教授介绍,倪达书到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进行泽蛙肠道寄生纤毛虫的研究。9月,中央大学开始甄别登记,倪达书获动物学理学士。以后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师从王家楫教授研究原生动物。1932年和1933年夏,两次参加中国海滨生物学会在厦门大学召开的海洋生物研究会,倪达书学习了分离海洋甲藻甲板的技术,为后来研究海洋甲藻壳板形态打下了基础。由于倪达书虚心好学,埋头试验,勇于实践,这时期连续发表了10多篇寄生和自由生活原生动物研究论文和10多篇海洋甲藻类研究论文,从研究助理擢升为研究员,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1946年,倪达书去美国深造,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原生动物研究。1948年12月31日,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回国,在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当时,中央研究院决定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倪达书毅然决定留在大陆。1949 年,上海的解放指日可待,倪达书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员工联谊会主席。在上海解放后的第三天,身负重任的上海市军管会负责人、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专程到中央研究院看望、慰问留在大陆的全体职工,并鼓励他们为祖国服务。倪达书以员工联谊会主席的身份陪同了陈毅同志。党和政府对科学工作者的关怀,使倪达书受到很大的鼓舞。几天后,成立了上海市军管会接收中央研究院沪区办事处委员会,由李亚农负责,中央研究院的王家楫、吴学周和倪达书三人为委员。

195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上海成立,倪达书即转入该所任研究员,并到无锡蠡园联系建立太湖淡水研究室,先从事五里湖的浮游生物研究,后进行鱼病学研究,一直担任鱼病学研究室主任至1984年。倪达书于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1984年任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被推选为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终身名誉会员。他还是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鱼病研究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渔业协会理事长和《水生生物学报》、《水产学报》和《动物分类学报》编委。

倪达书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个人经历

1907年8月22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28~1932年 在“国立中央大学”生物学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32~1946年 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助理,研究员。

1946~1948年 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原生动物研究。

1949~1992年 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主任。

1978~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1992年8月25日 逝世于湖北省武汉市[3]

个人成就

国际原生动物学会的终身名誉会员

倪达书从事原生动物研究60年,发表了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原生动物的研究论文30多篇,其中有许多新种、新属的发现。关于“肠唇鞭虫的结构和分裂,包括寄生人体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相似种类的记述(The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Chilomastix intestionlis Kuczynski,With notes on similar forms in man and othervertebrates)”和“豚鼠肠道寄生原生动物的形态和分类(Morphology and taxonomy of the intestinal protozoa of the guinea-pig,Cavia perells)”曾分别发表在1948年美国《形态学杂志》(J.morphology)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尤其是倪达书绘制的各类原生动物图像,更使外国人吃惊非常。他原本不会作画,但是,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不得不下苦功,潜心观察,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研究实际情况,创建了简易的木炭画法。他采用木炭画法绘制的几百幅原生动物图,形象准确,栩栩如生。法国的P.P.工藤(Kudo)在他们编著的《动物的特性》(“Traite de Zoologie”)和《原生动物学》(“Protozoology”)中,都引用了倪达书在学术上的新成果和原图。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认为他的研究观察精细,成绩优异,不仅授予他美国科学家协会终身会员的荣誉,还授予他一把象征打开美国科学家组织大门的“金钥匙”。倪达书对于甲藻的分类和甲板形态的研究在国际上尤著声誉。1931年后,他共发表了有关甲藻的研究论文18篇。他从甲板的形态,特别是从过去一直是研究空白的腹区甲板着手。他的研究表明,腹区甲板由左、右前板,左右鞭毛孔板,连接板和后围板6块小板组成,这是多甲藻目(Peridinales)各科、属的基本结构,经过比较,发现各科、属中基本的形态恒中有变,变不离恒的特征,作为科、属演化途径的标志,从而鉴定其分类系统,这样的分类系统反映客观实际,是一创见,许多结果已被P.P.格拉希(Grasse)主编的《动物的特性》采用和论证。30多年后的1971年,E.R.考克斯(Cox)以扫描电镜对甲藻的观察,进一步证实了倪达书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发现。

由于倪达书的科研成绩卓著,1985年6月26日,在肯尼亚内罗召开的第六届原生动物学家协会上,被推荐为终身名誉会员,并颁发了名誉会员证书,以推崇其对原生动物学的贡献。

中国鱼病学的创始人

1951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无锡蠡园成立了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下设鱼类寄生虫研究组。倪达书领导进行草鱼死亡原因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他们在江苏无锡、苏州、吴江和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等主要养鱼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在无锡河埒口一口发病严重的鱼池,首次发现引起草鱼大量死亡的病原体为一种隐鞭虫(Cryptobia sp.),并很快筛选出0.7微米的硫酸铜能有效地杀灭这种病原体,使鱼病防治工作迈开了第一步。1953年,倪达书和他的同事们在菱湖镇的一间破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鱼病工作站。他们以顽强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渐形成了以中国鱼病学理论为指导用于鱼病防治的研究方法。不久,发表了中国第一批鱼病学研究的论文,提出了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混合堆肥饲养鱼苗,漂白粉在食台周围挂篓和硫酸铜挂袋等一系列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防治鱼病的方法;在一般饲养管理方面提出了“三消”(池塘、鱼体和饵料消毒),“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等具体技术措施,深受渔民的欢迎,也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扬,并沿用至今,成为养鱼事业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为了推广这些成果,他们开办了短训班、讲习班,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鱼病科技工作者。倪达书亲自编写教材、讲课,这些被培训的人员现在都是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和鱼病学研究的骨干力量。40多年中,倪达书先后发表鱼病学研究论文30多篇。1960年11月,在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宣读的“鱼类水霉病的研究”一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在该报告的基础上,经过大量补充研究,出版了《鱼类水霉病的防治研究》专著.叙述了水霉病的研究简史,水霉菌的形态、繁殖、生态和生活史;对湖北省鱼类体表和鱼卵上常见的水霉菌种进行了分类鉴定,描述了6个属、13 个种,其中厚壁丝囊霉为一新种;研究了水霉的性质,经反复试验证实,水霉菌是腐生性的,它不感染健康无伤的鱼,而寄生于体表受伤的鱼和刚死的鱼卵上。倪达书认为活细胞具有“抗霉素”,“抗霉素”很可能存在于黏液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黏液中,细胞一死,就停止分泌黏液,水霉菌孢子很快寄生上去。组织病理学观察证明,水霉菌丝只在已经坏死的组织生长,这表明是腐生性质,由此找到了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合剂浸泡受伤的鱼或已患轻度水霉病的鱼,从而取得治疗鱼病的效果。这项研究成果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草鱼烂鳃病的研究Ⅰ.细菌性病原的研究”和“黏细菌烂鳃病和白头白嘴病的病原生物学及其防治”两项研究成果获1978年湖北省科学大会奖。另外,倪达书主编的《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二版,1973)和参加编写的《湖北省鱼病病原区系图志》也获1978年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倪达书强调科学研究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努力为国民经济服务。所以,他着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发现的近百种鱼病,已研究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使中国池塘养鱼常见鱼病基本上得到控制。在倪达书的带领下,中国鱼病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而且培养了鱼类病毒学、鱼类细菌学和鱼类寄生虫学的学科齐全的鱼病学科研人才以及防病养鱼专家,使中国的鱼病工作者从解放初期的少数几个人,发展到目前遍及全国各地的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其中包括各水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生产单位的科技人员,为中国发展渔业生产和鱼病防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倪达书是中国鱼病学的创始人。倪达书等主编的《草鱼生物学与疾病》和《中国鱼病学》等专著将流芳百世。

首创稻田养鱼的理论

倪达书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倪达书对稻田养鱼有很深入的研究,并创立了稻鱼共生理论。20 世纪50年代,倪达书就开始对传统的稻田养鱼进行总结,在《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一版,1961)中写了“稻田养鱼”一章,并在《人民日报》、《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提倡稻田养鱼。但中国历史上稻田养鱼主要是利用稻田水体饲养少量食用鱼,由于缺少科学的指导,技术水平低,产量不高,作用也不大,所以未引起稻作和养鱼专家的重视。到20世纪60年代便出现衰落的状况,人口日益增多,粮食和动物蛋白的需求十分迫切,必须改革传统的稻田养鱼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972年,倪达书带着稻田养鱼的新设想,到武汉市东西湖养殖场农业队进行实验。从整田、插秧、开沟、挖鱼塘到放养草鱼苗和田间管理,他都事必躬亲。经过三年的试验研究。每亩养鱼稻田增产稻谷8%~43.7%,实现了稻田养鱼,以鱼促稻增产的设想。以后又在实践中认识到稻鱼之间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为了探索这一功能的作用,并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0年初,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支持下,73岁高龄的倪达书奔赴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桃源试验站,亲自选择稻田养鱼的试验基地,进行“稻田养草鱼种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同时,多次深入到湖北省黄陵、黄冈、红安等县实地指导。1983年9月,该项成果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成果鉴定,并获得1983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这项成果提出了稻鱼共生理论,阐述了稻田养草鱼种的生态功能。这一功能具有促稻增产的作用,早稻小区正交对比试验结果,平均增产7.8%±4.5%;大田示范对比结果,增产幅度在4%~25%之间,平均为10%以上。还有保鱼健康少病的作用,使每亩稻田能收获优质草鱼种350尾以上;另外,可节省稻农中耕除草劳动,减少孑孓孽生及蚊虫传播某些疾病。通过农渔结合的研究,制定了稻田养鱼的技术操作规程,确定了稻鱼配套的几种形式,并进行了农渔结合试点,解决了稻鱼矛盾,妥善地将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生产,在稻田养鱼生产实践上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倪达书关于稻鱼共生关系及其生态功能的系统研究,这在国内外稻田养鱼史上尚属首创。1989年10月,在“第二次亚洲地区稻鱼农作制的研究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上,这项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赞赏,誉为首创稻田养鱼的理论。

1981年8月,倪达书给中央领导写信,他从稻田养鱼的意义、优越性到推广试验的科学论证,从提高稻谷产量和鱼种收入,到组织稻作、植保、土肥、水产等专家的共同合作,都作了详细阐明,并建议国家水产总局把稻田养鱼技术下达到各地的水产研究单位和技术推广站,向稻区农民示范推广。他的建议很快被采纳。随后,《湖北日报》、《湖北科技报》、《光明日报》、《科学报》、《人民日报》(英文版)、《长江日报》、《湖南日报》和《瞭望》杂志、《科学与人》杂志、《人物》杂志以及有关宣传部门,对倪达书的事迹和稻鱼共生理论,都作了宣传报道。这样,中国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生产技术革命,就在倪达书的推动下蓬勃开展起来。

1984年,农牧渔业部组织由四川省水产局牵头,有北京、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17省、市、自治区承担的“稻田养鱼技术”推广项目,由倪达书等6人任该项目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大面积推广。到1986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超过1500万亩。这项推广成果获1986 年度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倪达书创立的稻鱼共生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产实践又丰富了他的理论,1990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倪达书等编写的《稻田养鱼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改革池塘养鱼制度

倪达书不仅是一位原生动物学家和鱼病学家,还是一位鱼类养殖学家。他不但研究鱼病病因,还从发展抗病力强的鱼类养殖品种,防病治病以及改进饲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经他提倡并亲自参与的养殖团头鲂研究的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主张选育优良品种,移植武昌鱼与杂交丰鲤至全国各省、市,促进了淡水鱼产量的提高。1959年,他在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告的《草、青、鲢、鳙的饲养方法》论文,研究了“四大家鱼”与养殖有关的生物学特征,鱼苗的采捕和运输,鱼苗培育方法,夏花养咸鱼种的方法,成鱼饲养,几种主要鱼病的防治方法等,受到各国代表的赞扬,许多方法沿用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倪达书发现传统的池塘养鱼技术中存在着一些弊病,如鱼种并塘越冬,上市不均衡,养殖周期太长,优质鱼太少等。妨碍着池塘养鱼业的发展。为了改进这些弊病,他进行了“池塘饲养鱼类优化结构及其增产原理”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在冬季大部分时间里,鱼类仍然需要摄食补充代谢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因此,他不主张鱼种密集越冬,并须在晴暖的冬天补充饵料,这样不仅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有利于增强鱼体健康和抗病力。提出改革传统的鱼种并塘密集越冬为夏末秋季放鱼种,这样养殖周期可由三年缩短为两年,并节省80%的鱼种池。通过对适宜草鱼生长的食物结构及其需求量的测试,得出青、精饲料合理搭配和投喂量的数据,满足了草鱼营养的要求,控制了水质的恶化。这种以青饲料为主的养殖模式可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适合中国的国情。研究结果还证实:传统的“一草养三链”不能充分发挥草鱼和鲢、鳙种群间的互利协调,使池塘能量转化效益偏低,也因鲢、镛密度太大,经常过量施肥,易引起水质恶化,极易诱发草鱼生病。因此,将草鱼与鲢、鳙的比例结构改为(1.5~2.5)∶1,不但可免除鱼池施肥,也可提高优质鱼产量。经过改革的池塘养鱼制度,免除鱼种并塘密集越冬,调整适宜鱼类生长的食物结构和饲养鱼类种群结构,利用鱼类自身防卫系统的防病能力,增强鱼体抗病力,优化池塘生态环境,建立了一套新的防病养鱼技术规程,有效地提高了草鱼的成活率、产量和效益,成为池塘养鱼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大成果。倪达书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从美国返回上海。回国后,他努力开创中国鱼病学,使中国鱼病学研究水平跨入世界前列。在原生动物学、海洋甲藻、鱼类养殖学、鱼病学、稻田养鱼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等8项,各级评选的优秀论文奖8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领导调倪达书从事不属自己擅长的鱼病学研究,他毫不犹豫,欣然接受,积极和同事们一起离开繁华的上海,到艰苦的鱼乡,和渔民打成一片,学习养鱼技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鱼病学工作站,开创了中国鱼病学。

20世纪50年代,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主委、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家楫研究员多次劝倪达书加入九三学社,倪达书坚定地回答:“我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参加其他任何党派。”自从陈毅同志在上海解放后第三天就到中央研究院看望科技人员时,倪达书的世界观从回国前的报效祖国转变为坚信共产党,并立志加入共产党。长期以来,他时时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地接受党的考验。1979年7月,倪达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志愿。新华社在《人民日报》上报道了倪达书入党的消息。《人民画报》也先后两次刊登了倪达书的工作活动照片,高度赞扬了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1992年8月24日,倪达书应《现代渔业信息》杂志之约,仍伏案撰写“中国鱼病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这是他生平著作中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篇论文。

主要论著

1 Nie Dashu. On some intestinal ciliates from Rana limnocharis Guavengorst Cone. Biol.Lab. Sci. China, 1932, 8 (6): 183-199.

2 Nie Dashu. Strdies of the intestinal ciliates of sea urchin from Amoy. 3rd annual repout of Marine Biol. Asso. China, 1934, 81-90.

3 Nie Dashu. Dinoflagellata of the Hainan region, Ⅰ. Ceratium. Cont. Biol. Lab. Sci.Soc. China, 1936, 12 (3): 29-73.

4 Nie Dashu. Dinoflagellata of the Hainan, Ⅱ. On the thecal morphology of Blepharocysta, with a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Cont. Biol. Lab. Sci. Soc. China, 1939,13 (2): 23-42.

5 倪达书.角鞭毛属骨板之形态及腹区骨板讨论.科学,1939, 23: 584-600.

6 Nie Dashu. Dinoflagellata of the Hainan region, Ⅶ. On the thecal morphology of Ornithocercus thurni (Schmide) Kofoid et Skogsberg. Sinensia, 1943, 14 (1-6):23-28.

7 Nie Dashu. Tintinnoinea of the Hainan region. Biol. lab. Sci Soc. China, 1947, 14 (3): 41-86.

8 Nie Dashu. The thecal morphology of some dinflagellates of wood s Hol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ventral area”. Biol. Bull. Mar. Biol. Lab., 1948,93 (2) 210-211.

9 Nie Dashu. The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Chilomastix intestinales Kuczynski, with a note on similar forms in man and other vertebrates.J.Morph.,1948,82(3):287-330

10 Nie Dashu.Morphology and taxomony of the intestinal protozoa of the Guinea-pig Gavia porcella.J.Morphal.,1950,85(3)381-493

11 倪达书,蒋燮治.花鲢和白鲢的食料问题.动物学报,1954,6(1):59-71.

12 倪达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四年来的鱼病防治工作.科学通报,1954,(11):43-46.

13 倪达书,顾轶凡,何碧梧.生石灰、巴豆,茶粕清塘比较试验(附石灰带水清塘法).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1)117-128.

14 倪达书.草、青、鲢、鳙的饲养方法.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论文集,1959,65-91.

15 倪达书,洪雪峰.草鱼消化道组织学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63,(3):1-25.

16 倪达书主编.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17 倪达书,卢全章,葛蕊芳.草鱼烂鳃病的研究Ⅰ.细菌性病原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3):315-334.

18 倪达书.鱼类水霉病的防治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9 Nie Dashu,Pan Jinpei.Diseases of 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Valenciennes,1844)in China,a review from 1953-1983.Fish Pathology,1985,20 (213):323-330.

20 倪达忆,汪建国.我国稻田养鱼的新进展.水生生物学报,1988,12(4):364-375.

21 倪达书,汪建国.我国鱼类寄生原生动物的研究进展.水生生物学报,1988,12(3):259-267.

22 倪达书,汪建国.稻田养鱼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3 倪达书,汪建国主编.草鱼生物学与疾病.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998 年2月发排,出版合同已签订.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