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二三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六二三路
圖片來自radianag

六二三路,原称沙基沙基大街,位于廣東省广州市沙面對岸,是一条呈倒U型走向的道路。东起人民桥北测,西至黄沙码头,全长1417.5。南侧隔沙基涌与沙面相望。

歷史

沙基英语:Shakee)位于荔湾区沿江西路一帶,為1920年當局清拆了廣州城牆之後形成的街市,西南侧隔沙基涌与沙面岛相望,由於口岸經濟的發展,形成騎樓建築群,前面形成的街道稱沙基馬路

1925年6月23日,此地发生沙基惨案,为纪念遇难者,广东革命政府将该路改名为六月二三路,后简称为六二三路,路东段有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

1950年代起由商业区渐转为民宅。1986年11月在沙基涌上兴建人民路至六二三路高架路,是当时中国大陆首条最长的城市高架路

1990年代,在六二三路与黄沙大道交界处兴建地铁一号线黄沙站

2000年配合内环路的興建而对其拓宽、改造,将上部的高架路改为内环路的一部分,也興建了清平中药材市场。而原本完整的騎樓街和「藍鳥冰室」等眾多老字號在一個星期內就被當局完全拆毀,是中國大陸拆遷速度最快的工程。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湯國華稱「這是一個恥辱」。而周恩來曾說過「要好好保護六二三路」。[1]

沙面岛

沙面岛又稱沙面,舊稱拾翠洲,是廣州市內的一座島嶼,位于西關六二三路的对岸,白鹅潭北部,是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与广州河北地區隔着沙基涌相望,面积约0.3平方公里。

历史

在拾翠洲時代建有津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在廣州河南首次選點建立租界。1843年在廣州,英國原預想租用十三行對岸河南的數十畝田地,時清廷並無異議,而地方鄉紳「會齊四十八鄉,集約二千餘人」大肆反對征地,英方同意放棄選擇。直到1859年7月,正式與法國共同由清廷政府處租獲沙面。

其改选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距离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唯一的的外贸区“广东十三行”相当近)作为租界地址後,填筑成岛,并于1861年签订租约。岛上西部4/5划为广州英租界,约44英亩(264),东部1/5划为广州法租界,约11英亩(66亩)。每亩年缴地租1500制钱,中国政府放弃对沙面的一切权利。英法租界各有一桥与广州河北(华界)相通。

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政府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此,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予附近的中国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岛因此成为后来中国乃至附近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人士抗议与攻击的目标。如发生在1920年代的广州市民多次反殖民游行,以及越南革命者范鸿泰(Pham Hong Thai)在沙面行刺法属印度支那总督马兰等等。

1942年,大日本帝國将对英国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同年,重庆国民政府另行与英国订约收回英租界。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临时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政府

1948年1月5日,港英政府强拆九龙城民房。事件触发了中英双方围绕九龙城主权问题的交涉,并引发中国内地民众抗议港英政府的浪潮。广州成立了“粤穗各界对九龙事件外交后援会”,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游行最终失控,酿成了火烧英国领事馆的“沙面事件”。

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參考文獻

  1. 旧城改造与文化传承 骑楼街与2/3老字号消亡. 新快報. 2007-11-21 [2014-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