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倪達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倪達書

來自 名人簡歷網 的圖片

倪達書(1907年8月22日-1992年8月25日 ),原生動物學家,魚病學家[1]江蘇無錫人。1932年結業於中央大學動物系。曾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建國後,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在原生支物學研究中曾有許多新的發現,對甲藻類殼板的研究在國際上有很高的聲譽。建國後從事魚病研究,解決了生產上許多實際問題,建立了稻田養魚、魚養稻的魚稻共生理論,提出了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相結合的新的種群生態關係,為我國的淡水漁業和魚病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2]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原生動物學家、魚病學家

出生日期----1907年

出生地點----江蘇無錫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全國科學大會獎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動物系

代表作品----魚類水霉病的防治研究

人物簡介

倪達書,江蘇無錫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生物系。先後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系從事原生動物研究,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魚病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政協委員,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原生動物學會理事長,魚病研究會主任委員。並為美國科學家協會會員,國際原生動物學家協會名譽會員。在原生動物研究特別是魚病研究方面獲得較大成果,被譽為我國魚病學奠基人。著有《魚類水霉病的防治研究》及主編《中國淡水魚養殖學》等並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許多重要論文。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人物生平

倪達書1907年8月22日出生在江蘇省無錫市的一個農民家庭里。8歲時,就讀於本村國民初級小學,12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繼續求學於江蘇省立第三師範附屬小學。1932年高小畢業,因成績優異被保送江蘇省立第三師範。級主任兼語文老師是日後有名的國學大師錢穆(賓四);博物學老師吳碧卿是湖北省武昌高等師範薛德育教授的門生,知識廣博。對倪達書日後專修動物學影響很大。1928年,倪達書高中畢業,選報並被錄取入南京第四中山大學生物學系,當年該校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倪達書非常喜愛籃球、足球、跑步等體育活動,中學時代曾在全省中學生運動會上獲得過800米跑第一名,讀大學時在理學院是出了名的體育運動愛好者。健康的體魄使他日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得益匪淺。

1932年4月,中央大學校長張乃燕辭職,教育部派段錫朋接任,學生們將段錫朋轟出了學校。5月初,教育部下令學校解散。當時,經陳義教授介紹,倪達書到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進行澤蛙腸道寄生纖毛蟲的研究。9月,中央大學開始甄別登記,倪達書獲動物學理學士。以後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師從王家楫教授研究原生動物。1932年和1933年夏,兩次參加中國海濱生物學會在廈門大學召開的海洋生物研究會,倪達書學習了分離海洋甲藻甲板的技術,為後來研究海洋甲藻殼板形態打下了基礎。由於倪達書虛心好學,埋頭試驗,勇於實踐,這時期連續發表了10多篇寄生和自由生活原生動物研究論文和10多篇海洋甲藻類研究論文,從研究助理擢升為研究員,並在國際上獲得了一定的聲譽。1946年,倪達書去美國深造,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原生動物研究。1948年12月31日,他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回國,在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任研究員。當時,中央研究院決定隨國民黨政權遷往台灣,倪達書毅然決定留在大陸。1949 年,上海的解放指日可待,倪達書被推選為中央研究院員工聯誼會主席。在上海解放後的第三天,身負重任的上海市軍管會負責人、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專程到中央研究院看望、慰問留在大陸的全體職工,並鼓勵他們為祖國服務。倪達書以員工聯誼會主席的身份陪同了陳毅同志。黨和政府對科學工作者的關懷,使倪達書受到很大的鼓舞。幾天後,成立了上海市軍管會接收中央研究院滬區辦事處委員會,由李亞農負責,中央研究院的王家楫、吳學周和倪達書三人為委員。

195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上海成立,倪達書即轉入該所任研究員,併到無錫蠡園聯繫建立太湖淡水研究室,先從事五里湖的浮游生物研究,後進行魚病學研究,一直擔任魚病學研究室主任至1984年。倪達書於197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1984年任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1985年被推選為國際原生動物學家協會終身名譽會員。他還是政協湖北省委員會委員、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魚病研究會主任委員、湖北省水產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漁業協會理事長和《水生生物學報》、《水產學報》和《動物分類學報》編委。

倪達書

來自 搜狗 的圖片

個人經歷

1907年8月22日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

1928~1932年 在「國立中央大學」生物學系學習,獲理學士學位。

1932~1946年 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助理,研究員。

1946~1948年 在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原生動物研究。

1949~1992年 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1950~1984年 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魚病學研究室主任。

1978~1984年 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

1992年8月25日 逝世於湖北省武漢市[3]

個人成就

國際原生動物學會的終身名譽會員

倪達書從事原生動物研究60年,發表了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原生動物的研究論文30多篇,其中有許多新種、新屬的發現。關於「腸唇鞭蟲的結構和分裂,包括寄生人體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相似種類的記述(The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Chilomastix intestionlis Kuczynski,With notes on similar forms in man and othervertebrates)」和「豚鼠腸道寄生原生動物的形態和分類(Morphology and taxonomy of the intestinal protozoa of the guinea-pig,Cavia perells)」曾分別發表在1948年美國《形態學雜誌》(J.morphology)上,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尤其是倪達書繪製的各類原生動物圖像,更使外國人吃驚非常。他原本不會作畫,但是,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不得不下苦功,潛心觀察,結合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研究實際情況,創建了簡易的木炭畫法。他採用木炭畫法繪製的幾百幅原生動物圖,形象準確,栩栩如生。法國的P.P.工藤(Kudo)在他們編著的《動物的特性》(「Traite de Zoologie」)和《原生動物學》(「Protozoology」)中,都引用了倪達書在學術上的新成果和原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系認為他的研究觀察精細,成績優異,不僅授予他美國科學家協會終身會員的榮譽,還授予他一把象徵打開美國科學家組織大門的「金鑰匙」。倪達書對於甲藻的分類和甲板形態的研究在國際上尤著聲譽。1931年後,他共發表了有關甲藻的研究論文18篇。他從甲板的形態,特別是從過去一直是研究空白的腹區甲板着手。他的研究表明,腹區甲板由左、右前板,左右鞭毛孔板,連接板和後圍板6塊小板組成,這是多甲藻目(Peridinales)各科、屬的基本結構,經過比較,發現各科、屬中基本的形態恆中有變,變不離恆的特徵,作為科、屬演化途徑的標誌,從而鑑定其分類系統,這樣的分類系統反映客觀實際,是一創見,許多結果已被P.P.格拉希(Grasse)主編的《動物的特性》採用和論證。30多年後的1971年,E.R.考克斯(Cox)以掃描電鏡對甲藻的觀察,進一步證實了倪達書在光學顯微鏡下的發現。

由於倪達書的科研成績卓著,1985年6月26日,在肯尼亞內羅召開的第六屆原生動物學家協會上,被推薦為終身名譽會員,並頒發了名譽會員證書,以推崇其對原生動物學的貢獻。

中國魚病學的創始人

1951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無錫蠡園成立了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下設魚類寄生蟲研究組。倪達書領導進行草魚死亡原因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他們在江蘇無錫、蘇州、吳江和浙江省吳興縣菱湖鎮等主要養魚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在無錫河埒口一口發病嚴重的魚池,首次發現引起草魚大量死亡的病原體為一種隱鞭蟲(Cryptobia sp.),並很快篩選出0.7微米的硫酸銅能有效地殺滅這種病原體,使魚病防治工作邁開了第一步。1953年,倪達書和他的同事們在菱湖鎮的一間破廟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魚病工作站。他們以頑強的工作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逐漸形成了以中國魚病學理論為指導用於魚病防治的研究方法。不久,發表了中國第一批魚病學研究的論文,提出了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混合堆肥飼養魚苗,漂白粉在食台周圍掛簍和硫酸銅掛袋等一系列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的防治魚病的方法;在一般飼養管理方面提出了「三消」(池塘、魚體和餌料消毒),「四定」(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等具體技術措施,深受漁民的歡迎,也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讚揚,並沿用至今,成為養魚事業中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為了推廣這些成果,他們開辦了短訓班、講習班,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魚病科技工作者。倪達書親自編寫教材、講課,這些被培訓的人員現在都是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和魚病學研究的骨幹力量。40多年中,倪達書先後發表魚病學研究論文30多篇。1960年11月,在太平洋西部漁業研究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宣讀的「魚類水霉病的研究」一文。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在該報告的基礎上,經過大量補充研究,出版了《魚類水霉病的防治研究》專著.敘述了水霉病的研究簡史,水黴菌的形態、繁殖、生態和生活史;對湖北省魚類體表和魚卵上常見的水黴菌種進行了分類鑑定,描述了6個屬、13 個種,其中厚壁絲囊霉為一新種;研究了水霉的性質,經反覆試驗證實,水黴菌是腐生性的,它不感染健康無傷的魚,而寄生於體表受傷的魚和剛死的魚卵上。倪達書認為活細胞具有「抗黴素」,「抗黴素」很可能存在於黏液分泌細胞所分泌的黏液中,細胞一死,就停止分泌黏液,水黴菌孢子很快寄生上去。組織病理學觀察證明,水黴菌絲只在已經壞死的組織生長,這表明是腐生性質,由此找到了用萬分之四的食鹽和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合劑浸泡受傷的魚或已患輕度水霉病的魚,從而取得治療魚病的效果。這項研究成果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草魚爛鰓病的研究Ⅰ.細菌性病原的研究」和「黏細菌爛鰓病和白頭白嘴病的病原生物學及其防治」兩項研究成果獲1978年湖北省科學大會獎。另外,倪達書主編的《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第二版,1973)和參加編寫的《湖北省魚病病原區系圖志》也獲1978年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倪達書強調科學研究要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努力為國民經濟服務。所以,他着力於這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發現的近百種魚病,已研究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使中國池塘養魚常見魚病基本上得到控制。在倪達書的帶領下,中國魚病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而且培養了魚類病毒學、魚類細菌學和魚類寄生蟲學的學科齊全的魚病學科研人才以及防病養魚專家,使中國的魚病工作者從解放初期的少數幾個人,發展到目前遍及全國各地的一支強大的技術隊伍。其中包括各水產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生產單位的科技人員,為中國發展漁業生產和魚病防治作出了重大貢獻,倪達書是中國魚病學的創始人。倪達書等主編的《草魚生物學與疾病》和《中國魚病學》等專著將流芳百世。

首創稻田養魚的理論

倪達書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倪達書對稻田養魚有很深入的研究,並創立了稻魚共生理論。20 世紀50年代,倪達書就開始對傳統的稻田養魚進行總結,在《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第一版,1961)中寫了「稻田養魚」一章,並在《人民日報》、《大公報》上發表文章提倡稻田養魚。但中國歷史上稻田養魚主要是利用稻田水體飼養少量食用魚,由於缺少科學的指導,技術水平低,產量不高,作用也不大,所以未引起稻作和養魚專家的重視。到20世紀60年代便出現衰落的狀況,人口日益增多,糧食和動物蛋白的需求十分迫切,必須改革傳統的稻田養魚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1972年,倪達書帶着稻田養魚的新設想,到武漢市東西湖養殖場農業隊進行實驗。從整田、插秧、開溝、挖魚塘到放養草魚苗和田間管理,他都事必躬親。經過三年的試驗研究。每畝養魚稻田增產稻穀8%~43.7%,實現了稻田養魚,以魚促稻增產的設想。以後又在實踐中認識到稻魚之間在稻田生態系統中存在着互利共生的關係,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為了探索這一功能的作用,並用於指導生產實踐,使其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0年初,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的支持下,73歲高齡的倪達書奔赴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桃源試驗站,親自選擇稻田養魚的試驗基地,進行「稻田養草魚種及其生態功能的研究」。同時,多次深入到湖北省黃陵、黃岡、紅安等縣實地指導。1983年9月,該項成果通過了中國科學院成果鑑定,並獲得1983年度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二等獎。這項成果提出了稻魚共生理論,闡述了稻田養草魚種的生態功能。這一功能具有促稻增產的作用,早稻小區正交對比試驗結果,平均增產7.8%±4.5%;大田示範對比結果,增產幅度在4%~25%之間,平均為10%以上。還有保魚健康少病的作用,使每畝稻田能收穫優質草魚種350尾以上;另外,可節省稻農中耕除草勞動,減少孑孓孽生及蚊蟲傳播某些疾病。通過農漁結合的研究,制定了稻田養魚的技術操作規程,確定了稻魚配套的幾種形式,並進行了農漁結合試點,解決了稻魚矛盾,妥善地將水稻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一體化生產,在稻田養魚生產實踐上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倪達書關於稻魚共生關係及其生態功能的系統研究,這在國內外稻田養魚史上尚屬首創。1989年10月,在「第二次亞洲地區稻魚農作制的研究與發展」學術討論會上,這項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讚賞,譽為首創稻田養魚的理論。

1981年8月,倪達書給中央領導寫信,他從稻田養魚的意義、優越性到推廣試驗的科學論證,從提高稻穀產量和魚種收入,到組織稻作、植保、土肥、水產等專家的共同合作,都作了詳細闡明,並建議國家水產總局把稻田養魚技術下達到各地的水產研究單位和技術推廣站,向稻區農民示範推廣。他的建議很快被採納。隨後,《湖北日報》、《湖北科技報》、《光明日報》、《科學報》、《人民日報》(英文版)、《長江日報》、《湖南日報》和《瞭望》雜誌、《科學與人》雜誌、《人物》雜誌以及有關宣傳部門,對倪達書的事跡和稻魚共生理論,都作了宣傳報道。這樣,中國水稻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相結合的一種新的生產技術革命,就在倪達書的推動下蓬勃開展起來。

1984年,農牧漁業部組織由四川省水產局牽頭,有北京、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貴州、雲南等17省、市、自治區承擔的「稻田養魚技術」推廣項目,由倪達書等6人任該項目指導小組成員,進行大面積推廣。到1986年,全國稻田養魚面積超過1500萬畝。這項推廣成果獲1986 年度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倪達書創立的稻魚共生理論。經過實踐檢驗,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生產實踐又豐富了他的理論,1990年,農業出版社出版了倪達書等編寫的《稻田養魚的理論與實踐》專著。

改革池塘養魚制度

倪達書不僅是一位原生動物學家和魚病學家,還是一位魚類養殖學家。他不但研究魚病病因,還從發展抗病力強的魚類養殖品種,防病治病以及改進飼養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經他提倡並親自參與的養殖團頭魴研究的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他主張選育優良品種,移植武昌魚與雜交豐鯉至全國各省、市,促進了淡水魚產量的提高。1959年,他在太平洋西部漁業研究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報告的《草、青、鰱、鱅的飼養方法》論文,研究了「四大家魚」與養殖有關的生物學特徵,魚苗的采捕和運輸,魚苗培育方法,夏花養鹹魚種的方法,成魚飼養,幾種主要魚病的防治方法等,受到各國代表的讚揚,許多方法沿用至今。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倪達書發現傳統的池塘養魚技術中存在着一些弊病,如魚種並塘越冬,上市不均衡,養殖周期太長,優質魚太少等。妨礙着池塘養魚業的發展。為了改進這些弊病,他進行了「池塘飼養魚類優化結構及其增產原理」的研究,研究結果證實: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在冬季大部分時間裡,魚類仍然需要攝食補充代謝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因此,他不主張魚種密集越冬,並須在晴暖的冬天補充餌料,這樣不僅有利於魚類的生長發育,而且有利於增強魚體健康和抗病力。提出改革傳統的魚種並塘密集越冬為夏末秋季放魚種,這樣養殖周期可由三年縮短為兩年,並節省80%的魚種池。通過對適宜草魚生長的食物結構及其需求量的測試,得出青、精飼料合理搭配和投餵量的數據,滿足了草魚營養的要求,控制了水質的惡化。這種以青飼料為主的養殖模式可降低生產投入,提高經濟效益,適合中國的國情。研究結果還證實:傳統的「一草養三鏈」不能充分發揮草魚和鰱、鱅種群間的互利協調,使池塘能量轉化效益偏低,也因鰱、鏞密度太大,經常過量施肥,易引起水質惡化,極易誘發草魚生病。因此,將草魚與鰱、鱅的比例結構改為(1.5~2.5)∶1,不但可免除魚池施肥,也可提高優質魚產量。經過改革的池塘養魚制度,免除魚種並塘密集越冬,調整適宜魚類生長的食物結構和飼養魚類種群結構,利用魚類自身防衛系統的防病能力,增強魚體抗病力,優化池塘生態環境,建立了一套新的防病養魚技術規程,有效地提高了草魚的成活率、產量和效益,成為池塘養魚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重大成果。倪達書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謝絕了導師的挽留,毅然從美國返回上海。回國後,他努力開創中國魚病學,使中國魚病學研究水平跨入世界前列。在原生動物學、海洋甲藻、魚類養殖學、魚病學、稻田養魚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等8項,各級評選的優秀論文獎8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領導調倪達書從事不屬自己擅長的魚病學研究,他毫不猶豫,欣然接受,積極和同事們一起離開繁華的上海,到艱苦的魚鄉,和漁民打成一片,學習養魚技術,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魚病學工作站,開創了中國魚病學。

20世紀50年代,九三學社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主委、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王家楫研究員多次勸倪達書加入九三學社,倪達書堅定地回答:「我立志加入中國共產黨,不參加其他任何黨派。」自從陳毅同志在上海解放後第三天就到中央研究院看望科技人員時,倪達書的世界觀從回國前的報效祖國轉變為堅信共產黨,並立志加入共產黨。長期以來,他時時處處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恆地接受黨的考驗。1979年7月,倪達書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志願。新華社在《人民日報》上報道了倪達書入黨的消息。《人民畫報》也先後兩次刊登了倪達書的工作活動照片,高度讚揚了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和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1992年8月24日,倪達書應《現代漁業信息》雜誌之約,仍伏案撰寫「中國魚病學研究現狀及其發展前景」,這是他生平著作中為後人留下的最後一篇論文。

主要論著

1 Nie Dashu. On some intestinal ciliates from Rana limnocharis Guavengorst Cone. Biol.Lab. Sci. China, 1932, 8 (6): 183-199.

2 Nie Dashu. Strdies of the intestinal ciliates of sea urchin from Amoy. 3rd annual repout of Marine Biol. Asso. China, 1934, 81-90.

3 Nie Dashu. Dinoflagellata of the Hainan region, Ⅰ. Ceratium. Cont. Biol. Lab. Sci.Soc. China, 1936, 12 (3): 29-73.

4 Nie Dashu. Dinoflagellata of the Hainan, Ⅱ. On the thecal morphology of Blepharocysta, with a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Cont. Biol. Lab. Sci. Soc. China, 1939,13 (2): 23-42.

5 倪達書.角鞭毛屬骨板之形態及腹區骨板討論.科學,1939, 23: 584-600.

6 Nie Dashu. Dinoflagellata of the Hainan region, Ⅶ. On the thecal morphology of Ornithocercus thurni (Schmide) Kofoid et Skogsberg. Sinensia, 1943, 14 (1-6):23-28.

7 Nie Dashu. Tintinnoinea of the Hainan region. Biol. lab. Sci Soc. China, 1947, 14 (3): 41-86.

8 Nie Dashu. The thecal morphology of some dinflagellates of wood s Hol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ventral area」. Biol. Bull. Mar. Biol. Lab., 1948,93 (2) 210-211.

9 Nie Dashu. The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Chilomastix intestinales Kuczynski, with a note on similar forms in man and other vertebrates.J.Morph.,1948,82(3):287-330

10 Nie Dashu.Morphology and taxomony of the intestinal protozoa of the Guinea-pig Gavia porcella.J.Morphal.,1950,85(3)381-493

11 倪達書,蔣燮治.花鰱和白鰱的食料問題.動物學報,1954,6(1):59-71.

12 倪達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四年來的魚病防治工作.科學通報,1954,(11):43-46.

13 倪達書,顧軼凡,何碧梧.生石灰、巴豆,茶粕清塘比較試驗(附石灰帶水清塘法).水生生物學集刊,1956,(1)117-128.

14 倪達書.草、青、鰱、鱅的飼養方法.太平洋西部漁業研究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論文集,1959,65-91.

15 倪達書,洪雪峰.草魚消化道組織學的研究.水生生物學集刊,1963,(3):1-25.

16 倪達書主編.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

17 倪達書,盧全章,葛蕊芳.草魚爛鰓病的研究Ⅰ.細菌性病原的研究.水生生物學集刊,1975,5(3):315-334.

18 倪達書.魚類水霉病的防治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19 Nie Dashu,Pan Jinpei.Diseases of 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Valenciennes,1844)in China,a review from 1953-1983.Fish Pathology,1985,20 (213):323-330.

20 倪達憶,汪建國.我國稻田養魚的新進展.水生生物學報,1988,12(4):364-375.

21 倪達書,汪建國.我國魚類寄生原生動物的研究進展.水生生物學報,1988,12(3):259-267.

22 倪達書,汪建國.稻田養魚的理論與實踐.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23 倪達書,汪建國主編.草魚生物學與疾病.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998 年2月發排,出版合同已簽訂.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